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Mudskipper
-
2 # 殘陽暮裡酹江月
託樑換柱,就是用手托起房樑,換掉柱子的意思。比喻人的力氣大。那麼這一定發生在一個威武雄壯的大力士身上咯?
且聽我慢慢道來。
話說3100年前的商朝,在國都沬邑,商王帝乙正在群臣議事。忽然聽得傳來咔嚓巨響,大家抬頭一看,頓時大驚失色。原來朝堂大殿上一跟柱子不知為何,正在裂開,眼看就要攔腰折斷,房樑也順勢要掉落下來。就在大家驚慌失措,不知道是逃命好,還是衝上去救國王的當口,突然衝出一人,抱住要倒塌的柱子,兩臂用力,竟然硬生生就將房樑托住,衛士們見狀,趕緊抬來一跟新柱子。終於避免了一場滅頂之災。
這時大家才看清,這個孔武有力的男子就是王子辛。經此一事,帝乙漸漸越來越喜歡這個兒子,並最終將王位傳給了他。
那麼這個辛到底是誰呢?其實如果我們說他另外一個名字,大家就很熟悉了。歷史書上,我們通常把他叫商紂王,也就是殷商末代君王帝辛。
關於商紂王的神力,《史記》裡也有記載:“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
在傳統的史學中,商紂王沉湎酒色,凶橫殘暴,是與夏桀並稱的典型暴君,留下了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牝雞司晨等典故。但此說也有爭議。有觀點認為帝辛變更了用人制度,提拔了非士族人員,如飛廉、惡來等,這些人為他開疆拓土。軍事上,他將商朝的國土擴張到了今天的江浙、福建沿海,更是將中原的先進文化和技術向東南進行了傳播。
有觀點認為,武王伐紂,需要為自己的正當性找一些措辭。比如,說他寵幸妲己,但妲己極有可能子虛烏有。
歷史的真相如何,還是要等考古學家的工作。
回到這個成語,託樑換柱這個成語,後來漸漸演變成了偷樑換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等意。偷樑換柱也是三十六計之一。
-
3 # 詩姐書錄
下面我從幾個方面延展回答這個問題:成語出處、傳說故事、成語演變。
成語出處“託樑換柱”一詞首見記載於《帝王世紀》中。《帝王世紀》是西晉的皇甫謐所作,是最早記載三皇(伏羲、神農、皇帝)的史書。原文稍有不同,記為“紂倒曳九牛,撫梁易柱。”形容商紂王力氣巨大,可以用手托起房樑換掉折斷的柱子。
關於紂王的神力,司馬遷《史記·殷本紀》也曾記載:“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
傳說故事據傳說,商朝到了帝乙繼位時已趨於衰落,帝乙在位末年遷都於沫(如今的河南鶴壁市淇縣,商朝末年稱為朝歌)。新遷國都,難免有些宮殿年久失修。當時,紂王帝辛還是王子,與其他兄弟一起隨父帝乙在朝堂上和群臣議事。正議到一半,只聽咔嚓一聲,大殿的一根柱子攔腰折斷,帝辛跳出抱住折斷的柱子,托起了房樑,等護衛們換了新的柱子,才避免了一場慘劇的發生。也因此事,帝乙對帝辛另眼相待,最終冊立帝辛為王位繼承人。
成語演變時過境遷,如今我們再用到這個成語,說得比較多的是“偷樑換柱”,語義也發生了改變: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以劣代優。
偷樑換柱出自兵書《三十六計》當中第五套並戰計中的一計。適用於敵我雙方僵持不下的局面,做法是:多次誘導敵人改變部署,調開精銳兵力,等待敵人露出馬腳,再趁機掌控局勢。
另一個比較出名的應用此計的故事就是前段時間很火的《清平樂》當中的狸貓換太子事件了。
-
4 # 田野愚人
雖有託樑換柱勇,
有勇無謀如匹夫。
安邦定國靠良策,
善政愛民固根基。
慌淫無度亂綱紀,
濫殺無辜激民憤。
關於【託樑換柱】的典故據說:
在秦朝有一天,秦帝乙正在和眾大臣商議國事,忽聽到一聲巨響,大臣們驚而望之,只見大殿主柱裂開,眼看大殿有倒坍之險,這時衝岀一位武士,不慌不忙,舉起雙手將大梁托住,等到工匠們將新柱換上,大臣們才鬆了口氣,風險總算過去,帝乙轉眼一看,託樑者正是王子帝辛,心大悅,從此非常看重帝辛,後得到重用,由此為帝辛接任帝位埋下伏筆。
帝辛智辨敏捷,臂為過人,勇敢善戰。數年後帝乙傳位與帝辛,也就是後來的商紂王,登位後因慌淫無度,納妲己為妃,偏信如己之言,沉迷酒色,納妲己,施暴政濫殺無辜,結果失去天下還搭上了性命。
所以說:匹夫之勇難成大事,治理國家要用智慧,勤政愛民,潔身自好,善於用人。
-
5 # 今古雜壇
偷樑換柱的故事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南巡,到達平原津(今山東平原縣附近),突然一病不起。此時,秦始皇也知道自己的大限將至。於是,連忙召丞相李斯,要李斯傳達祕詔,立扶蘇為太子。當時掌管玉璽和起草詔書的是宦官頭兒趙高。趙高早有野心,看準了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故意扣壓祕詔,等待時機。 幾天後,秦始皇在沙丘平召(今河北廣宗縣境)駕崩。李斯怕太子回來之前,政局動盪,所以祕不發喪。
趙高特此去找李斯,告訴他,皇上賜給扶蘇的信,還扣在我這裡。現在,立誰為太子,我和你就可以決定。狡猾的趙高又對李斯講明利害,說,如果扶蘇做了皇帝,一定會重用蒙恬,到那個時候,宰相的位置你能坐得穩嗎?一席話,說得李斯果然心動,二人合謀,製造假詔書,賜死扶蘇,殺了蒙恬。 趙高未用一兵一卒,只用偷樑換柱的手段,就把昏庸無能的胡亥扶為秦二世,為自己今後的專權打下基礎,也為秦朝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偷樑換柱,指用偷換的辦法,暗中改換事物的本質和內容,以達矇混欺騙的目的。“偷天換日”、“偷龍換鳳”、“調包計”,都是同樣的意思。在軍事上,聯合對敵作戰時,反覆變動友軍陣線,藉以調換其兵力,等待友軍有機可乘、一敗塗地之時,將其全部控制。
-
6 # Santy666
【成語典故】託樑換柱、偷樑換柱、撫梁易柱 【成語出處】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紂倒曳九牛,撫梁易柱。後來演變成偷樑換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以劣代優。 【成語釋義】用手托起房樑,換掉折斷的柱子。比喻人的力氣大。 後來演變成偷樑換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以劣代優。偷樑換柱還是古代兵法中三十六計之一。
【成語故事】 大約3100年前,朝歌還叫做沬邑,是商王朝的國都。沬邑最早作為都城,可以追溯到武丁時,後來因為種種原因,商族多次遷徙,到了帝乙定都沬邑時,有些宮殿就年久失修了。 據傳說,有一次,商王帝乙在朝堂上和王子、群臣們議事。忽然聽到頭頂咔嚓一聲,大家抬頭一看,只見大殿上有一根柱子攔腰折斷,眼看著大殿就要轟然倒塌了。說是大殿,當然不及後世金鑾殿的壯麗巍峨,但無論如何,若真的被拍在下邊,即使保得住性命,恐怕也要傷筋動骨。大家驚慌失措,一時間不知道該去護駕還是自顧自地逃命。說時遲那時快,只見王子的席位中間忽地跳出一個人來,衝上前去抱住就要倒塌的柱子,兩臂用力,竟然硬生生地又把房樑託了起來。大家緩了緩神兒,這才看清,原來正是王子受辛。衛士們趕緊換上了一根新的柱子,這才讓君臣避免了一場滅頂之災。從此之後,帝乙就越發喜歡這個兒子了,並且最終冊立這個兒子做了王位繼承人。這個天生神力的王子就是日後譭譽參半的殷商末代君王帝辛。 如果帝辛的神力僅僅存在於充滿神異色彩的故事中,不免使人懷疑其真實性,然而一些史書之中也有相關的隻言片語的記載,司馬遷《史記·殷本紀》說“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正義》引《帝王世紀》說“紂倒曳九牛,撫梁易柱”,可見帝辛的勇武並非完全是後人臆造了。
-
7 # 微星故事匯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南巡,到達平原津(今山東平原縣附近),突然一病不起。此時,秦始皇也知道自己的大限將至.於是,連忙召丞相李斯,要李斯傳達祕詔,立扶蘇為太子。當時掌管玉璽和起草詔書的是宦官頭兒趙高。趙高早有野心,看準了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故意扣壓祕詔,等待時機。
幾天後,秦始皇在沙丘平召(今河北廣宗縣境)駕崩。李斯怕太子回來之前,政局動盪,所以祕不發喪。趙高特此去找李斯,告訴他,皇上賜給扶蘇的信,還扣在我這裡。現在,立誰為太子,我和你就可以決定。狡猾的趙高又對李斯講明利害,說,如果扶蘇做了皇帝,一定會重用蒙恬,到那個時候,宰相的位置你能坐得穩嗎?一席話,說得李斯果然心動,二人合謀,製造假詔書,賜死扶蘇,殺了蒙恬。
趙高未用一兵一卒,只用偷樑換柱的手段,就把昏庸無能的胡亥扶為秦二世,為自己今後的專權打下基礎,也為秦朝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
8 # 悠悠芳草心
能託樑換柱首先得力氣大,膂力過人,其次還得勇敢。
紂王帝辛就是這樣的人。
所以,治理國家不能靠匹夫之勇,要靠智慧和勤勞,回答完畢。
-
9 # 文聽
謝謝悟空問答。在答問題之前,實在忍不住想說一些閒話,一看到託樑換柱,我就想起了郭德綱的相聲—託妻獻子的橋段,這段相聲以誇張搞笑的口吻嘲諷了一些人一些事,箇中曲由,我們不做評判,博得一樂足矣!
-
10 # 星火文娛天地
大約3100年前,朝歌還叫做沬邑,是商王朝的國都。沬邑最早作為都城,可以追溯到武丁時,後來因為種種原因,商族多次遷徙,到了帝乙定都沬邑時,有些宮殿就年久失修了。
據傳說,有一次,商王帝乙在朝堂上和王子、群臣們議事。忽然聽到頭頂咔嚓一聲,大家抬頭一看,只見大殿上有一根柱子攔腰折斷,眼看著大殿就要轟然倒塌了。說是大殿,當然不及後世金鑾殿的壯麗巍峨,但無論如何,若真的被拍在下邊,即使保得住性命,恐怕也要傷筋動骨。大家驚慌失措,一時間不知道該去護駕還是自顧自地逃命。說時遲那時快,只見王子的席位中間忽地跳出一個人來,衝上前去抱住就要倒塌的柱子,兩臂用力,竟然硬生生地又把房樑託了起來。大家緩了緩神兒,這才看清,原來正是王子帝辛。衛士們趕緊換上了一根新的柱子,這才讓君臣避免了一場滅頂之災。從此之後,帝乙就越發喜歡這個兒子了,並且最終冊立這個兒子做了王位繼承人。這個天生神力的王子就是日後譭譽參半的殷商末代君王帝辛。
如果帝辛的神力僅僅存在於充滿神異色彩的故事中,不免使人懷疑其真實性,然而一些史書之中也有相關的隻言片語的記載,司馬遷《史記·殷本紀》說“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正義》引《帝王世紀》說“紂倒曳九牛,撫梁易柱”,可見帝辛的勇武並非完全是後人臆造了。
用手托起房樑,換掉折斷的柱子。比喻人的力氣大。 後來演變成偷樑換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以劣代優。偷樑換柱還是古代兵法中三十六計之一。
回覆列表
大約3100年前,朝歌還叫做沬邑,是商王朝的國都。沬邑最早作為都城,可以追溯到武丁時,後來因為種種原因,商族多次遷徙,到了帝乙定都沬邑時,有些宮殿就年久失修了。
據傳說,有一次,商王帝乙在朝堂上和王子、群臣們議事。忽然聽到頭頂咔嚓一聲,大家抬頭一看,只見大殿上有一根柱子攔腰折斷,眼看著大殿就要轟然倒塌了。說是大殿,當然不及後世金鑾殿的壯麗巍峨,但無論如何,若真的被拍在下邊,即使保得住性命,恐怕也要傷筋動骨。大家驚慌失措,一時間不知道該去護駕還是自顧自地逃命。說時遲那時快,只見王子的席位中間忽地跳出一個人來,衝上前去抱住就要倒塌的柱子,兩臂用力,竟然硬生生地又把房樑託了起來。大家緩了緩神兒,這才看清,原來正是王子帝辛。衛士們趕緊換上了一根新的柱子,這才讓君臣避免了一場滅頂之災。從此之後,帝乙就越發喜歡這個兒子了,並且最終冊立這個兒子做了王位繼承人。這個天生神力的王子就是日後譭譽參半的殷商末代君王帝辛。
如果帝辛的神力僅僅存在於充滿神異色彩的故事中,不免使人懷疑其真實性,然而一些史書之中也有相關的隻言片語的記載,司馬遷《史記·殷本紀》說“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正義》引《帝王世紀》說“紂倒曳九牛,撫梁易柱”,可見帝辛的勇武並非完全是後人臆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