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靈石蘊

    從東晉立國起,這種想自立的大族比比皆是,打算廢掉皇帝自己乾的,也有不少。不過俗話說的好,一顆紅心兩手準備,或者叫雞蛋不放同一個籃子,大族內部其實也是兩種方向

    比較有代表性的王家,號稱王與馬共天下,322年王敦起兵清君側,他的兄弟王導一邊給司馬家站崗,一邊給於王敦幫助消除異己,王敦成事之後,王家子弟遍佈朝野;後來再次起兵,王家內部有的跟著幹,有的勸阻,可惜王敦半路病死,但王家呢依然是王家,司馬皇帝屁都不敢放一個

    比較有意思是,平叛王敦之亂建有功勳的宗室藩王司馬宗司馬羕,被找個由頭削除兵權弄死了

    這種大家族做事,真心是進可攻,退可守,事成了,雞犬升天,事情不成,那推出一個頂缸就可以了,幹不幹皇帝,其實無關緊要。整個東晉一朝,也就孝武皇帝司馬曜,享受過一段時間正兒八經的皇帝生活,其他帝王不是傀儡就是擺設,想有所作為的都病故

  • 2 # 妖鬼雜談錄

    廢皇帝容易,立皇帝難。

    皇位雖然重,但是如果無法做好各方勢力利益的平衡,誰也無法坐上這個燙屁股的火爐。東晉曾經發生過四起謀篡,但是因為其他家族的牽制與反對而最終被消滅。

    東晉建立在平衡各方權益的基礎上

    東晉這些世家大族,單純從家族實力講,完全能廢掉皇帝。但是廢立必然引起權益的重新洗牌。

    東晉司馬家族保持皇位,實際上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平衡上面,皇權與士族,僑居士族與東吳士族,上等士族與下等士族,士族與寒族等。

    東晉之初

    王導以江東士族為核心出了一系列政策,透過政治宣傳,拜訪士族首領的方式,昭示東晉是皇權是士族共治,同時在朝廷官職以及經濟利益上對江東士族利益做出一定保障,獲得江東士族的容忍。

    同時利用西晉朝廷的威儀以及司馬越的實力,震懾江東士族,不敢輕舉妄動。東晉之處,江東士族自己平定石冰之亂、陳敏之亂,便是這種震懾與平衡下出現的情況。

    東晉穩定之後

    佔據主導地位的僑居士族要依靠皇權來壓制東吳士族,而整體士族都依靠皇權來壓制寒族。東吳士族,武力大宗周、沈、錢幾家被東晉打壓之後,武力上也難以威脅到僑居士族。

    所以縱觀東晉一朝,如果皇帝不強勢加強皇權,士族之間的平衡保護了司馬氏的皇位,否則,就給其他家族可乘之機。

    東晉一朝宗室、外戚和門閥大族王、謝、庾、桓先後共同支配著王朝政局,當一方過度強盛時,就會受到其他士族抵制。

    晉元帝想要振興皇權,結果爆發王敦之亂,幸好王敦之亂沒有取得其他士族的支援,所以最終王敦篡位不成。

    庾亮想振作帝室,引爆蘇峻之亂,東晉朝廷引入桓溫驅逐庾氏勢力;結果桓溫獨大,東晉朝廷又引入殷浩對抗。桓溫想要篡位,結果因為王謝兩大家族抵制耗死桓溫。

    謝安執政後,東晉進入一個和睦期,結果因為謝氏勢力強大,東晉皇室又重用司馬道子排擠謝氏,謝安死後,晉孝武帝又與司馬道子政權,帝權與士族又爭權。

    所以東晉皇位一直如履薄冰,之所以沒有被取而代之,不過是各方勢力平衡的一個產物。沒有任何一方勢力,能平衡各方勢力的取而代之,畢竟皇位是天下間最大的利益。

    那寒族劉裕為何能篡晉呢?

    第一,劉裕既然是寒族,自然不與上層士族存在錯綜複雜盤根錯節的關係,所以敢於打爛這個爛攤子,即便失敗了,也不過身首異處。

    第二,劉裕篡位時,沒有能夠制衡劉裕的強臣武將存在。王敦之亂、蘇峻之亂,東晉有溫嶠、陶侃,有名相王導、名士庾亮、重臣郗鑑等。

    桓溫時期,有琅琊王氏、陳郡謝氏,尤其是名相謝安等人存在;桓玄之亂,劉裕崛起。

    而劉裕篡位前,東晉經歷大亂,劉裕率領的北府是朝廷唯一依仗,在統一各方勢力時,劉裕已經消除對自己威脅甚大的人物,與此前王敦、桓玄等有大批發對勢力存在不同,劉裕軍權在手,還專權多年,篡位也比較順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扦插的葡萄會結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