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TT七月說書人

    論意境:個人覺得是王維,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諸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清涼感,“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寬闊感,他的詩沒有多華麗但是足夠讓人形成畫面感,並嚮往之,歎服於此

    而蘇軾比較多變:有“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自在逍遙,也有“無處話淒涼”的悼念,更有平時“一枝梨花壓海棠”的打趣

    李白:繡口一吐,便半個盛唐,可見他的豪氣,可是意境總是差那麼一點,或許是太豪太暢快了,讓我們無法領略其風采

  • 2 # 冬心1988

    意境,當然是王維,無我之境。

    比如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我覺得意境最高層次就是個人和自然融合一體,無法分辨出我是自然,還是自然是我。李白蘇軾的詩,太多個人情感夾雜其中,意境不夠純粹。

  • 3 # 炳燈燈

    這個要分別敘述。李白、王維和蘇軾他們三個人的詩詞並不是同一種風格。而且李白和王維以寫詩為主,蘇軾則側重於寫詞。

    李白的詩充滿了浪漫主義情懷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被稱為“詩仙”,是浪漫主義詩人。從“詩仙”這個稱呼我們就可以看出李白的寫作特點。

    李白的思想偏近於道教,他一生悠遊山水,這就使他的腦子裡裝滿了各種奇譎意向,這些意向表現在他的詩中,就會有“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等句子。

    他的詩句酣暢淋漓、不吐不快,對要表現的事物極盡渲染之能事。他在語言表現方面,寫得深,寫得非常透徹。

    王維的詩“詩中有畫”

    王維的詩和李白的不同。

    王維,字摩詰,世稱王右丞,被後人稱為“詩佛”。王維出生在一個佛教浸淫深厚的人家,佛教對他的影響也貫徹了他的一生,當然也會體現在他的詩中。

    王維的詩以田園詩為主,當然也會有別的詩,比如《使至塞上》是邊塞詩。他非常善於在司空見慣的景物體會出哲理。比如《竹裡館》“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這首詩只是描寫了一個人在明月相照、寂靜無聲的夜晚在樹林彈琴、唱歌的樣子,有動有靜,有人有物。在空曠的大環境中,有一個人,僅僅只有一個人。這樣的詩,讓我們展開聯想,體會時空的無限與人物的聚焦感(他刻畫出了時空的無限感,也突出了時空的重點,也就是“彈琴復長嘯”的人)。他只寫一個情節,我們卻能腦補出一整副畫面。這可能就是“詩中有畫”的題中之義吧!

    蘇軾的詩重思想中的人生豪邁

    蘇軾是一個一生遭遇了各種起伏的人,好在他生性豁達,無論在怎樣的環境中都能玩出花來。

    他的詞也體現了這種人生態度。比如《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路上遇到下雨,同行的人狼狽不堪,而他閒庭信步,一點也沒有感到有什麼。

    他一生遭受的外界“風雨”非常多,但是他也是保持著這種態度。所以,他的詞中表現更多的是他豁達的人生態度,他豪邁的志向,我們可以從他的詞中感到他志向遠大、心智堅強,從容樂觀,笑對人生。

    “意境”到底是什麼?

    要回答這個問題,還要明白意境到底是什麼。

    意境,指文藝作品藉助形象傳達出的意蘊和境界,說得直白一些,就是作者不直白寫出,而需要讀者去看,去體會,去發揮想象補齊的那些含蓄蘊藉的內容。

    聯絡李白、王維和蘇軾寫作的特點,再聯絡意境的意思,筆者的觀點,王維的詩更具意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談一談你對湯姆和夥伴的這種海盜生活的看法簡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