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悅37845

    1. 黃梅戲發源於大別山的採茶調,不知經過多少山妹子一代又一代的傳唱,如今巳一躍而成為風靡中華的國戲之一。

    2.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或“採茶戲”,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

    4.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黃梅戲是中國戲曲的主要地方劇種。黃梅戲發源地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安慶地區,戲曲語言為安慶方言。

    5. 黃梅戲的唱腔屬板式變化體,有花腔、彩腔、主調三大腔系。黃梅戲的語言在表面看來似乎有些土氣,很多唱詞與唸白都是平日裡所說所講的白話,不繞彎子不拽文。

    6. 黃梅戲原名“黃梅採茶調”,淵源於唐初,黃梅採茶歌就很盛行,經宋代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民間戲曲雛形。

    7. 追溯黃梅戲的歷史,還挺源遠流長的,它,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並稱為中國五大劇種。黃梅戲的最早源頭是安徽與湖北交界的大別山地區。

    8. 對黃梅戲我有一種扯不開的情結,源於兒時,我最愛看黃梅戲,那時,電影電視稀少,倒是竹子戲、黃梅戲、湘劇等在鄉下集市或大村落中偶爾有演出,我們便約一批小夥伴跟著戲班子跑。

    9. 黃梅戲就需要這樣的一種氛圍。不像京劇那樣鑼鼓喧天,刀架著脖子似的嘶喊。也不像越劇和崑曲那樣,吱吱呀呀扭捏作態,文藝得不食人間煙火的樣子。當然,也不像陝北信天游,雖然也很生活化,卻太粗俗。黃梅戲顯得很自然,煙火味也很濃。

    10. 目前,在全國較有影響的幾大劇種中,黃梅戲是年輕而有朝氣的,由於她成熟的時間相對較晚,且主要依託於民間而生存,所以較少受刻板凝重的廟堂文化和精緻儒雅的文人文化的影響,保持了較為純粹的民間審美文化特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碗100克的加紅糖冰粉和100克奶油的熱量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