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560342555283

    為了最大化解決盲區問題,有些概念車採用類似太空艙的設計,車門就是整個大艙蓋,這樣就無需A柱,如通用在1964年推出的ROUNDABOUT概念車(下圖)。但是幻想終歸是幻想,這種樣子貨也經不起碰撞測試,而且開啟車門並不算方便。

      後來,有些車企認為前風擋近似垂直(非90度)的時候,既能做到視野寬闊也沒不會來車倒影,現在不少車也這麼設計的,比如Wrangler、路虎、賓士G Class這種越野車,還有豐田alphard這類保姆車。

      但如果是小尺寸的車,就很難做到近似垂直的前風擋,因為前門很難開啟。而且這種板直的車窗不利於降低風阻,因此大部分車企將前風擋角度的傾角設為40度-80度。但這樣一來,A柱就會拉長,廠商同時要加粗它才能做到較高的強度,但這樣一來,A柱盲區更大了。所以,就有了“三角窗”的設計。

      到了80年代以後,隨著科技的進步,A柱所用的鋼材強度越來越高,就逐漸能做到A柱足夠細、傾角足夠大但又無需“三角窗”的設計,相當於省略掉一根立柱,在優化了空氣動力學的同時,又做到減少盲區的優勢。可惜這個時候,外後視鏡的麻煩來了。

      外後視鏡是汽車造型設計中的難點之一,因為它是風阻係數最高的部分。進入到90年代後,儘管很多車的外後視鏡能做到很漂亮和很流暢,但它們的柄是連線在A柱上的,意味著多了一小塊盲區。

      因此有些車採用獨立於A柱的外後視鏡連線柄設計,但效果不一定明顯,所以並非所有廠商都會採用。在空氣動力學和盲區問題兩者矛盾之間,更多廠商偏向於前者,因為降低空氣係數有助於降低風噪和省油,對消費者有更直接利益。

      2000年後,資訊化電子科技迅速發展,而且越來越廉價,其中包括數碼攝像頭技術。還200年9月,夏普聯合日本移動運營商J-PHONE釋出了首款內建了11萬畫素CCD攝像頭的夏普J-SH04手機,它是世界上第一個配備攝像頭的手機,後來越來越多手機、膝上型電腦配備了可攝像功能。還記得我們曾買單獨的攝像頭用於語音聊天麼?

      因此,越來越多的概念車採用攝像頭後視鏡鏡以降低風阻和減少盲區,因為外後視鏡能設計得非常小,僅需伸出一個柄。但我們注意到,除了概念車好這口,似乎沒有哪款量產車採用這種前衛的設計。

     其實最主要不是成本問題,而是人們長期養成的習慣不易改變。因為傳統鏡面成像給人一種真實、直接的感覺,而靠攝像頭獲取的影像,難以做到100%達到鏡面反射的成像還原度。

      而且,傳統外後視鏡更符合人們的操作行為習慣,想看左後方情況就看左後視鏡,想看右後方就看右側後視鏡。如果採用攝像頭,駕駛員就僅需看中控臺的一個顯示屏了,玩賽車遊戲是可以接受的,但實際開車卻不同。但現在許多廠商也在慢慢嘗試改變使用者,逐漸出現了量產車普及影像後視鏡,但仍需要一個過程。

    後來在2001年,沃爾沃就推出一款SCC概念車,該車創新性地採用“鏤空A柱”,相當於在一側A柱鑿開了6個三角窗,大大降低了視覺盲區。這是一個“透明A柱”的雛形,概念雖然很好,但並未被各大汽車廠商採納。即便是沃爾沃本身也沒應用到量產車上,也許強度還不夠,經不起NCAP碰撞吧。

      時隔13年後,捷豹路虎推出了真正的“透明A柱”,它既保持了傳統A柱的牢固性,又能讓駕駛員清晰地穿透它看路況。因為它採用了現實增強技術(VR),原理就是A柱內部為顯示屏,而外部則安放了攝像頭,透過將攝像頭畫面傳輸到A柱內部,最終實現了A柱部分的“透明”化。

      該技術還能透過車聯網將附近的公共設施資訊投影到風擋玻璃。例如附近的剩餘停車位、加油站的油價、訊號燈的狀態等。這是目前最有效減少A柱盲區的做法,而且很快普及到量產車上。

      但車輪哥還是更傾向於沃爾沃的“鏤空A柱”,總覺得攝像頭不那麼可靠,萬一出故障了呢?萬一影象資訊傳輸延遲了呢?所以,筆者只能寄希望於更高強度材料的應用,使“鏤空A柱”的概念普及到量產車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反物質究竟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