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515498223333

    一、看學生的學習是否有意義

    學生的學習首先是有意義的。初步的意義是他學到了新的知識;進一步是鍛鍊了他的能力;往前發展是在這個過程中有良好的、積極的情感體驗,產生進一步學習的強烈要求;再發展一步,是他越來越會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這樣的學習,學生才會學到新的東西。學生上課,“進來以前和出去的時候是不是有了變化”,如果沒有變化就沒有意義。一切都很順,教師講的東西學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這個課呢?換句話說,有意義的課,它首先應該是一節紮實的課,這是一節好課的基礎。

    二、看學生的參與狀態

    學生在課堂中主體地位的確立,是以一定的參與度作保證的,學生沒有參與,或參與得不夠,就談不上“主體”。看學生的參與狀態,既要看參與的廣度,又要看參與的深度。

    就廣度而言,學生是否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了,是否參與了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

    就深度而言,學生是被動應付地學習,還是積極主動地探究?是浮光投影,淺嘗即止,還是潛心鑽研,情動意發?

    所以教師“唱主角”的課不是好課;只是少數優秀生展示才華,大多數學生作陪客旁觀的課不是好課;表面熱熱鬧鬧,實際沒有引起學生多少認知衝突的課不是好課。

    三、看學生的交流狀態

    課堂上,教師是否創設平等、寬鬆、民主、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感覺到自己在這個環境裡是安全的,他能與同學、教師甚至教材進行平等的對話。他講錯了,沒有關係;他提出問題,有人關注;他不認同老師,不會受批評;他對教材有異議,也沒有人指責。當他學習困難時,會得到善意的幫助;當他取得成功時,會得到誠摯的祝福;當他標新立異時,會得到大家的喝彩。

    在這樣的環境裡,學生迫切地想與大家交流自己的學習體驗,課堂成了學生放飛心靈的天空。這樣的課就是好課。反之,課堂上視書本為“聖經”,把教師的話當作是“金科玉律”,學生“唯書”是從,“唯師”是從,這樣的課就不能算是好課。

    四、看學生的達成狀態

    有效率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面”上而言,這節課下來,對全班學生中的多少學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間的、困難的,他們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沒有效率或者只是對少數學生有效率,那麼這節課都不能算是比較好的課。

    如果整個過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幹,透過教師的教學,學生都發生了一些變化,整個課堂的能量很大。從這個意義上,這節課應該是充實的課。

    五、看課堂的生成性

    這節課不完全是預先設計好的,而是在課堂中有教師和學生真實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維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動的過程,氣氛相當活躍。在這個過程中,既有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狀態生成,這樣的課可稱為豐實的課。

    六、看課堂的常態性

    不少老師受公開課、觀摩課的影響太深,一旦開課,容易出現的毛病是準備過度。教師課前很辛苦,學生很興奮,到了課堂上就拿著準備好的東西來表演,再沒有新的東西呈現。當然,課前的準備有利於學生的學習,但課堂有它獨特的價值,這個價值就在於它是公共的空間,需要有思維的碰撞及相應的討論,最後在這個過程中,師生相互生成許多新的知識。

    有些教師為上公開課,是有多人幫著準備,甚至借班上課,經過演練之後才上的所謂“公開課”。我們教師應淡化公開課、觀摩課的概念。公開課、觀摩課更應該是“研討課”。

    因此,在平時每節課,我們都應該非常認真地來備課,不管是否有人來聽課,都應該認真對待。不管是誰坐在我們的教室裡,哪怕是校長、主任,我們都要旁若無人,我們是為孩子、為學生上課,不是給聽課的人聽的,要“無他人”。這樣的課,稱為平實(平平常常、實實在在)的課,這種課是在平時都能上的課。

    七、看課堂是否真實

    每節課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課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實的就會有缺憾,有缺憾是真實的一個指標。公開課、觀摩課要上成是沒有一點點問題的,那麼這個預設的目標本身就是錯誤的,這樣的預設給教師增加很多心理壓力,然後做大量的準備,最後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十月懷胎報母恩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