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周朝能存八百年?
看到這個問題,就想起了“文王拉車”的故事:西伯侯姬昌聽聞姜子牙大名,於是親自去請他來輔佐自己。姜太公就說了:“你親自用車拉著我走,我就答應你。”姬昌為了表達自己的誠意,就自己拉車載著姜子牙往前走,走了八百步的時候,實在累得不行了,就停下了。這時候姜子牙說:“你拉車拉了我八百步,我保你江山八百年。”姬昌一聽後悔了,還要接著拉。姜子牙就說了:“天意已定,再拉無益。”當然這是後人杜撰的一個小故事,不足為信。下面我就講講周朝為什呢能存續八百年。
總所周知,周朝分為西周(前1046-前771年)和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階段,從周武王伐紂至周赧王被秦昭襄王所滅,歷時791年,號稱八百年。之所能存續這麼長的時間,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西周滅商後,因其國都遠在西部,不利於控制幅員遼闊的中原疆土和統治商代後裔,便大規模地以封地連同居民分賞給王室子弟、功臣以及前朝後裔,共七十一個諸侯。例如周公旦長子伯禽的封國魯國,姜尚的封國齊國,武王之弟康叔的封國衛國,成王之弟叔虞的封國晉國,紂王之兄微子啟的封國宋國等。所謂八百諸侯的說法,應該包括很多很小的部落。諸侯在其封國內享有世襲統治權,當然必須服從天子命令、定期朝貢、根據天子需要提供軍賦和力役、以維護周王室的安全。分封初期,由於血緣關係等原因,加之各諸侯國相對比較小,一國異動就會遭到群而攻之。所以這種分封制一方面有利於形成相對穩定的政治秩序,另一方面也加強了周王室對地方的控制,對周王朝的統治起到了非常好的拱衛作用。
周武王死後,年幼的成王繼位,武王的弟弟姬旦即周公輔政。周公旦是位德才兼備並且忠心耿耿的臣子。周公在"分邦建國"的基礎上"制禮作樂",總結、繼承、完善,從而系統地建立了一整套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社會制度-宗法制度和禮樂制度。主要有畿服制、爵諡制、法制、嫡長子繼承製和樂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嫡長子繼承製和貴賤等級制。周公旦還制定子一系列嚴格的君臣、父子、兄弟、親疏、尊卑、貴賤的禮儀制度,以調整中央和地方、王侯與臣民的關係,加強中央政權的統治。這些制度,在當時社會已經成為了上層統治階級的共識,各諸侯自然都比較遵從,客觀上對當時的社會穩定,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平王東遷之後,隨著周王室勢力及權利的不斷萎縮,禮樂崩壞,一些較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以及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不斷進行兼併戰爭。戰勝的諸侯國會舉行諸侯國會盟,強迫其他諸侯國承認自己的"霸主"地位,於是產生了"春秋五霸"。在諸侯爭霸的過程中,大國兼併小國,諸侯國數量逐漸減少。這些爭霸的諸侯,打著周天子旗號行事才比較名正言順。比如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的名義,先是率領諸侯君主在首止會盟周惠王,還順便收拾一下既不參加會盟又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的鄭國。之後在幫助燕國和邢國擊退了山戎的進攻後,又逼迫楚國向周王進貢。這樣齊國就更加合理合法的成為了"霸主"。而晉文公稱霸時,仍然"入王尊周",幫助周惠王重新奪回了王位,以周天子的名義來壓制和號令各諸侯。
可見,稱霸的各諸侯國起碼從表面上,仍然對周王室尊敬有加。這樣,“天子之名”的帽子,一定程度上延緩了周王室存續的壽命。
為什麼周朝能存八百年?
看到這個問題,就想起了“文王拉車”的故事:西伯侯姬昌聽聞姜子牙大名,於是親自去請他來輔佐自己。姜太公就說了:“你親自用車拉著我走,我就答應你。”姬昌為了表達自己的誠意,就自己拉車載著姜子牙往前走,走了八百步的時候,實在累得不行了,就停下了。這時候姜子牙說:“你拉車拉了我八百步,我保你江山八百年。”姬昌一聽後悔了,還要接著拉。姜子牙就說了:“天意已定,再拉無益。”當然這是後人杜撰的一個小故事,不足為信。下面我就講講周朝為什呢能存續八百年。
總所周知,周朝分為西周(前1046-前771年)和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階段,從周武王伐紂至周赧王被秦昭襄王所滅,歷時791年,號稱八百年。之所能存續這麼長的時間,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 分封制對中央政權的拱衛西周滅商後,因其國都遠在西部,不利於控制幅員遼闊的中原疆土和統治商代後裔,便大規模地以封地連同居民分賞給王室子弟、功臣以及前朝後裔,共七十一個諸侯。例如周公旦長子伯禽的封國魯國,姜尚的封國齊國,武王之弟康叔的封國衛國,成王之弟叔虞的封國晉國,紂王之兄微子啟的封國宋國等。所謂八百諸侯的說法,應該包括很多很小的部落。諸侯在其封國內享有世襲統治權,當然必須服從天子命令、定期朝貢、根據天子需要提供軍賦和力役、以維護周王室的安全。分封初期,由於血緣關係等原因,加之各諸侯國相對比較小,一國異動就會遭到群而攻之。所以這種分封制一方面有利於形成相對穩定的政治秩序,另一方面也加強了周王室對地方的控制,對周王朝的統治起到了非常好的拱衛作用。
《呂氏春秋·觀世》“周之所封四百餘,服國八百餘”。《荀子·儒效》記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二、 宗法禮樂制度對諸侯的影響周武王死後,年幼的成王繼位,武王的弟弟姬旦即周公輔政。周公旦是位德才兼備並且忠心耿耿的臣子。周公在"分邦建國"的基礎上"制禮作樂",總結、繼承、完善,從而系統地建立了一整套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社會制度-宗法制度和禮樂制度。主要有畿服制、爵諡制、法制、嫡長子繼承製和樂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嫡長子繼承製和貴賤等級制。周公旦還制定子一系列嚴格的君臣、父子、兄弟、親疏、尊卑、貴賤的禮儀制度,以調整中央和地方、王侯與臣民的關係,加強中央政權的統治。這些制度,在當時社會已經成為了上層統治階級的共識,各諸侯自然都比較遵從,客觀上對當時的社會穩定,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其後武王既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聞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踐阼代成王攝行政當國。成王在豐,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於是周公作周官(即周禮),官別其宜,作立政,以便百姓。百姓說。《史記.魯周公世家》三、 “周天子名義”對諸侯爭霸的作用平王東遷之後,隨著周王室勢力及權利的不斷萎縮,禮樂崩壞,一些較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以及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不斷進行兼併戰爭。戰勝的諸侯國會舉行諸侯國會盟,強迫其他諸侯國承認自己的"霸主"地位,於是產生了"春秋五霸"。在諸侯爭霸的過程中,大國兼併小國,諸侯國數量逐漸減少。這些爭霸的諸侯,打著周天子旗號行事才比較名正言順。比如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的名義,先是率領諸侯君主在首止會盟周惠王,還順便收拾一下既不參加會盟又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的鄭國。之後在幫助燕國和邢國擊退了山戎的進攻後,又逼迫楚國向周王進貢。這樣齊國就更加合理合法的成為了"霸主"。而晉文公稱霸時,仍然"入王尊周",幫助周惠王重新奪回了王位,以周天子的名義來壓制和號令各諸侯。
三十五年夏,會諸侯於葵丘。周襄王使宰孔賜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命無拜。桓公欲許之,管仲曰"不可",乃下拜受賜。《史記齊太公世家》可見,稱霸的各諸侯國起碼從表面上,仍然對周王室尊敬有加。這樣,“天子之名”的帽子,一定程度上延緩了周王室存續的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