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雍正帝胤禛
3
回覆列表
  • 1 # 辰奡

    民間的說法是,雍正是暴君!

    道理很簡單,因為傳說雍正皇帝弒父殺兄 ,逼死自己的母親,所以對雍正的評價。在民間非常的不好。那麼歷史上真正的雍正皇帝是不是這樣兒呢?

    首先,雍正皇帝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勤奮的皇帝了,基本上每天只睡4個小時左右的覺,每天在奏章上寫批語的字,最多時達數萬字之多,一生總共批示的文字有1000多萬個字。要知道這是是用毛筆寫的。

    在康熙末年,國庫加一塊兒只有七百多萬兩白銀。而到了雍正皇帝末年,國庫所存的銀子多達五千多萬兩,這使用得乾隆可以在平定葛爾丹和大小金川這個過程中,可以兩路同時用兵。乾隆皇帝的盛世,有雍正皇帝一多半的功勞。

    雍正皇帝所推行的攤丁入畝,這是一項非常重大的賦稅改革。古代一直就有人丁稅,所謂人丁稅,就是男子只要成年,不論貧富,都必須按照人頭交稅。雍正皇帝看到了這個弊端,因為有的人有很多的土地,但是隻按照一個人交稅,而有的人根本沒有土地,也交一樣的稅,這就造成了不公平,所以實行稅收制改革,將人口數目攤入土地,按每個人擁有土地的多少來交稅,地多的人多納交,地少者的人少納交,沒有地的就不交了,這就是所謂的"攤丁入地",一舉下子就取消了人頭稅。這項措施是有利於貧民,而不利於地主,但對財富稅收是有非常的好處。可以說這是中國財政賦稅史上的一次,非常重大的改革。

    還有一項改革,就是耗羨歸公。古代以銀子或者銅錢為貨幣的,所以在交稅時,所交的銀兩子在兌換、熔化、儲存、押運過程中會有一定的損耗,為了彌補這種損耗,所以在徵稅時,要多徵一點兒,這一個多徵的銀子,就是"耗羨"或"火耗",這個一是由地方徵收,也作為地方用來辦公的經費,以及官吏們工資之外的收入。但是耗羨沒有固定的標準,所以徵收隨心所欲,有的稅錢是一兩銀子、但耗羨達到五六錢,也就是說應該交一兩銀子的稅收,但實際交一兩六,這樣負擔太重了。雍正看到這點的弊端,就實行了"耗羨歸公",就是耗損,變為固定,不可以隨便徵收,由總督撫來統一管理,所徵得的稅款,除了用來辦公費以外,剩下的發下去,作為"養廉銀",大幅度的提高了官吏們的俸收入。這樣,就既減輕了負擔,也保證了官吏的收入。

    關於民間的傳說,最盛行的就是雍正篡改遺詔一說,其實這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簡單,說是康熙皇帝的遺詔寫的是傳位十四子,然後雍正透過隆科多搶先拿到了遺照,並將遺照裡面所寫的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其實這個於字,在古代和今天的於字不是一個意思。於這個字在古代是姓,而於本身這個字,在古代寫法是於,不是於!所以說,這句話是沒有辦法改的。另外,按照清朝的制度,皇帝的遺詔是用漢文和滿文兩種文字書寫的,並且一式兩份,就算把漢文那份改了,滿文是沒有辦法改的!

    所以,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可以說是勤於政務,任用賢才,勵精圖治,在文治武功方面,都可以說是一代英主。歷史上個赫赫有名的“康乾盛世”,實際上正是雍正承前啟後的作用。

  • 2 # 三叔小記

    很難說雍正是一個怎樣的皇帝,文人多是罵他,對我來說,可以用一句話和一個詞語來說他。

    有一句話,叫“雍正是他所處階級的叛徒”。這句話很貼切的描述了雍正皇帝在政治上的一系列改革作為。

    而另外一個詞語叫“變態”。一是變態的工作(比如一年休息三天),二是變態的違反當時所謂的常規(比如清西陵;放棄乾清宮,而居住養心殿等)。

    正因為這樣,最直觀的結果是乾隆上位時,大清國庫充盈。我想,雍正皇帝是個了不起的皇帝,沒有他,大清有可能從康熙晚年開始便走向衰敗。正因有雍正,清朝呈現了所謂的“康乾盛世”。

    但是雍正皇帝也是個短命皇帝,這裡的短命是相對於父親康熙和兒子乾隆來說,他僅在位近13年,活了58歲。

    綜上,雍正在成熟的年齡上位,力挽狂瀾,挽救了大清,可惜“短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婚後發現對方是艾滋病人,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