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喧囂平原

    看到這個題目時,讓我想起了小時候看的一部電影《西楚霸王》。我依舊記得,在鴻門宴上,范增無奈的表情和項羽猶豫不決的眼神。歷史上的項羽真的像電影裡所表現的那樣有勇無謀嗎?我想未必。如果深究,為何項羽沒有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項羽當時的身份不允許他在這樣的場合殺掉劉邦。

    俗話說得好,屁股決定大腦。一個人的身份不同,考慮事情的角度也會不同。

    鉅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大破秦軍,斬殺蘇角,生擒王離,其聲望大增,被各諸侯奉為上將軍。也就是說,此時項羽已成為各路諸侯軍的統帥。那麼,他考慮問題的角度就跟只是楚軍統帥時的角度不一樣了。

    當領導的,不僅要考慮方案的可行性,還要對其產生的結果負主要責任,不管是好的結果還是壞的結果。

    殺掉一個劉邦很容易,可“項王”的臉面如果丟了就難找回來了。當時的劉邦從戰力,在項羽面前就像一隻螞蟻,如果此時將劉邦斬殺,不免被人說“以大欺小”。雖說當時項羽為聯軍統帥,可以他自己的楚軍只佔很小一部分,其他都是各路諸侯的軍隊。那些諸侯只是畏懼項羽的戰力才暫時推其為統帥,未必跟他同心同德。如落人口實,對其坐穩統帥這個位置沒有好處。

    雖說劉邦拿下咸陽後,又派兵把守函谷關阻擋項羽,但其仍是聯軍的一份子,又是攻破咸陽的功臣,後“軍霸上”,將咸陽城讓了出來。如果此時將劉邦斬殺,不免會使其他諸侯人人自危,產生異心,這對以後項羽統治天下沒有好處。

    再說范增,雖被項羽以“亞父”相稱,但其實就是個謀士,是項羽的屬下。做為屬下,為領匯出謀劃策是對的,但其不可能站在領導的角度考慮問題。他只想到劉邦“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這與劉邦的本性不符,所以“此其志不在小”,應“急擊勿失”。而此時斬殺劉邦所帶來的的不良後果就不是他所考慮的了。

    做為一個在戰場上摸爬滾打多年,統帥幾十萬軍隊的項羽來說,其智商與膽識絕對非一般人可比。項梁死後,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軍,統領楚軍,而項羽為次將。正是項羽殺掉宋義,並欺騙全軍將士:宋義謀反,楚懷王暗令其殺掉宋義。楚懷王不得已,才任命項羽為上將軍。

    此外,項羽與劉邦共事多年,他絕對不是不瞭解劉邦,也絕對不是沒有看出來劉邦有野心,更不是不想殺劉邦,只是當時他所處的位置不允許他這麼做。假如,項羽僅僅只是楚軍的統帥,依照他之前的性格非常有可能跟劉邦幹一架。

    鴻門宴後,項羽封劉邦為漢王,領地為巴、蜀、漢中,但將其軍隊削減至三萬。同時封降將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領地為關中,扼制劉邦。四人都是項羽不待見的人,自相殘殺去吧。從這一點上看,怎能說項羽有勇無謀。

    《鴻門宴》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其文學價值以及藝術地位不言而喻。雖然再現了歷史事件,但其中不免摻雜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作者司馬遷本就為漢朝官員,歌頌高祖皇帝,貶低西楚霸王也是情有可原的。大家怎麼看呢?

    參考文獻《史記·項羽本紀》

  • 2 # 曰若稽古001

    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是因為當時劉邦不可殺。原因有四:

    1.劉邦立下破秦首功。懷王之約:先入關破秦者為王。不王之反殺之,是為背約。項羽不敢冒這樣的政治風險。

    2.《史記·高祖本紀》記載:是時項羽兵四十萬,號百萬,沛公兵十萬,號二十萬。劉邦有一定軍事實力,據有秦府庫糧倉,頗得秦地民心,項羽不敢冒軍事的風險。

    3.項羽劉邦之外,尚有十幾路諸侯,項羽如果誅殺劉邦且與劉邦勢力在關中火併,勢必激起其他諸侯的聯合反叛。當時項羽遠離自己的大本營(彭城),沒有必然勝算。

    4.鴻門宴的故事更多是漢初人的想象,司馬遷娓娓道來,刀光劍影、如在目前,頗多演繹。歷史上的奇計往往是弱勢一方的冒險,強勢一方一般是穩重求勝,不太會輕舉妄動而使自己陷入危險境地。項羽雖然政治低能,可這點智商還是有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看過最難忘的電影是哪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