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不稱帝和曹丕稱帝應該是父子倆商量好的。那麼為什麼曹操不自己稱帝?曹操對局面的掌控,自身的個人威望以及稱帝前的形式都好於曹丕,如果是曹操稱帝,立曹丕為太子,以後再交接皇位是不是會穩妥很多?曹丕上位後對士族的各種妥協各種讓利都和他稱帝需要士族支援有關,那麼是不是由曹操來做會好一些?曹操自己不稱帝是因為顧及自身名譽而不顧死後曹丕的實際情況,還是確實曹丕稱帝時就是外部條件優於曹操?
回覆列表
-
1 # 生魚片兒
-
2 # 阿勇講歷史
曹操在東漢末年勢力最強,地盤也最大,後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孫權和劉備都稱帝了,卻唯獨曹操到死也沒稱帝,這是為什麼呢?下面我來分析一下。
第一:曹操在處理同漢獻帝關係上,很重要的一點是他能從本集團的全域性利益出發,曹操是一個講求實際的人,只要掌握了實權,虛名並不重要。始終
堅持實行不稱帝的政策。曹操當年遷都許昌後,挾天子以令諸侯,當初為了出師有名拉攏人心,不管幹什麼都是打著漢室的名義,他可不止一次強調過自己絕不會取漢而代之。
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說自己絕對沒有代漢自立的意圖,現在如果突然改變主意,對自己的聲譽名節必然會造成不利影響。更何況像曹操這樣的公眾人物,所以,如果曹操貿然稱帝,這豈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臉嗎?
所以綜上所述的三點,曹操完全沒必要去稱帝,為兒子打下稱帝的基礎,他不稱帝對魏國後續的政局是積極的影響的。
結合當時的歷史我們可以知道:
當時的漢獻帝早已名存實亡,手上沒有任何可以調配的軍隊,天下早已諸侯割據,皇帝的號令都出不了皇城;但曹操不一樣,要兵有兵,要糧有糧。皇帝需要有個實力派輔佐,曹操需要皇帝這個旗幟,兩者相輔相成,對於統一戰爭來說是極為有利的。所以說不是誰脅迫誰,天下大勢而已。換個角度想想,如果沒有曹操,真“不知天下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這是我曹哥原話,但也是事實。
歷史上很多人看不起曹操,說他是竊國奸臣。但結合當時歷史,我們可以看到,曹操擊敗袁紹,遠征烏恆,一統北方,這於國來說,雖然沒有一統,但已奠定基礎,可謂具有再造之功。
曹操個人對於漢獻帝可能略有冒突之處,但其實作為一個將領,當時那個環境下,如果他不把持朝政,估計北方早已分崩離析,就問還有其他將領有他那樣的威懾力麼?
最後,說曹操竊國,我就沒話說了,真要說竊國,那也是曹丕,和曹操有關係?不過是後代腐儒的書生語罷了。
總的來說,曹操至少維護了漢獻帝三十多年的統治,如果沒有他,估計漢朝早亡了,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段時間是漢獻帝令曹操也是沒錯的,只是這個令可能有些限制罷了。
最後,借用曹老闆的兩句話來回答為啥曹老闆不稱帝這個問題:“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孫權上書稱臣時的回答)、“若天命在吾,吾當為周文王”,可見曹老闆本身是沒有篡位想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