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體制入門

     1、改革的實質和作用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改革是在一定社會制度下,為了解決生產關係不適合生產力,上層建築不適合經濟基礎的某些部分或環節,使該社會制度得到自我完善或持續存在與發展,而對社會體制進行的改善與更新.

    社會革命與社會改革的區別.第一,社會革命是人類社會的根本質變,是用新的進步的社會制度代替舊的落後的社會制度;社會改革則是同一社會制度總的量變過程中的部分質變,是對該社會制度的社會體制某種程度的調整,不改變該社會制度的根本性質.第二,社會革命是由被統治階級發動的,目的是推翻反對統治階級的國家政權,建立新的革命階級的政權;社會改革則是由統治階級或統治階級內部的某種社會勢力、社會集團發動的,目的是維護和鞏固統治階級的統治地位.因此,社會革命一般是由下層群眾首先發動的,而社會改革則是自上而下展開的.第三,社會革命就其一般規律而言,往往要透過武裝鬥爭、暴力革命的形式,實現國家政權的轉移;社會改革雖然也要付出代價,甚至流血和犧牲,但一般說來,不需要採取大規模的武裝鬥爭和暴力衝突的形式.

    社會改革對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社會改革可以鞏固新生的社會制度或使原有的社會制度持續存在並獲得一定程度的發展.

    第二,在社會主義社會以前,社會改革為新社會制度的誕生作量變和部分質變的準備.在一定社會制度的後期,向新社會制度過渡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同時還出現了新社會制度的萌芽.這時的社會改革,雖然以維護舊社會制度為主旨,但又往往包含著承認甚至促進新社會制度萌芽成分的內容.

    第三,在社會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人們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的變更.新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既是對改革及其發展要求的反映,又為改革開拓道路,推動改革向縱深發展.

    總之,社會改革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運動的必然產物,透過對一定社會制度下的不合理的社會體制的改善和革新,不斷鞏固、完善一定的社會制度或使其持續存在,從而推動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有某種程度的發展.

    2、社會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社會改革的普遍性是指社會改革不僅存在於社會主義社會中,而且存在於有史以來的各種社會制度中.

    社會改革的特殊性,是指社會主義社會的改革與階級社會的改革相比較,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質和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社會主義社會的改革是主動的、自覺的,剝削階級佔統治地位的國家的改革是被動的、自發的,統治階級往往是在被統治階級強烈反抗的條件下,不得以而對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進行某些調整的.

    第二,社會主義社會的改革,是從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而進行的,因而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援和使用者,有廣闊而深厚的群眾基礎;剝削階級佔統治地位的國家的改革,雖然也能滿足群眾的某些利益和要求,但從根本上說是從剝削階級的利益出發,為了更有效地剝削和壓迫勞動人民、維護剝削階級的統治地位而進行的,因而不能廣泛地喚起民眾,缺乏深厚的群眾基礎.

    第三,社會主義社會的改革,可以在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範圍內,使各種矛盾不斷得到解決,使社會主義社會進到更高的階段,並在條件具備時前進到共產主義社會;剝削階級佔統治地位的國家的改革,只能暫時緩和一下社會的矛盾,但不能在舊社會制度本身的範圍內最後解決它的固有矛盾.這種矛盾,只有透過革命階級反對反動統治階級的革命,用新的社會制度代替舊的社會制度才能最後得到解決.

    3、社會主義社會的改革

    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改革就是立足國情,總結實踐經驗,根據生產力的現實水平和進一步發展的客觀要求,自覺調整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部分,從而使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各方面的進步.所以鄧小平說:“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發展生產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麵條怎麼煮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