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看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自蜀漢股肱之臣關羽敗走麥城被殺之後,先主劉備怒而興兵為結義兄弟復仇,可是舊仇未報又添新恨,三弟張飛因長期苛待士卒被範疆張達所殺,劉備自己也在夷陵之戰中被孫吳重臣陸遜火燒連營慘敗而歸,此後病重,於公元223年在白帝城託孤諸葛亮,這時候蜀國已經是人才凋零,尤其是武將可用之才屈指可數,以至於後來出現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境況。
5
回覆列表
  • 1 # 南門太守

    魏延是不是在諸葛亮謀劃下被殺的?這個不好說,應該說可能性不大,因為沒有這方面的史料支援,一切都只是猜測。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魏延死於蜀漢的內訌,而對於這場內訌,諸葛亮是可以預料到的,諸葛亮臨終前勢必想到了這樣的結果,對於未來可能發生的爭鬥,諸葛亮站到了魏延的對立面,從這個意義上說諸葛亮即使沒有親自謀劃除掉魏延,也是間接地殺了他。

    諸葛亮為什麼反對魏延呢?這與蜀漢內部的人事格局有關,也與魏延在蜀漢內部的處境有關。

    魏延本屬荊襄派但被荊襄派拋棄

    魏延祖籍荊州,又在荊州投靠的劉備,後隨劉備入蜀,這些條件符合荊襄派的特徵。

    諸葛亮也是荊襄派,並且是荊襄派公認的領袖,蔣琬、楊儀、馬良、馬謖等都是荊襄派,劉備死後荊襄派掌握了蜀漢的核心權力,荊襄派多文臣,魏延是猛將,本來在荊襄派中應該受到重視,但結果不然。

    這與魏延的經歷有關,他一開始追隨劉備時地位尚不高,與多為荊州大族出身的荊襄派成員來往不多,後來入蜀作戰,雙方來往也不多,最後被劉備安排鎮守漢中,與荊襄派更沒有什麼來往了。

    劉備“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都有誰“驚”了呢?這裡面有張飛等元老派,有益州本土派,但更多地恐怕是荊襄派,因為這裡面有隱秘的一層,那就是劉備在試圖用荊襄派來制衡荊襄派。

    同是荊襄派,劉備不喜歡馬謖,卻喜歡魏延,為什麼?因為馬謖跟諸葛亮走得太近,而魏延只管打仗,服從命令聽指揮,政治頭腦簡單。

    魏延與楊儀不合但諸葛亮視而不見

    諸葛亮北伐後,親自移駐漢中,接管了漢中的防務,與魏延打交道開始多起來。

    在此過程中,魏延與楊儀發生了很嚴重的矛盾,楊儀是諸葛亮的鐵桿支持者,他與魏延發生矛盾,別人看在眼裡,急在心頭,費禕還想方設法予以調停,這些事諸葛亮知道嗎?

    諸葛亮肯定是知道的,但他沒有什麼表態。沒有態度,其實這就是態度,魏延的身份是鎮北將軍、徵西大將軍,上將軍銜,楊儀只是丞相府長史,品秩千石,勉強算個大校,大校頻頻向上將叫板,背後沒有人支援,怎麼可能?

    諸葛亮這時已不太喜歡魏延了,不僅因為之前的歷史淵源,而且因為魏延在軍事指揮上也與諸葛亮唱反調,魏延可能不是故意的,他只是一名職業軍人,說話也只是出於軍事上的考慮,但卻挑戰了諸葛亮在軍事指揮上的權威。

    諸葛亮決意西出祁山,魏延非要提什麼子午谷計劃,如果諸葛亮出祁山順利,這事也就翻篇了,但諸葛亮屢屢失利,軍中難免會有議論,諸葛亮會怎麼想呢?

    諸葛亮放棄魏延是必須選擇

    即使沒有上面所說的這些陰謀論,魏延、楊儀之爭純因個性引起,但這種鬥爭已然形成了,諸葛亮也必須接受這個現實。

    諸葛亮臨終前必須考慮這件事,在那種情況下,誰對誰錯都無關緊要了,關鍵是支援誰才最保險,諸葛亮的親信費禕、姜維、蔣琬、董允等都站在楊儀的一邊,諸葛亮必須選擇楊儀。

    這就是魏延的悲哀,他其實沒有別的出路,只能成為犧牲者,所有的一切都緣於他在蜀漢政治生態中的“孤鳥”處境,雖然他忠心耿耿,卻不為大家所接受。

    魏延出事後劉禪的態度耐人尋味

    魏延、楊儀交惡以後,二人“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後主劉禪不知道信誰的,就問侍中董允和留府長史蔣琬,蔣琬、董允都為楊儀擔保,對魏延表示懷疑。

    劉禪難道不知道諸葛亮更信任楊儀而不喜歡魏延嗎?應該是知道的,這件事“地球人都知道”。那劉禪為什麼還要多此一問呢?

    劉禪雖然算不上是明主,但智商沒有問題,在這方面還受到過諸葛亮的稱讚,他多此一問,其實是想看看大家的態度。

    魏延是劉備破格提拔的人,劉禪並不懷疑他的忠心,但蔣琬、董允是諸葛亮提拔的人,他們的內心裡並不站在後主的一邊,他們還要繼續諸葛亮留下的政治模式,不會給魏延機會,其實是不給後主劉禪機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子書、紙質書你會選擇哪一種閱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