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樂故事會

    韓趙魏三家分晉,魏國得到了原來晉國的中原平原,這裡土地肥沃,農產品收入高,人口眾多,再加上魏文侯魏武侯兩代君王的任用賢臣,李俚吳起等的變法圖強,魏國成為戰國初期拳打秦趙,腳踢齊楚的小霸王。那麼魏國的霸權是如何喪失的,在這裡歸納出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魏國的國家戰略不明。近代崛起的普魯士帝國,其先是聯合奧地利,穩住法蘭西,打敗北歐,接著穩住法國,打敗奧地利,最後再在普法戰爭中擊敗法國,成為Continental第一強國。魏國在其強大是,其主攻方向不明,一會東進伐齊,一會又南下攻趙,接著又西進打秦國,仗沒少打勝,可戰略成果沒多少,樹了四周的敵人。等到對齊的馬陵之戰等兩次失敗,魏國就沒落了。

    第二,魏國的地理位置在戰國全差的,可以和南韓一比,處在四戰之地,沒能處理好合縱連橫的關係,再其衰落時都沒人幫,錯過了一次崛起機會,就不會再有了。

    第三,魏國的變法不夠徹底,主要在經濟和軍事方面,政治上沒有變革,也沒有堅持實施。對比秦國商鞅的變法,以及秦國幾代君王的堅持貫徹,等秦國強大起來後,魏國不停面對秦國的侵擾,沒有崛起的機會了。

    第四,國君能力的下降,魏國的崛起因為其變法最早,利用西門豹李俚變法,吳起變法建立魏武卒。然而從魏惠王開始,魏國國君能力下降,賢臣不得用,或逃或退。

    第五,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魏國留不住人才,商鞅張儀去秦,吳起逃往楚國,結果使這兩個大國崛起,信陵君受猜忌隱退,魏國失去了發展的活力。

    所以,強大的戰國小霸王魏國就慢慢的衰落了,被強大的秦國慢慢蠶食,最後和六國一起為秦所滅。

  • 2 # 歷史倪說

    魏國佔據晉國中部地帶,向來以三晉正統自居。魏國在英明的開國君主魏文侯的帶領下,他任人唯賢,大膽起用平民士子,在其重用的人才當中僅有魏成出身公族。於是,魏文侯用李悝、翟璜為相國,命吳起、樂羊為大將,拜儒門子弟卜子夏、田子方、段幹木為師,在他們輔佐下,魏國迅速實現了富國強兵,國家大治,於戰國之初一躍而成為諸侯國之首,雄霸天下。魏國的崛起令鄰國秦國吃盡了苦頭,秦國在魏國的強大壓力下毫無還手之力,且秦魏邊界不斷西移。魏國的強大持續了三代,歷經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

    常言道:窮途思變。面對魏國的崛起,各國均在反思,尋求富國強兵之道,其中最著名,也是最徹底的變革當屬秦國商鞅變法。秦國在秦孝公即位之初,針對山河破碎,人民窮困潦倒,向天下發布求賢令。秦孝公力排眾議,乾綱獨斷,大膽支援衛鞅在秦國主持變法。十年中,秦國彷彿在國際社會消失了一樣,國內卻在悄然發生著改變。

    再來說說齊國,田氏代齊之後,齊國依託國富民強屢屢現身國際舞臺。至齊威王時,他憑藉個人強力手腕,令齊國國內煥然一新,國力猛增。齊國上下磨刀霍霍密切關注著國際局勢,準備與霸主魏國一試高下。

    而此時在魏國,由於魏惠王對秦國、齊國的認識不足,仍然想當然地認為他們一貧一弱難以翻起大浪,並且他認為,韓、趙才是魏國的大患,魏國必須趁機完成三晉統一。緊接著,魏國發起討伐趙國的軍事行動,圍困邯鄲。不料,齊國以“圍魏救趙”在桂陵重挫魏軍。十多年後,魏國又發起討伐南韓的軍事行動,齊國再次以相似的手法不但完成了救韓的承諾,還在“馬陵之戰”中重創魏軍,不但俘虜了太子申,還逼的領軍大將龐涓自殺。經此兩役,魏國元氣大傷。

    馬陵之戰剛剛落幕,令魏國沒想到的是這一番廝殺聲卻喚醒了沉寂多年的秦國,秦國上下躍躍欲試,時刻準備著在國際舞臺上一展雄姿。

    次年,秦孝公任用衛鞅為領兵主將討伐魏國。秦魏此戰的結果是魏國慘敗,魏國連續經歷了齊、秦兩次重創,無力再戰,不但向秦國以河西之地去和談,還將國都由安邑遷至大梁。此時,魏惠王忽然明白了時局的嚴峻性,但為時已晚。

    鑑於此時齊國自桂陵之戰之後“最強於諸侯,自稱為王,以令天下”,魏惠王立即拉攏齊國,並互相尊稱為王。魏國公開尊稱齊國為王,意味著從此魏國失去了獨霸天下的地位,也是魏國噩夢的開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去哪裡學習人工智慧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