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丹鳳朝陽188262100
-
2 # 唐言唐語
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的解剖自己。——魯迅
阿Q身上有“別人”的影子,當然也少不了自己的。
阿Q來自真實的生活、活生生的人。與其說《阿Q正傳》是一部諷刺小說,倒不如說它是顯微鏡下的紀錄片——真實記錄了華人身上的某些獨特的氣質。
阿Q精神,不是值不值得學習的問題——因為它本來就存在於華人的身上。
有人說儒家思想早已融入在每一個華人的血液裡,影響、塑造著華人的性格品質和價值觀。這個觀點好多人都願意接受——被尊奉了幾千年的儒家畢竟是有著高大上的名頭的。
但是,阿Q精神也不是進口貨、舶來品呀,是正宗土生土長、原汁原味的,具有鮮明中華特色的中國產貨。如果說華人的血液裡面有阿Q精神的DNA——許多人肯定是不願意接受的。因為他們在《阿Q正傳》裡只看到別人、只是覺得好笑,認為自己比阿Q那一類人物高明得多、厲害得多,以置身事外的角度來看待阿Q、嘲笑阿Q。總之,他們認為自己身上沒有一丁點的阿Q氣息。
而他們或許不知道這種表現恰恰就是阿Q精神的最為鮮明特質之一。
“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
如果阿Q是那“示眾的材料”,誰們又是“看客”呢?“看客”覺得“材料”比自己更可憐、更可笑,而在先生的眼裡他們其實是一樣的。
阿Q,是一面鏡子。先生想籍此讓大家都來審視自己身上的“劣根性”“醜陋的一面”,許多人只是看到了別人,只是看到了阿Q以及他的滑稽、可笑——就像《祝福》裡面的那些沒有親耳聽祥林嫂講過悲慘故事的老女人們一樣,特意尋了來。她說到嗚咽,她們也就一齊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淚,然後嘆息一番,還紛紛的評論著。
而後“滿足的去了”。
看完《阿Q正傳》的人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阿Q精神似乎遠比儒家思想要強大的多、根深蒂固的多——古人常說“內聖外王”云云之類的話,現實的情形卻是在儒家思想的華麗外衣下,骨子裡其實是槓槓的阿Q精神。
-
3 # 山客Czm
學任何東西都不能照搬全學,要學它積極的好的一面,不學或摒棄其不合理部份,對反映舊中國貧民性格的阿Q正傳也應這樣;
對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當我們面對強勢自已又力有不及,作暫時迴避時,我們在精神或氣勢上就不能認輸,要韜光養晦,蓄勢而發。如建國初期,美帝飛機多次侵犯我領空,我們共提出了一百多次嚴重警告未能制止,卻贏得了世人的同情、激發了華人的雄心,但從錢學森囬國後研發出了導彈,62年美帝U~2飛機又來上空侵犯,我們便一舉擊落其兩架,以後它就再也不敢來侵犯了。所以我們不能學阿"Q只停畄在精神勝利上,也不能學他欺服小尼姑般欺軟怕硬,還不能學他剪短髮……學革命的外表便吹噓遭受捱打以為是不準革命;就象今天我們學外國就要學他的先進科技與管理方法,不學他的老百姓反政府、罵領袖,實際是壟斷資本家議會掌權並沒有大礙。還有若我們普通百姓如遇惡徒生事,就要審勢報警,或精神勝利不與其一般見識而迴避,不能象有對戀人遇惡人口辱,便上前理論力爭被刀捅,造成終生遺恨一死一傷!
-
4 # 師範小王子
魯迅將人的惡劣品性集中在阿Q身上加以表現、諷刺和鞭笞。就像西遊記中的八戒完全是俗人形象,人性中醜的一面在八戒身上體現得比阿Q還全面:懶、饞、偷、吹牛、說謊、自私、好色、諂媚、幸災樂禍、愛沾小便宜、怯懦、恃強凌弱、爭強好勝、發牢騷、挑撥離間……俗人身上的缺點在它身上幾乎一覽無餘。阿Q身上體現的是人性的負面形象,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是魯迅創造阿Q人物形象的本意。讀者也應照此去理解。
回覆列表
關於這個問題,實質是有內涵的,阿Q精神勝利法,確實可憐可嘆!但仔細剖析其中,也不無道理!人有時在無奈改變的環境下,又能怎樣呢!當然,有句先輩之言,曰,韜光養晦!可暫收鋒芒,積蓄力量,待時機成熟,厚積薄發!但前題是要有忍耐之心的!所以,事發於眼前,而無力改變之時,也是可以有點精神勝利法的,至少讓我們忍的舒服些……呵呵……不是嗎?重點!退步,只是往前的後蹬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