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8090撿漏時光
-
2 # 曉帆輕舟
史學界其實並不是這麼機械。
涉及重要的改朝換代階段時,現當代史書敘述中往往會有兼顧:一方面,出於敘事的方便,也便於讀者閱讀時的便利,會有一個大致的年代斷限,另一方面,書中會特意安排一些篇幅,把前一個朝代的最後抗爭過程予以敘述。
例如,傅衣凌主編、楊國楨陳支平負責撰寫的《明史》就是這樣進行處理的。在該書最後,用了獨立的兩章,前一章寫明朝北京政權的覆滅過程,後一章則專門寫南明的繼續抗爭(甚至一直寫到臺灣鄭氏政權失敗為止),使用的篇幅不小,而且,這一章提到李定國等人抗清之舉的時候,不吝筆墨,進行了熱情稱讚。
總的說來,現當代史學論著中對於改朝換代的年代斷限,更多是出於敘事的清晰便利,並不一定代表作者有什麼“正統論”的考慮。
-
3 # 庭州行者
要說明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了解,南宋和南明有什麼區別。
先說南宋公元1127年,金軍攻破北宋度成本汴梁,將宋徽宗,宋欽宗二位皇帝俘虜並押往北方。此時,宋朝的皇位第一順問繼承人,只有外出募兵勤王而僥倖逃過一劫的康王趙構。因此,南宋政權,只有一個合法的統治者;換言之,南宋是一個擁有穩定合法統治者的偏安(割據)政權。
從統治者而言,其更替完全和正常的古代王朝一樣,父死子繼;從統治區域而言,雖然在一百餘年裡不斷變化,但整體穩定在淮河以南的區域,版圖沒有大範圍變動;從國家機構而言,和北宋無二,擁有對所統治地區的絕對管轄權。
因此,南宋,是一個穩定的封建政權。
再看南明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後,明朝宗室在南方相繼(有的是同時)建立起了政權,分別有弘光政權、魯王監國、隆武政權、紹武政權、永曆政權。其中魯王政權和隆武政權還為爭奪正統而相互攻伐。
所以說,南明是個泛稱,其並不是一個整體,而是諸多明朝宗室抵抗政權的總稱,因此,它並不是明王朝的延續,而是苟延殘喘而已。
回到問題,為什麼明朝滅亡從1644年算起,因為明朝所謂的繼承者南明,並不是穩定的政權,而是相對於清朝而言的明朝殘餘勢力而已,故而並不算在明朝歷史內;同時,繼承皇位者也並不是最理想,最優的繼承人選擇,所以並不能顯示政權的合法性。
而宋朝,首先因為抵抗的時間較短,只有三年,將其算入宋朝的歷史,並無太大影響。第二點,也是關鍵的一點,在少帝被俘虜後,文天祥等人所立的皇帝均是合法的皇位順位繼承人,能夠代表政權的合法性,所以,將宋的滅亡算在崖山之戰宋軍全軍覆沒後。
回覆列表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理清兩點即可:
1、一個政權滅亡的標誌是以什麼為標準,這一點可由標誌性事件決定,不過史學家各人看法不盡相同。也可以以繼任朝代開國號為準,私以為這點就避免了更多爭議性。
元,清,包括本朝開國1949亦同理(臺灣是中國一部分,不可改變。但目前也需要認識到他們目前還使用民國紀年的)
畢竟這一段改朝換代的過渡期,有可能很長,也可能很短。
故而認可1644的較多了
2、官史一向是本朝為前代修史的,朝換代應當自覺,是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這也從另一面證明中華民族重史的特點,在世界那麼多民族國家中獨樹一幟。
關於這個還有一個小故事,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也入鄉隨俗了。
元朝認為,宋遼金皆為正統。
宋遼金的正統問題在元代一直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直到元順帝至正三年三月(1343年),在右丞相脫脫、平章也先帖木兒、鐵睦爾達世、右丞太平等人的奏請下,詔修遼、金、宋三史。
由遼、金、宋三史都Quattroporte官脫脫裁定三史各為正統、從而徹底解決正統、義例問題的前提下,《宋史》、《遼史》、《金史》得以修撰完成。
一方面以前朝的滅亡為鑑,另一方面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統性。
從一點看,元修宋史,不管是證明其快速解決前朝問題的摧枯拉朽,仰或今人客觀主觀上認定南宋滅於1279崖山海戰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