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儘可能的優秀

    子夏曰:“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

    儒家認為大節不失,小節上有些瑕疵是可以理解的。人無完人,有些人好酒,有些人好色,有些人貪權,有些人貪財。古人認為,只要是大節上堅守本心,小節上有點瑕疵算什麼事呢?有些人反會認為是一種雅談。附庸風雅之後談起某某的小癖好,打趣一翻視為雅趣。不認為是大是大非的問題。

    我覺得,這是士大夫,統治階級特權的體現。對自己惡趣的姑息。

    “不慮於微,始成大患;不防於小,終虧大德”,正是對自己一次次的姑息,最後釀成大錯。古往今來有多少人,正是因為小節不修,一步步從功臣變成了罪人的?所以說"小德不修,大德難保"。

    現今社會許多落馬者就是從一條煙,一瓶酒,一頓飯開始的,他們把吃點喝點拿點當作小節、視為“小事”,認為“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一兩酒喝不倒紅旗,一頓飯吃不垮江山”。原株洲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謝清純在懺悔時說,他不矜細行,總認為收紅包禮金是個小節。思想上松一寸,行動上就會散一尺。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終成大禍,結果越陷越深、走上背叛黨和人民的道路。

    我們生活在當代社會,面對的考驗更加複雜、挑戰更為嚴峻,不僅要求我們在大是大非、大風大浪面前經得起考驗,在小節也要堅守本心,生活細節上也要守住底線、不越“紅線”,堅持從小事小節上加強修養,從一點一滴中完善自己,見微知著、防微杜漸,做到“大節不可失,小節不可縱”,做一個有風骨的人,一個有節操的人,有人格魅力的人,於國於家有用的人。

  • 2 # 躺之可得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還說:“立於禮。”

    孔子又說:“不知禮,無以立也。”

    意思是從小學到大,學學學,學到博士後,連個禮都不明白,不是人。

    但事情發生了變化。

    孔子求道於老聃,又說:“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為何物矣!”

    為何?

    因為――

    老子教導他說:“故失道而後德,失德面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言下之意,什麼道德禮義,都是你們這些呆瓜不得根本的意淫,你們都是“腐敗”分子!

    天命之年的老師悟道了,要“從心所欲”了,找了個藉口叫“不逾矩”。世人瞪著一對迷茫的眼珠,聖人如是,我等可奈何?

    於是之,這個表演藝術家……

    ?搞錯啦!

    於是,

    子夏忙忙地打掩護:“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

    沒什麼疑義了,做人最要緊守住基本底線。就算後世像張生翻牆去會待月西廂下的崔鶯鶯演繹“軟香溫玉抱滿懷”這樣的風月佳話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嘛,“食,色,性也。”一般生活作風問題而已嘛,有才的人都是不拘小節的。

  • 3 # 棲哈丶

    此話出自《論語》。孔子指導弟子們的核心思想,還是不拘小節。管仲起初看好公子糾,並輔佐他。後來齊桓公殺了公子糾,管仲卻又成了齊桓公的宰相,這看起來就好像不合"大德"。但孔子的解釋卻很明白,管仲能治理天下,惠及民眾,這應該才是大德。如果糾纏於過去的事情,不著眼大局,那樣才是超越了法度。所以,審查一個人,要看格局。不能拘泥於細枝末節的小事情。

    現實生活類似的例子也能舉出很多。抗戰時期無數的將士拼死抵抗日寇,三大戰役,許多棄暗投明的將領,他們都是遵從了民族大義,體現了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無論他們曾經做過什麼,但他們的"大德"仍然沒有失去。

  • 4 # 萬紫千紅8888

    先明白什麼是道,什麼是德。道是自然規律。德是人為的符合群體的行為規範。大德不逾閒,就是不要做出違反公序良俗的事。下邊一句話:小德出入可也。小德是個人處事風格,個人處事風格上有些小的過失是可以的。這是告訴我們做事在德行上要把握大的方向,不要糾結那些枝稍末節的行為過失。但絕對不是包小三,貪汙腐敗。這是大德範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很多女孩是大叔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