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千年蘭亭
-
2 # 松風閣書法日講
這句話出自《顏真卿述張長史十二筆意》:“用鋒常欲使其透過紙背。”
另一處見於唐代韋續《墨藪》:“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當其用筆,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成功之極矣。”
請注意這裡的“常欲”兩個字是非常重要的兩個字,也是我們理解力透紙背這個概念的一把鑰匙。
常欲,可以理解為常想要,經常想要這樣做。
所以我們看到,這裡對於力透紙背的要求,其實是一個理想狀態下的要求,也就是說書法家在寫的過程中,是希望力求達到這樣的狀態。
一般人對於力透紙背的理解是墨水陰溼到紙的背面。
但是,我倒了一大杯墨汁在紙上面,也能呈現滲透到紙背面的效果,但是這不是書法。
這也是可以滲透紙背,但是這叫力透紙背嗎?
力透紙背,一定是有力量,而不是墨透紙背。
所以我認為力透紙背,其實就是一種綜合性的感覺,是書法所表現出來的力量,筆力千鈞,才叫做力透紙背的字。
而且我們在思考“力透紙背”這四個字的含義的時候,思維不能僅僅侷限紙這個東西上面,而應該把更多的精力關注到書法家本身的書寫上,關注到書法家所寫的字上。
比方說,如果他用其他的東西寫書法,他把他的字寫在了牆壁上,他把他的字寫在了地上,寫在了沙土上,那我們是不是就可以說他的字不力透紙背了呢?
所以,重要的是在書法層面,在書法家的字的基礎上去理解,不要將“力透紙背”這一概念過分具體化。否則,就會弄出很多笑話來。
要做到力透紙背,沒有什麼具體方法,也很難談得上有可以遵循的先例。我之前也說了,這只是古人對於書法力量的一種美好幻想,真正能夠做到的,寥寥無幾。但是首先,你必須要筆力雄強犀利,這是一定的。
我們看王羲之以及王羲之那個傳說入木三分,人家用手指指著在桌子上劃出線條了,而且還有很深的印記,如果不是他筆力雄強,就是他有像金剛狼一樣的鋼鐵手指。
因此,無論怎樣,把筆力增強是關鍵。而增強筆力的關鍵就在於寫好楷書、篆書、隸書等書體。
-
3 # 不二齋
問題:其實是三個問題,什麼是力透紙背?怎樣做到的?有什麼意義?那麼我就分三個方面來回答。
1、我的老師說他剛開始學習書法的時候,拿著作品去請教老師,老師拿過來作品,不先看字,而是先看作品的背面。這個是有門道的,能把墨殺進紙裡面去,說明你的用筆紮實,同時也能證明你的中鋒用的很好,筆畫部漂浮。
其實這個就是力透紙背了吧,就是指的書法的筆畫非常的有力量,墨汁殺進了紙裡,沉穩、厚重,他的反義詞就是漂浮、浮躁、軟弱無力。
2、想做到力透紙背,最好的方法就是掌握中鋒用筆,且書寫的速度一定要沉穩,在中鋒用筆的前提下,掌握好節奏,不能忽快忽慢。同時墨汁也要調勻,不能太稀也不能太稠。
3、書法除了格調和氣韻,還是講究力度的,一幅沒有力量感的作品,是不能夠打動人的,沒有力量感也沒法談氣韻和格調了,一幅沒有力量感的書法作品一般不是好的書法作品,力透紙背的意義這就在這了。
你覺得呢?
回覆列表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做個試驗,把古代書家的字拷入電腦,投影放大到大螢幕上,你會發現,即使枯筆處,點畫絲絲縷縷仍歷歷在目。
還可作個對比,把當代一些書家的字放大,是否有此特點。
這一試驗,可以作為力透紙背的一個參考。
作品中的力來自何處?力藏字中,勁氣貫注,筆行在正確軌道中,與紙摩擦產生力。
力透紙背應有以下特點:
1、中鋒行筆時,如錐畫沙,如巨輪行海上,船頭劈開海面,而不是如小舢板浮於水面。
2、側鋒用筆時,筆是切削紙面,如刀削物,有角度、深度、力度,行筆時要克服大的阻力,而不是在紙面抹過。
3、無論中鋒側鋒,均須有立體感,要圓,不能以中側鋒論點畫之厚薄。
力透紙背,有人喜把紙翻過來看墨是否透過,這有一定依據,但不完全對,因為這與紙及運筆速度,墨的含水量也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