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水寒231568365
-
2 # 亦復臨淄
歷史學家柏楊有個瓶頸理論,說是:中國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朝代,開國後的第二代第三代,是這個王朝的瓶頸期,瓶頸期安全的度過了,那這個王朝會有一個長期的繁榮,是個長壽王朝。反之,不能安全度過瓶頸期,這個王朝就是短命王朝。
從周朝說起,西周建立,周武王去世不久,即有蔡叔等人叛亂,甚好有周公在,三年平叛,度過了瓶頸期,存在了八百年。漢朝瓶頸期有呂后專權,唐朝瓶頸期有玄武門之變,宋朝瓶頸期有燭光斧影,明朝瓶頸期有靖難之役。這些王朝,傳至二三代,都有大的變故,安全度過了,便是長期的大一統。而秦朝隋朝之類王朝,由於沒有度過瓶頸期,便迅速滅亡了,為他人做了嫁衣裳。
具體到秦朝,快速滅亡的原因千萬條,最關鍵的是因為商鞅變法的負作用。商鞅變法,讓秦國強大,吞併了六國。但其負作用也是致命的,那就是人人爭搶軍功,將秦國變成了戰爭機器,停不下來。六國滅了,沒有仗打了,反而不行了。秦始皇只好再開闢新戰場,北擊凶奴,南伐百越,再搞大基建。活活把王朝累死。
如同一個人,身體再好,不知休息,永動機一般,遲早會累死,一個道理。
當今的美國,被軍工集團綁架,成了秦朝類似的戰爭機器,可作參考。
-
3 # 駭浪無波瀾
戰國七雄,除了秦之外的六國還在為學習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學說爭論不休的時候,秦國已經定下了依法治國的政策。特別是衛鞅出現在秦國之後,法家學說在秦國更是根深蒂固,而且秦國的國力自此得到了顯著的發展。
在這個時候大家就會發現,以法治理,是再合適不過,不講什麼道德只講法治,違了法就懲罰,到底該怎麼做,法規上寫得十分清楚,沒有人情可談,這樣的治國方式在亂世當中,反而成了最有效的辦法。
所以秦國的發展是極快的,人們都十分清楚自己該做什麼,只要立功就有賞,只要犯錯就得罰。秦國上下步調一致,目標一致,又豈有達不成目的的道理。
最終秦國打敗了其他六國,做到了國家的大一統。到了這個時候,人們會發現一個奇怪的問題,戰國七雄,戰亂紛紛的時候,秦國會越來越強,反倒是被秦國一統成就了中國古代第一個王朝秦朝之後,秦卻瞬間瓦解,這又是何故呢?
急需鞏固自己統治力的秦朝,並未考慮民生問題,而是開始了大興土木,修建大量的宮殿,以顯自己中央政權絕對權力的威嚴;同時,秦朝將法家學說更是用到了極致,依法治國,變成了嚴法治國。
對於那些無法達到秦朝統治者要求的行為,秦朝會嚴格依據先前定下來的法律進行懲罰。為了杜絕其他六國的臣民不服從自己,秦朝的法律、法規、刑罰等變得更加的嚴酷。秦朝的統治者的目的十分的明確就是運用嚴厲的處罰,來達到歸降六國的百姓全都順從自己。
就是在這樣的一個時期,秦朝統治者竟大興土木,使得本來就已經民不聊生的百姓更加的陷到了水深火熱當中,高額的稅收使得本就入不敷出的老百姓難以生存。
正急需要休養生息的百姓還未喘口氣,嚴酷的法律、法規、刑罰,又接種而來。如此不顧老百姓死活的政策,所能達到的結果無非就是官逼民反。
至於秦朝還能堅持十多年,一方面是秦國自身的強大軍力,想要推翻秦王朝的統治確實還需要一些時間;另一方面老百姓在可以生活下來的情況下還是不願意造反的。所以百姓們起初是在觀望,期待著秦朝統治者能夠有所收斂,而然他們的觀望,所得到的只有大澤鄉起義和各地起義的訊息。
-
4 # 表哥的娛樂圈
秦國建立到滅亡有564年。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又被賜封歧山以西之地,秦國正式成為周朝諸侯國。
公元前206年劉邦入關,至咸陽城外壩上,子嬰出城降,秦亡。
前325年秦惠王稱王。前316年秦滅蜀,從此秦正式成為一個大國。前246年秦王趙政登基,前238年掌權,開始了他對六國的征服。從前230年秦滅南韓起,到前221年秦滅齊國,統一中國。公元前207年,秦國滅亡於秦末農民戰爭。
從-316年到207年,共523年。
秦國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秦人是華夏族西遷的一支。其國君為嬴姓。秦最初的領地在今天陝西省西部,在當時屬於中國的邊緣部分。秦在戰國初期也比較落後。從商鞅變法才開始改變。前325年秦惠王稱王。前316年秦滅蜀,從此秦正式成為一個大國。前246年秦王趙政登基,前238年掌權,開始了他對六國的征服。從前230年秦滅南韓起,到前221年秦滅齊國,統一中國。公元前207年,秦國滅亡於秦末農民戰爭。<
從-316年到207年,共523年
-
5 # 每一步向前衝
秦始皇創造了一個影響中國2200年社會發展的“新世界”。總之秦始皇一生都是為了國家操心操力,千古一帝夢想著長命百歲,結果打了五折,50歲的時候一次出差尋訪途中死在了現在的河北。但是他這麼一死,我們就發現他還幹了另外一件事兒,生了個兒子叫嬴胡亥,就這一件事兒讓他一輩子打下的基業都打了水漂。當然了,秦二世胡亥能把爹坑出這樣的新高度,不完全是他個人的努力,他身邊的趙高也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胡亥當上皇帝之後啊,整日是荒淫無度,不理朝政,將國家大大小小的事全部都交給了趙高。趙高就變成了秦國實際上的獨裁者。胡亥對於權力帶來的生殺予奪沒有表現出任何的快樂之感,當時多次顯露出了生命苦短,及時行樂的心理傾向,在他看來呢,及時行樂這才是人存在的價值。他也就真正這麼二下去了,除了在後宮幹不可描述的事之外,幾乎啥都不幹,什麼事兒都要趙高管,他只負責兩耳不聞窗外事,趙高則兩手亂搞窗外事。拿現在的話來講,胡亥就是一個富二代或者說是一個股東,而趙高的更像是一名職業經理人。職業經理人負責掙錢,富二代的負責吃喝玩樂。可是這個職業經理人並不滿足一輩子當打工的,也想當老闆。其實秦朝當時已經是危機四伏,沒幾天果然出事兒了。一群農民工,要趕去守邊疆,沒看天氣預報,在安徽碰上大雨,按照秦朝當時的法律就是直接去死,既然要死那幹嘛不死得壯烈點的,於是他們決定拼一把,兩個包工頭拉起大旗準備造反,一個叫陳勝,一個叫吳廣。這夥人倒是也沒沒搞成什麼事兒,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一句話一嗓子出來,瞬間全國都炸了窩,到處都是要搞獨立搞造反的,原來秦始皇滅到的那些小國家,南韓、齊國的就紛紛冒出來了。總之大秦已經岌岌可危了,但是趙高已經成功矇蔽了胡亥,給胡亥營造了一個全國形勢一片大好,老百姓安居樂業,大秦帝國如日中天的假象。直到陳勝吳廣的軍隊打到咸陽附近,胡亥才明白被趙高矇蔽了,可是趙高沒有給胡亥任何翻盤機會,先動手殺了胡亥。至此,一代坑爹鼻祖完成了坑爹使命。秦二世胡亥,很多人將其定性為豬頭。當然,我無意為這個豬頭翻案,甚至在較大程度上贊同這種觀點。然而問題在於——始皇帝憑藉手中無劍、心中有劍的蓋世絕學打下一個大大的江山,就憑他一個豬頭就可以摧垮嗎?這顯然是不現實的,秦二世只是一個被推出來象徵性砍掉的豬頭代表而已。
-
6 # 公知剋星
有位高票答主的主題思想是“成也法家,敗也法家”,在我看來只答對了一半,否則漢承秦制,為何兩漢國祚綿延四百多年?在我看來,漢在承襲秦制的基礎上,多了兩條創新:分封和不折騰。而且,睡虎地秦簡的出土,讓我們可以對當時的秦律管中窺豹,根本不是後世所謂的暴政。
先說分封,春秋戰國時期,中國還沒有大一統的概念,生產力低下,交通不便,對各個諸侯國的國民來說,生於斯,長於斯,耳濡目染的,是該諸侯國的一事一物,自己就是該諸侯國的一份子。秦滅六國,對六國平民,特別是六國貴族,無疑是滅國之痛,滅國後,秦直接改制郡縣,由中央派官吏管理各地,六國貴族統統被掃地出門,心中的落差可想而知。古代平民文化水平一直不高,識字率很低,特別是文字還處在甲骨文和大篆過渡期,不利於文化傳播,當時只有貴族才掌握著文化傳播,所謂君子習六藝,從某種意義上說,當時的六國貴族可以左右原六國平民的思想動向。得罪了他們,他們就會顛覆你;給他們好處,他們就會擁護你。所以,秦直接廢分封,置郡縣,書同文,六國流亡貴族自亡國始就一直在試圖顛覆秦朝;而漢採用分封和郡縣並制,分封原六國貴族,安置原六國遺民,並在政局穩定、人心思定之後逐漸裁撤原封國,最終歸於郡縣。用直白的話說,秦朝選擇了硬剛當時舊的社會關係,不小心翻車了;漢朝看到秦朝翻車後選擇了妥協,待過彎後才選擇直線加速!
第二就是不折騰,春秋戰國前後持續幾百年,天下各國不斷互相征伐,兵禍不斷,導致土地荒蕪、人口減少,本來生產力低下,土地產出就少,還要供養龐大的軍隊,民力凋敝。秦滅六國,一統華夏,正該是修養生息的時候,然秦此時仍然選擇北擊匈奴,南征百越,兩線作戰,一萬士兵至少需要五萬後勤供給,終於,國家支撐不了,崩盤了。漢建國初,皇帝出行都找不到同色的四匹馬,將相出行只能選牛車,就可以說明當時的問題,漢朝只能選擇修養生息,即使匈奴騎臉,仍然割地、和親,不開戰端,經歷文景之治後,國力大增,才成就了漢武帝“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情!
最後再說一下,當時秦被滅國時,精兵都在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留在咸陽附近的都是二流部隊,而秦末義軍又採用了中心開花,類似後世斬首行動的軍事行動,直奔咸陽,從軍事角度分析,這也是秦快速滅亡的原因。話說回來,即使是二流部隊,甚至加入了囚徒,也能硬剛西楚霸王,逼得項羽採用破釜成舟的方法才險勝。後來項羽大封諸侯,章邯、司馬欣、董翳被封王,後捲入楚漢爭霸,昔日秦軍勁卒,終被淹沒於滾滾紅塵。
-
7 # 跪射俑
秦末農民起義是秦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當時的統治者,尤其是秦始皇后期以及秦二世胡亥,對百姓橫徵暴斂,苛捐雜稅眾多,徭役沉重,在這樣長期艱苦的生活下,人們開始了反抗,最為典型的就是陳勝吳廣農民起義,這次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也是較有規模的一次起義。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各地農民紛紛呼應抗秦。雖然浩蕩的農民起義對封建的統治階級起到了一定的打擊和震懾作用,但是由於當時農民政治地位的低下和軍事等各方面的不成熟,很快,這次起義就被強大的秦朝軍隊給鎮壓了下來。雖然起義失敗了,但是對暴秦的統治還是有一定打擊的,而且當時以劉邦項羽為代表的起義軍也已經開始崛起。然而當時的秦統治者繼續殘暴壓迫農民階級,使得農民與封建地主的階級矛盾越來越激烈。
第二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秦末時期,統治者大興宮殿、長城等重要的工程設施,導致勞財傷民,國力漸退,人民徭役沉重,這無疑加劇了秦朝的滅亡。秦朝剛建立之時,儘管統一六國,成為霸主,但是北方的匈奴不斷入侵,於是秦始皇大量派軍北擊匈奴,常年戰爭不斷。另外,秦始皇大動干戈,不斷地徵收勞役,加重課稅,大肆修建長城、宮殿以及兵馬俑等。當時為了修建阿房宮,秦始皇不惜命人到巴蜀地區大量砍伐森林,運輸木材,城市中的許多手工業者也都被迫停下手中的生產,來到了咸陽,參加無休止的修建,而農民也失去了土地,揹負著苛捐雜稅去做苦力。尤其是修建長城,大部分人都是有去無回。惡劣的環境、沉重的苦力活以及無休止的命令與呵斥激怒了所有的人,加深了階級矛盾,人們渴望有個有魄力和能力的人帶領他們走上一條安穩的道路。
第三個原因是統治者秦始皇以及胡亥的殘暴。秦始皇本人生性多疑,脾氣暴躁,在當時統治了天下後就對百姓橫徵暴斂,並創立了許多嚴刑酷法來懲治他看不順眼的人。他繼續推崇商鞅精神,實行法治,當然這也是他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的一種措施。為了禁錮人們的思想,他焚書坑儒,反對儒家的禮儀儒雅精神,主張以武力治理國家,致使當時人人道路以目。再有胡亥,更是殘暴到了極點,從而引發了秦末的農民起義。
-
8 # 笑談文史生
秦朝是中國第一個真正大一統的朝代,從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稱帝,史稱"秦始皇"開始,到公元前207年滅亡,共存在了14年。那麼,為什麼一個大一統的秦朝短短14年就走向了滅亡呢?這其中原因很多,但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其對法家思想的迷戀使秦朝在短暫的絢爛後快速死去。可以說是成也法家,敗也法家!
戰亂時正是依靠著法家治國,使原本屬於第三世界的秦國快速地步入超級大國行列,在歷史的星空首次開出“一統天下”的絢爛火花。在沒有推行以“法”治國之前,秦朝的前身秦國地位是不高的。
一開始秦國是沒有自己封地的,秦非子因養馬有功才被周孝王封為天子之附庸。公元前821年,秦莊公擊敗西戎,被周宣王封為西陲大夫。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殺,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後又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才被封為諸侯,又被賜封岐山以西之地,這才有了自己的地盤。
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存在感最強的就屬秦穆公。雖然在《史記索隱》中,秦穆公被列入春秋五霸,但在《荀子·王霸》中評出的春秋五霸卻沒有秦穆公,再加上當時秦穆公沒有主持過一次諸侯會盟這一重大稱霸標誌,都證明了秦穆公的春秋霸主地位名不符實。這也說明了秦國在當時地位不高,幾乎沒有什麼話語權,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第三世界國家。
但這些都伴隨著秦孝公任用商鞅開始變法,推行法家思想而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商鞅變法的主導思想是主張以“法”代“禮”,“刑無等級”、“不赦不宥”和“以刑去刑”等為主要內容,其主要舉措是"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等。這些措施不僅讓秦國經濟得到飛速發展,也使秦國國家機制更加健全,開始了中央集權制度建設。同時,獎勵軍功,每個人都可以通過殺敵而拜將封侯,極大地調動了將士的積極性,達到了強兵的目的,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
正是憑藉著這次徹底改革,秦國國力日益強盛,16年後,擊敗當時如日中天的魏國,奪得西河之地,更加堅定了法家思想在秦國施政理念的主導地位。在《史記·商君列傳》中司馬遷這樣評價道:
“秦孝公保崤函之固,以廣雍州之地,東並河西,北收上郡,國富兵強,長雄諸侯,周室歸籍,四方來賀,為戰國霸君,秦遂以強,六世而並諸侯,亦皆商君之謀也。”自此,秦國曆代國君均以“法"治國,倡導法家思想的治國理念,而每次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秦國的地盤也日益擴大,地位日益提高,使原本屬於第三世界的秦國一躍邁入強國行列。等到嬴政繼位時,以“法”治國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這就使秦國既有充足的糧草,有用一支虎狼之師,還有白起、王剪等歷史名將,很快就滅掉了六國,在歷史的星空首次開出“一統天下”的絢爛火花。
統一後依然痴迷以法治國,使原本先天不足的法治缺陷又被無限放大,最終成為秦帝國轟然倒塌的定時炸彈。戰亂時期,法家的“霸道”確實優於儒家的“王道”。但戰爭結束後,依然痴迷於“霸道”治國,就會把法治的缺陷無限放大,最終法治不再是國富民安的“利器”,而變成為了國家動盪的“凶器”。秦朝一統天下後,沒有看到法治對國家的反噬作用,而是變本加厲,這就造成原本就存在的社會矛盾不斷激化,最終摧毀了剛建立不久的秦帝國。
1、“法自君出”理論在把皇權推到登峰造極的頂端後,君主的賢能與否就成為了一個國家命運好壞的一重要決定因素。
法家認為"權制斷於君則威",主張立法權掌握在君主(國家)手裡,臣下不得行使,建立起一種"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的君主極端專制的封建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皇帝本人則凌駕於法之上,超越於法之外。
對於“法自君出”的理念,秦始皇貫徹的最好,誅殺呂不韋他用事實告訴別人,皇權至高無上,不允許任何人凌駕於上;設定三公,削弱了相權,從制度上保障了皇權的至高無上地位。但令秦始皇想不到的是,之所以自己的皇權能達到巔峰,相權不敢與之相爭,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秦始皇這個人很厲害。可到了秦二世胡亥,其人資質平平,內沒有駕馭李斯、趙高之能臣之術,外無保一方安定之策,最終只能是宦官於內弄權,百姓於外揭竿而起,最終在內外夾擊下,大秦走向了快速滅亡。
2、"強國弱民"理論在把國家利益無限擴大的同時,也不斷地壓縮著民利,戰後民眾還得不到休養生息的結果只能是起來奪食。
在這個問題上,法家主張無限的擴大國家權力而縮小人民的利益,這是法家理論的一個危機。戰亂時,這個“強國弱民”思想確實能極大地提高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可是在戰後,經歷了戰爭的破壞,民眾本已經苦不堪言,這時再去推行“強國弱民”的思想,對民眾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同時,無論是秦始皇,還是秦二世都還不遺餘力地踐行法家的“繁刑嚴誅”,這就把民眾逼到了牆角,“反也是死,不反也是死”的心態促使被逼無奈的陳勝、吳廣第一個揭竿而起,而後之所以那麼多人紛紛響應,就是這種“強國弱民”的法家思想很不得人心。
推翻漢朝的劉邦,就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把黃老思想引入治國理念,推出了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消減了法家思想的鋒利光芒,民眾得到喘息的機會,自然就不會去造反,國家趨於穩定,漢朝的統治就能長達百年。
正是統一後依然痴迷以法治國,加強皇權而皇權繼任者無能,一味追求國富而放任民利不顧,這都使原本先天不足的法治缺陷又被無限放大,最終成為秦帝國轟然倒塌的定時炸彈。
-
9 # 緣事而發
啟奏陛下,微臣以為:
秦始皇對中華文明最大的貢獻,就是開創了大一統的王朝。之後兩千年,統一,成了中華民族永恆的主題。
但秦朝又是如此短命,從秦始皇稱帝建國,到咸陽被一把大火燒光,前後不過十四年。
為什麼強大的帝國,崩潰得那麼快呢?
最常見的觀點,是秦始皇暴政。
“焚書坑儒”夠殘暴吧。秦始皇為了鉗制人民的思想,把聖賢書全燒了不說,還把全國的讀書人都抓來活埋了。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為了統治需要,燒了很多詩書,但燒的只是民間私藏的書,全天下的智慧結晶其實都在皇宮裡儲存得好好的。真正燒書的人是項羽,一把火把秦宮殿燒得一乾二淨,自然也包括裡面的藏書。
還有,秦始皇並沒有活埋讀書人,他埋的是算命的術士。
秦始皇晚年派兩個算命的去找長生不老藥,結果這倆人攜款潛逃,秦始皇一怒之下,就把咸陽城所有算命的都抓來埋了。
另外,“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我們也很熟悉,荊軻圖窮匕見,秦始皇差點就沒命了,這是血海深仇啊。
荊軻是燕國派的刺客,但秦始皇滅了燕國之後,並沒有報仇,反而對燕國實行了懷柔政策。
而且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他也沒有把六國的國君殺了斬草除根,而只是把他們軟禁起來,給他們留了活路,這是後來很多皇帝做不到的。
比起歷史上眾多皇帝,秦始皇其實算“仁慈”的了。
那就奇怪了,秦末起義的那些人如果不是反抗秦朝的殘暴統治手段,那是在反抗什麼呢?
其實,他們在反抗秦朝的國家制度。
秦朝失敗的原因,不僅是嚴刑峻法,更重要是它的帝國體制,還不被世人所接受。
-
10 # 三千繁華落忘川
秦國原為周朝的一個諸侯國。秦始皇繼位後,於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後滅掉關東六國,完成華夏統一。然後北擊匈奴,南收百越,建立了幅員遼闊的大秦帝國。
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與趙高合謀篡改秦國法律,導致秦末農民起義。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
秦朝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的混亂局面,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融合的,中央集權制的國家。他全盛時,疆域東起遼東,西抵高原,南至嶺南,北達陰山。
如此強大的秦朝,在短短十幾年內就滅亡了。糾其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一)政治經濟制度方面。
秦朝是一個以法家理念治國的國家。但統一六國後,原有的社會制度開始出現矛盾。
秦國初期,面臨的主要是統一問題,需要大量的勞役,兵役。通過商鞅變法,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全國的人力,物力,取得了統一六國戰爭的勝利。那時候如果用仁政,是行不通的。因此商鞅變法有合理性的一面,獲得了秦人的支援。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人們渴望有安定,平穩的生活環境,社會矛盾不再是戰爭與和平的矛盾,而是反抗與壓迫的矛盾。秦國繼續採用商鞅變法下的苛政,民不聊生,導致社會矛盾的激化,民怨沸騰,最終被歷史淘汰。
繁重的徭役:修建啊房宮,修建長城,修建驪山陵墓,修馳道。沉重的賦稅:收穫的2/3交給國家。殘酷的刑法:一人有罪,家族和鄰里都有受到牽連。改變秦朝命運的是陳勝吳廣起義。秦朝強制性的使用人力修築工事,因誤期不能到達,按秦法令需要嚴罰,造成農民起義,點點星火,撩遍全國。
秦始皇好大喜功,窮兵黷武。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 屠雎率領50萬大軍攻打嶺南,即現在的雲南,廣西,越南一帶。根據《淮南子·人間訓》中記載,百越地區的人躲進深山老林憑藉熟悉的地形,與秦軍交戰,結果主將及數十萬秦軍戰死。雖然最終獲得了百越之地,可是負出了沉重的代價。秦朝最終損失了50萬大軍的兵力。秦國若有這50萬大軍還在,想必劉邦根本進不了咸陽。
(三)文化方面。
焚書坑儒。採納法家學派代表人物李斯的建議,焚燒書籍,坑殺儒生。遏制了文化的發展。
歷史是不斷髮展的,社會是不斷進步的。 秦朝先統一,後滅亡,是歷史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正所謂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歷史證明,得人心者得天下。
回覆列表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的大一統朝代,建立秦朝是秦國的國君秦始皇贏政,贏政在統一六國後,建立起中國歷史上大統一皇朝,認為自己對中國的功勞大過三皇五帝,把自己的稱號定為皇帝,後世各朝代都沿用皇帝這個稱號,贏政自號為始皇帝,希望自己的後代千秋萬載傳下去,永保天下太平,後世便稱他為秦始皇。然而,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短短十幾年便瓦解。
周王權衰微,天下大亂,為了使天下大治,各家學說紛紛出現,出現了百家爭鳴,到了戰國後期,只剩下儒家和法家在爭鬥,其他各家退居次要地位。但在戰國的殘酷鬥爭的環境下,儒家不被各國接受,各國君主為了自己國家的生存更容易接受法家思想。秦國便是使用法家思想治國,達到富國強兵,最後統一六國,使中華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的國家。
法家思想治理主要有兩點:一,把國家權力歸為君主一身,即中央集權。二,嚴刑峻法。問題恰恰出在第二點上,嚴酷的刑法,使政權成為一種僵化的體制,使人民對這種制度造成反感,厭惡,甚至痛恨,使秦朝失掉了天下民心。
秦始皇滅掉六國後,六國貴族並不甘心失掉以往的權勢,時時準備恢復以往權勢。楚國就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傳言,秦統一六國後,為了穩固政權採取的措施太過激進,修長城,修馳道,修阿房宮,繁重的徭役使人民疲憊。為了統一思想,焚書坑儒,增加了政權的反對者,為了使人民服從政權,秦朝使用殘酷的刑罰,使人民對秦政權痛恨。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穩固民心,四處巡視,在歸來的途中,一病而死,遺詔命他的長子扶蘇繼位,但宰相李斯和宦官趙高,竟毀掉遺詔,並寫了兩份假遺詔,一份命扶蘇自殺,一份命次子胡亥繼位,是為秦二世。因為秦始皇死得太快,沒時間穩妥地安排繼任者,李斯和趙高另立假遺詔,使秦二世的權力缺乏合法性,秦二世胡亥的能力也有限德才不高,即位後宦官趙高為了掌握權勢,竟在朝廷上指鹿為馬清除反對者,秦二世竟然聽之任之,使他的政權極不穩固。
秦朝統一六國時間太短,缺乏文化的凝固劑,這是法家治國的先天缺憾,法家不重視文化建設。
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公元前210秦始皇去世,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公元前207年秦亡,只短短十幾年二世而亡。
綜上所述原因,秦始皇建立了大一統國家,但政權猶如建立在乾柴之上,陳勝吳廣揭竿而起,猶如烈火投在乾柴上,天下反對勢力便風起雲湧,短短兩年便秦亡。
秦亡之後,西漢建立,社會對秦朝二世而亡進行過深刻的反思,西漢文學家賈誼在其名篇(過秦論)中有過深刻的反思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