回覆列表
  • 1 # 十八里書簡

    這個問題涉及兩個方面,第一宋朝國力水平,第二宋朝滅亡的原因。

    說宋朝的國力,應從唐末至五代說起,唐朝末年由於藩鎮勢力割據,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唐中央政權無法對割據勢力形成有效的控制與管理。這不但導致唐朝的滅亡,同時也導致唐朝很好的制度得不到繼承,比如軍隊的功勳制度、行政管理制度、稅收制度等等。唐朝滅亡後,經五代,短短六十年朝代更迭五次,長期的動盪,加劇了人民生活水平的貧乏,人民沒有生活來源,形成流民,宋初流民多達百萬眾。同時,歷經五代各項政治制度幾近廢弛,現存體制多為戰時臨時設立,不利於政治社會的進步。

    為了解決流民問題,宋招募流民入伍,發放軍餉。一旦流民增多,軍隊就大量擴充,同時軍餉開支就增大。但由於招募士兵多為流氓痞子,大部分入伍僅是為了解決溫飽問題,素質較低,戰鬥力較差。雖然後來宋統治者意識到這個問題,設立禁軍,但始終未解決軍餉開支巨大的戰鬥力過低的弊病。

    經濟上,宋朝是民富國貧。龐大的官僚系統和軍隊冗餘人員導致宋朝財政入不敷出。王安石變法就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由於各類勢力盤根錯節,變法失敗。宋朝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制度帶來的問題。

    因此,宋的國力是泡沫式的繁榮,根本問題在於制度上的弊病。

    北宋的滅亡是歷史的偶然,以北宋的實力不致於被剛發展起來的金滅國。

    南宋的滅亡是歷史的必然,政權腐敗,執政者無能,軍隊戰鬥弱。

    宋朝的國力,滅亡的原因也並非一篇文章能講清楚的,更詳細的可以參考《中國曆代政治得失》。

  • 2 # Destroyers

    一、軍事體制原因

    鑑於唐末藩鎮割據的亂象,再加上趙匡胤亦是憑藉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才得來的天下。因此,宋朝統治者始終保持著對軍權的警惕心,重文輕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削弱武將的地位與權利,致使文武失衡。其一,兵將分離,導致將不識兵,兵不識將,極大削弱了軍隊的戰隊裡;其二,文官監軍,使不懂軍陣指揮的文官,掣肘武將的戰場指揮權;第三,實行募兵養兵的政策,每年都招募大量士兵,甚至有募兵來解決災荒饑民,使得兵多而不精,根本難以抵擋外敵。

    二、統治者的懦弱與昏庸

    無論是對遼還是對金,宋朝都曾經有勝利的機會,但都因為君主懦弱而喪失機會。北宋檀淵之盟,宋朝明明已佔據上風,卻因為皇帝的懦弱,與遼議和,屈辱的向遼繳納歲貢;南宋宋高宗,在中興四將的努力下,已然出現北伐勝機,卻一味恐懼金軍,自毀長城,殺死岳飛,與金簽訂紹興和議。

    三、奸臣當道,朝廷腐敗

    奸臣當道,朝廷腐敗是導致兩宋相繼滅亡的重要原因。靖康之恥發生時,宋徽宗只知享樂作畫,根本無心治理朝政,任用蔡京等奸臣,打擊異己,趁機斂財,荒淫無度,致使民不聊生;南宋末年,更有賈似道專權十五年之久,陷害忠良,作威作福,貪汙腐敗;上行下效之下,兩宋末年風氣日下,官員沉迷奢靡享樂,溜鬚拍馬!文恬武嬉,家國必滅。

    四、錯誤的戰略選擇

    兩宋都未具備足夠的戰略眼光!北宋聯金滅遼,不切實際的想借助金朝力量收回燕雲十六州,打破宋遼百年和平,卻沒想到,宋軍戰力孱弱,而金比遼更為凶殘可惡,導致了北宋滅亡;南宋聯蒙滅金,雖然出兵時金朝滅亡已經註定,但卻在蒙金戰爭時期,錯誤的保持了中立。殊不知,天下大勢瞬息日變,此時的金朝已經是宋朝最為有效的戰略緩衝,脣亡齒寒。最終,金朝滅亡,南宋也在元軍攻擊下走向覆滅。

    五、燕雲十六州喪失以及沒有“馬匹”

    燕雲十六州自古以來便是中原咽喉,是中原王朝抵抗遊牧民族的天然防禦壁壘,地理位置極其顯險要。然而,自從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送給遼之後,中原王朝便喪失了這一地區,使得遊牧民族騎兵可以橫衝直入中原腹地,戰略上已然極其不利;再加上,燕雲丟失,河西、甘涼河套被遼與西夏佔據、襲擾,宋朝喪失了養馬地,使得宋朝無法元件大規模騎兵,只能以步兵對抗騎兵。

    六、宋人不尚武

    宋代文化繁榮,重視儒學,長期受到儒家思想的薰陶,朝廷重文輕武;再加上經濟繁榮,小資生活很瀟灑,社會風氣如此,使得宋人並不具備尚武精神。

  • 3 # 喜歡歷史的小萬

    宋朝國力強大,為何最後被滅?這兩句話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宋朝的國力並不強大,而且宋朝被滅也是必然。

    提到抑武,就不能不提宋太祖趙匡胤

    所以我說,宋朝的國力強大,是虛偽的,因為一個國家是需要強大的武力來支撐的,你可曾見過古代兩軍對峙靠文人來互罵取勝的。沒有武力,再強大的國力也只是紙老虎,為什麼金國能打進北宋首都,就是宋朝兵力和軍事人才不足,為什麼宋朝的各代皇帝都喜愛花鳥字畫而羸弱,還不是環境所致,連皇帝都認為抑武正確,那這個國家真的沒救了。

  • 4 # 老楊來自農村

    眾所周知,宋朝可謂經濟繁榮、科技發達、人民有錢。

    四大發明宋朝就出現了三個、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可見科技之發達;而從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我們可以想見宋朝科技之發達;而唐宋八大家和優美的宋詞,我們可見宋朝文化之昌盛。所以說宋朝強大,毋庸置疑,但是,宋朝還是滅亡了。

    為什麼呢?這與清朝的滅亡實在有異曲同工之妙,當時清朝的GDP可以佔到世界的60%,但是在磨刀霍霍的西方列強和日本面前,不堪一擊。原因很簡單,軍事力量孱弱。

    宋朝是文人治天下,武將地位卑微,這就導致了武將數量少,質量差。我們看看楊業怎麼死的,岳飛怎麼死的,就不勝唏噓嘆惋。本來優秀將領就少,還如此沒地位,如何能夠戰勝遼、西夏、金?

    朝廷都是文官,大多沒有實際經驗,以書本所學來治兵終究是不可行的,所以兵的數量一多,質量下降,沒有得到良好的管理,士兵們多數懼怕戰爭,不知如何打仗,這也就導致了宋朝的把不堪一擊。

    宋朝兵力數量上並不低,但是質量太差,再加上平時將領並不指揮士兵練兵,也就無從指揮練兵。打仗時倉促上戰,將不認識兵,兵不認識將,如何能夠同仇敵愾,奮勇殺敵,只能是一群烏合之眾,任人宰割!

    文人治天下,就是膽小怕事。在歷史上,都是“文主降,武主戰”,一切都忍氣吞聲,必然長了敵人士氣,來了自家威風。所以士兵士氣極低,敵人一來,便望風而逃,失敗自是必然!

    所以一個國家發展軍力至關重要,恢恢民族士氣是重中之重。就如同現在的俄羅斯,經濟只相當於中國的廣東省,但是任何人都不敢小瞧。有雄厚的軍事做後盾,再加上“好戰民族”的外號,誰不懼怕三分!

  • 5 # 劉小廝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封號後周歸德節度使的趙匡胤對七歲的小皇帝發動了有點缺德的陳橋兵變。自此,名為“宋”的王朝瘋狂崛起,成為國民生產總值位列華夏封建文明之首的超級大國。然而這樣一個國家,在319年後卻仍未逃過滅亡的命運,這是為什麼呢?

    五代以來多兵變,宋太祖上位,靠的就是熱血,士兵喝酒上頭,為將軍黃袍加身,將軍上頭,帶將士進駐首都,北宋王朝就此成立。從基層中來的宋太祖深知這些兵士有多容易上頭,一出“杯酒釋兵權”大戲過後,北宋中央集權得到了加強,“重文輕武”也成為了約定俗成的規矩。

    將封建帝國的“中央集權”發展為“中央極權”後,宋朝對外積弱的問題也隨之暴露,精兵強將由太祖一手把控,戍守邊疆盡是老弱病殘。不僅如此,在朝廷的刻意安排下,戍邊將士兵不識將,將不識兵,邊防水平嚴重下滑,西夏契丹載歌載舞,共同慶祝換新天。

    公元1127年,遼國為金所滅,金國乘勝侵犯北宋,撕開了東京這枚鋁皮罐頭的封口,北宋就此滅亡。

    蒙古入侵,歷史輪迴

    北宋滅亡後,南宋遷都杭州,大力發展商業,與金國分割南北,各懷鬼胎——直到蒙古鐵騎大舉侵入。經歷北宋變故,南宋早已失卻燕雲十六州的全部統治,部隊無法發展騎兵,只得以步兵與騎兵相爭,自然處於劣勢,最終落得海上行朝的慘景。1279年,崖山海戰慘敗,南宋十萬軍民跳海殉國,一代王朝最終傾覆。

  • 6 # 俞壹

    一個朝代能否崛起,能否強大,和許多因素有關。

    宋朝統治者重文輕武。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文化非常發達的時代,儒家思想,理學思想,詩詞歌賦,都達到了空前繁盛。

    相反,對軍隊武裝,各個階層都沒那麼重視。武將只要稍有過錯,一干文臣便群起而攻之,像呼家將,楊家將、岳飛等,莫不是皆遭彈劾或者陷害而死。所以,整個社會都對武將進行打壓與貶低。

    宋朝的經濟發達,文化發達,不代表他們軍事上也發達。《清明上河圖》裡,騾子和驢的數量,遠遠多過馬的數量,我們就可以知道,宋朝的軍備物資力量並不強大,甚至匱乏。

    另外,宋朝還碰上了歷史上北方草原部族勢力最為鼎盛的時期。在歷代正統王朝中,宋王朝所面臨的地緣政治,可能是最惡劣的,遼、西夏、金、蒙元等,都是非常強悍的草原帝國,他們相續崛起於北方,都對宋朝虎視眈眈。

    在這種情況下,宋朝有了靖康之恥,無奈選擇偏安,開始“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最終城池接連失守,被蒙古滅國。

  • 7 # 無定河說書

    宋朝滅亡主要是軍事上的失敗,首先就是,馬政能力太差,宋史記載:在宋朝饒州養馬場有562匹種馬,結果被大宋養馬官養死了315匹種馬,只生出來27匹馬駒子。也就是說,培育率就連5%都不到。

    而且種馬還死了一半以上,大宋就是這麼一個養馬水平。在古代,養馬技術不行,直接就意味著軍事能力低下,無論是作戰,還是運輸,抑或是拖拽武器,都需要大量軍馬。

    要說中原不適合養馬,印度那麼炎熱一樣養優良軍馬,阿拉伯一樣養馬。其實宋朝也曾經養了很多馬,比如《文獻通考》兵考四:“今天下甲卒數十萬眾,戰馬數十萬匹……”

    《文獻通考》記載:“其孳生之所,即大名、洺、衛、相州凡七監,多擇善馬為種,牝牡為群,歲遣判官一人巡行點印,二歲巳上者歲約八千餘匹,凡京城諸州飼馬兵校一萬六千三十八人,坊監及諸軍馬二十餘萬匹……”

    但是,隨後宋朝的馬政就每況愈下,什麼沒有養馬地,都是編造出來的理論,為失敗找藉口。全世界都可以養馬,為啥就宋朝不能養馬?就連廣西,貴州在50-60年代都有幾十萬匹馬,在40年代,河南河北更是有上百萬匹馬。

    安徽在元朝就是蒙古最重要的養馬地之一,清朝的時候,捻軍在山東安徽得到數十萬馬匹縱橫多省,還全殲了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阿拉伯沙漠,印度燥熱,英國陰冷,西班牙都是山區,可都是重要產馬區,就連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一樣大批養馬。

    宋朝沒有馬,結果就是,缺乏衝擊力,沒有騎射能力,沒有重甲騎兵,也沒有行軍機動力,快速轉移能力,增援能力等等。在軍事上肯定就是下風,特別是陸地野戰的時候,最後被元朝突破了長江天險,剩下的也就只有滅亡了。

  • 8 # 駭浪無波瀾

    在中國古代,每個朝代都必然要經歷盛極則衰,衰極則反的過程,儘管宋朝經濟十分的發達,縱觀整個歷史,宋朝的經濟實力也是首屈一指,到了鹹平三年即公元1000年的時候,宋朝的GDP總量佔了全球的22.7%,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經濟實力強大的國家經長期經受著外族的襲擾,並最終滅亡,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宋朝的地理位置。

    宋朝失去了對北方土地的掌控還引發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北方少數民族佔有的土地相對較大,這使得北方各族有了充足的兵源,且有了更廣泛的戰爭縱深,有了跟宋朝周旋的餘地。

    我們在看到宋朝地圖的時候應該可以感受到,北方各少數民族所佔的土地甚至比宋朝的還要大,其中遼和西夏幾乎將宋朝的北方邊界完全的包圍。

    北方少數民族多為遊牧民族,自小就生長在馬背上,這對各少數民族來說,是發展騎兵的最大優勢,而這正是宋朝的弱點。

    其次,歷史遺留問題

    在宋之前唐之後,中國歷史上經歷了黑暗的70多年的五代十國,五代十國並非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時代,各各少數民族輪番來到中原霸佔了土地,然後以漢人的國都命名,建立起了各自的國家。

    這些少數民族所佔領的土地多數都在北方,而且對待北方的漢人極其的惡劣,這使得北方漢人對少數民族有種無法言表的恐懼。當宋朝建立之初,北方少數民族有所收斂,但北方漢人還是擔心自身的安全,所以很多北方漢人都遷徙到了南方,北方則留下了大片空閒的土地。

    由於北方的土地出現大量荒蕪,所以北方的少數民族便漸漸的生活在了原先漢人生活的地方。長久一來北方土地上的少數民族人口越來越多,而宋朝也沒精力去管理,一來二去就滋長了遼、金、西夏、蒙古等國的實力,等到宋朝反應過來之後,那已經為時一晚。

    最後,也是很多歷史愛好者共認的關鍵,政治問題

    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是因為陳橋兵變才黃袍加身,才奪了柴家的後周。這件事情對趙匡胤以及趙匡胤之後的宋朝統治者來說觸動是十分的大的,這從《水滸傳》中對柴進在官場中地位的描寫也可以感受出幾分來。

    所以自趙匡胤之後,宋朝每一個皇帝都是重文抑武,生怕武將擁兵自重,重蹈趙匡胤的老路,更甚者將軍在外打仗,對於戰場上的事情並無決斷權,真正決定如何用兵的居然是身在千里之外的皇帝,如此一來確實能夠杜絕武將尾大不掉,但戰場上風雲變幻哪裡等得了皇帝的命令,所以宋軍屢敗也就不足為奇了。

    宋朝的各皇帝把控制武將權力看作是頭等的大事,這比丟掉幾塊土地還要重要,因為在趙匡胤後代們看來,武將一但要反,宋朝丟掉的就不是一塊兩塊土地,失去的將是整個江山。

    如果將這點看透的話,大家也就不會奇怪,為什麼岳飛明明可以打敗金國直取燕雲十六州,而趙構為非要棄十六州不顧,急與金國談何。

    通過岳飛的事情我們也可以看到,宋兵並非是不能打,而是宋朝的皇帝人為的不希望將軍們取得勝仗太多。

    綜上所述,宋朝時期在經濟異常發達的時期,軍事卻相對薄弱,這主要原因就是地理位置造就了宋朝相對北方少數民族的軍事實力此消彼長; 歷史造成了北方各少數民族的強大;政治原因造成了宋軍無法得到健康發展,人為的屢次戰敗。

    宋軍在與北方少數民族的戰鬥中是不可能獲勝的,這個永遠無法取得真正勝利的軍隊,滅亡也就不足為奇了。

  • 9 # 阿寶156288743

    宋朝的滅亡是有原因的,其原因要分為宋內部的原因,和宋外在的原因。

    一.內部原因1.宋朝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導致武將不被重視,比文官等級待遇低,導致國家武力弱。2.在軍隊實行換將領的政策,導致兵不認識將,指揮效率低等問題。3.內部官員素質低大奸臣較多,出現秦檜等漢奸似人物,害國害民。4.皇帝自身怕事,沒有遠見卓識,只是一味地納歲稱臣,用錢買一時的平安,途安逸,耽誤國家長久的生存發展。

    二.外部原因1.宋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實力出奇的強大,遼,金,西夏,蒙古等實力超過宋,尤其武力遠超宋。2.宋時期燕雲十六州,和西域地區自己都沒有控制,缺錢戰馬,導致騎兵少戰鬥力低,步兵多。冷兵器時代,步兵比騎兵的戰鬥力要差的遠。

    再一點也是中國封建時期的怪圈,三百年是一個坎,王朝成立前期老百姓土地相對平均,大多數人有地可種,能吃上飯,相對社會矛盾少,比較安定。封建王朝後期土地兼併厲害,使土地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多數人沒有土地可重,吃不上飯,社會矛盾嚴重,社會不穩定,容易滅亡,經濟是一個社會的基礎。

    綜合內外部原因導致宋的滅亡。

  • 10 # 煙雨斜陽61252

    不可否認的是,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繁榮、科技最發達、文化最昌盛、藝術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封建朝代。

    許多人都主觀認為,宋朝的滅亡,主要是因為國富兵弱,沒有在國防建設上投入人力物力,其實,這樣的理解是不全面的。富國才可強兵,宋朝的統治者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花在國防上的銀子也不在少數,宋朝的軍事力量也不可謂不強大。從軍隊編制上說,全盛時期,曾有80萬禁軍(正規軍),還有數量相當的地方武裝,這個數字無論是在當時,還是現在,都是驚人的。

    為了養兵,宋朝每年的國防開支極為龐大,其和平時代為2000萬貫錢,戰時達到3000萬貫錢以上。這樣高的軍費開支,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

    另外,宋朝先後湧現出一大批諸如宗澤、岳飛、韓世忠、文天祥等愛國將領。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國富”、“兵多”、“將廣”,且軍費開銷龐大的封建王朝,竟然在抵禦異族入侵時屢屢失敗,最終亡國,其深層次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一句話,不合理的軍事制度,“撒錢式”錯誤外交思路,和麵對的對手過分強大!

    ​陳橋兵變

    因為宋太祖的政權是巧取豪奪得來的,他深知擁兵自重的將領對皇權的巨大威脅,所以,有宋一朝實行的都是“兵將分離”的軍事指揮制度,儘管其擁有過百萬的軍隊,但卻是“兵不識將,將不識兵”。這種違背軍事原則的做法,疏遠了官兵關係,指揮失靈,其最終結果是大大削弱了宋軍的戰鬥力。

    比如澶州之戰,本來是遼軍不敵宋軍,才被迫求和的。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遼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張避敵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準的力勸,才至澶州督戰。宋軍堅守遼軍背後的城鎮,又在澶州城下射殺遼將蕭撻覽(一作凜)。遼害怕腹背受敵,提出和議。宋真宗畏敵,歷來主張議和,先通過降遼舊將王繼忠與對方暗通關節,後派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於十二月間(1005年1月)與遼立和約,規定宋每年送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

    澶淵之盟是真宗在有利的軍事形勢下屈辱求和的結果。對宋而言這是喪權辱國的和約不僅燕雲十六州的失地未能收回而且要輸金納絹以求遼國不再南侵此後遼更是不斷需索使北宋國威掃地。遼國卻是在不利的軍事情勢下佔了大便宜得到了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

    樂觀主義者則認為,澶淵之盟以後宋遼雙方大致保持了百餘年之和平這對兩國之間的貿易關係、民間交往和各民族之間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

    這樣的事情,在宋朝並不是個案,而是一而再地持續發生著。

    據史載,仁宗時,宋、遼關係又趨緊張,遼國屯兵北境,要求遣使談判,劃地與遼。當時北宋朝臣上下因敵情叵測,無人敢擔使者之任。面對主憂臣辱,當時職位還不太高的大臣富弼挺身而出,兩度出使遼國。在談判中,他從各方面陳述了雙方的利害關係,不卑不亢,仁而有威,致使遼興宗自知理虧,遂息兵寧事。使南北之民數十年不見戰事,天下稱善。

    其實,在宋朝,富弼是有名的賢相,外交上也有在套,他利用自己對宋、遼、西夏三國關係的透徹瞭解,助宋朝撬開遼夏同盟,使宋、遼、西夏三足鼎立的格局逐漸穩定下來。

    而在明代馮夢龍的《智囊》中的記載,則道出富大人此行,靠的也是銀子的力量才把事情搞定的。富弼的理由是:“本朝皇帝曾說,為祖宗守衛疆土,怎敢把土地胡亂送給他人。北朝想要得到的,無非就是租賦而已,朕不忍使兩朝赤子喪命疆場,因此便委屈保全土地,增加歲幣……”在增加“歲幣”後,“友好鄰邦”當然是欣然應允。

    作為一個實力雄厚的王朝,如此慷慨地給人送錢,是不可能滿足鄰國的貪婪的。當他們得到你的錢,得到你的江山美人時,他們會利用你的錢、江山壯大自己的實力,然後再向你提出更多的要求,你又送錢,又送江山,如此周而復始,即使國力再雄厚,也難有不亡之理。

    ​終於,在蒙古鐵騎的掃蕩下,南宋早已無力抵擋,只有一退再退,崖山一戰,南宋滅亡。

    退一步講,宋也算不錯,畢竟熬到金之後才亡!而放眼當時的世界範圍內,又能有幾個國家能抵擋強大到變態的蒙古鐵騎?

  • 11 # 候塞雷的歷史手札

    宋朝國力強大,為何最後被滅?在我看來主要有一下幾方面:

    但是隨著後晉石敬瑭在938年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遼國,從此中原地區便失去了這兩道重要屏障,此後後周世宗柴榮、宋朝多次北伐試圖奪回燕雲十六州均告失敗,致使北方少數民族隨時都可以南下入侵。

    而中原地區無險可守,北宋曾試圖在汴京附近廣植樹木,不過效果並不顯著。在面對北方優勢騎兵時往往處於被動,防守十分吃力,只能經常向北方遊牧民族花錢買平安。

    但是當碰到拿錢都擺不平的敵人的時候,情勢頓時變得十分危急。

    此外,為了應對北方遊牧民族的侵襲,宋朝建立了龐大的常備軍,出現了冗兵的現象,到了南宋更加嚴重,造成了沉重的財政負擔,是為“冗兵”;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分散官員權力,一個職位往往分設好幾個官員,以至於宋代官員數量在宋太祖年間約三四千人,至太宗年間已達到八九千人。而再至南宋孝宗年間,官員數量竟達三萬餘人,是為“冗官”;

    為了籌措龐大的財政開銷,稅收繁多,是為“冗稅”;

    即便宋朝再富裕,也經不起這麼消耗。

    南宋時期的秦檜更是奸臣中的佼佼者,極力主張議和,葬送岳飛建立的大好局面。

    南宋末年的奸臣賈似道,禍亂朝政,與秦檜並稱南宋奸臣“兩巨頭”。

    宋朝奸臣當道,雖說經濟發展繁榮,但這種繁榮及其不平衡,旱的旱死澇旳澇死,貧富差距很大。

    很不幸的是,唐朝末年遊牧民族南下,中國進入了最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即便最後宋朝統一全國結束亂世,但掌握的也僅僅是中原以及往南地區,西南、西部、北部都是遊牧民族政權,尤其北方的契丹、女真、蒙古族更是強勢,契丹的耶律阿保機、女真的完顏阿骨打、和蒙古的鐵木真、忽必烈均是不世出的英雄豪傑,宋朝既無天時也無地利更無人和,最終敗了。

    所以說,即便宋朝國力強大,最終還是被滅亡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呂布是什麼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