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七可胖

    浮游生物有時是魚類食物,也可以豐富水環境的生物種群,其光合作用也會淨化水;但一旦繁殖過度,會導致水中缺氧,魚類死亡,導致水體汙染嚴重,例如水華現象.(1)浮游植物對水產養殖動物和水環境的影響及其調節方法浮游植物種類很多,主要有藍藻、隱藻、甲藻、金藻、黃藻、矽藻、裸藻和綠藻等。浮游植物是濾食性魚的天然餌料。作為天然餌料,一般隱藻、甲藻、矽藻的營養價值比較高,其次是綠藻、裸藻、金藻、黃藻等,而藍藻較差,但藍藻中少數種類如螺旋魚腥藻和擬魚腥藻的蛋白質含量高,魚類也易於消化。然而浮游植物中有些種類對魚類具有毒害作用,易引發魚病。如大多數藍藻水華及湖靛、小三毛金藻佔優勢的水質具有毒性,較輕時影響魚類生長,嚴重時引起魚類中毒死亡;卵甲藻可引起魚類卵甲藻病(打粉病);綠藻優勢所形成的水在強烈Sunny下,光合作用強,形成水體氧過飽和,可引起孵化魚卵、苗和下塘不久的幼苗患氣泡病大量死亡;絲狀綠藻優勢時不但魚類難以利用,使水質變瘦,還影響魚類苗種活動,降低成活率。浮游植物對水環境的影響主要是正面的。它們是水體的原初生產者,不但為魚類直接和間接提供天然活餌料,而且還是水體溶氧的主要製造者(佔溶氧來源的80%~90%)。但有些種類,如上所述藍藻和小三毛金藻佔優勢時,使水質具有毒性,並制約其他藻類生長、繁殖,同時產氧力差;裸藻佔優勢時,自身大量死亡後形成一層黃鏽色膜,覆蓋水面遮光、隔氣造成缺氧等。浮游植物在不同季節形成不同的優勢種群。一般春秋兩季適合隱藻、矽藻、金藻、黃藻生長,以隱藻和矽藻優勢(水華)為多,水呈茶褐色或綠褐色,魚類生長快;而夏季適合藍藻、綠藻和裸藻生長,它們往往各自形成優勢,水呈藍綠色或深綠色,魚類生長減慢。浮游植物不但有季節性變化,而且還受光照、風力和水的運動影響而有水平、垂直和晝夜變化。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一般主要發生於水體上層,而以透明度一半的水區生產力最高。調節浮游植物的主要方法是透過合理施肥、投餌(間接肥效),其次是加、衝、換水和輔助適當的藥物(生石灰、硫酸銅等)控制。值得注意的是,單獨使用化肥,易於培植綠藻;使用硫酸銅殺滅藍綠藻,應防止此後數天內泛塘;使用生石灰時,應注意水體pH的高低與變化。總之,透過人工調節,使水質達到“肥、活、嫩、爽”的直觀程度。這種最好或較好的水質生物學指標應是浮游植物量為20~100毫克/升;隱藻等鞭毛藻類較多,藍藻較少;藻類種群處於增長期,細胞未老化;浮游生物以外的其他懸浮物不多。(2)浮游動物對水產養殖動物和水環境的影響及其調節辦法浮游動物由原生動物、輪蟲類、枝角類和橈足類組成。浮游動物同浮游植物一樣都是魚類不可缺少的天然活餌料,其中鱅魚終生都濾食浮游動物。輪蟲類和原生動物是青魚、草魚、鰱魚、鱅魚、鯉魚、鯽魚、鯿魚和團頭魴等多種魚類的魚苗天然開口活餌料。實驗表明,保障鰱魚苗良好生長的輪蟲最低生物量為3毫克/升,最適量為20~30毫克/升,鯉魚苗最適量為50~100毫克/升。枝角類和橈足類大型浮游動物還是青魚、草魚、鯉魚、鯽魚、鯿魚和團頭魴等多種攝食性魚類小規格魚種(2~5釐米)喜食的天然活餌料。然而,浮游動物中,有部分種類寄生在魚體和鰓上引起魚病,如車輪蟲病、斜管蟲病、鰓隱鞭蟲病、復口吸蟲病、中華魚蚤病、錨頭蚤病等。如果浮游動物形成絕對優勢,大量吃食浮游植物,會使水質變瘦,並大量消耗水中溶氧,造成魚類浮頭或嚴重浮頭,甚至泛塘。它們與魚類苗、種爭氧氣、爭餌料,使魚類苗、種生長慢、成活率低。如果枝角類和橈足類等大型浮游動物隨水流混入孵化器內,還會危害魚類卵、苗,降低孵化率。由於浮游動物適溫多在18~28℃,往往春末夏初數量明顯增長,易於形成優勢,其次是秋季數量較多;而夏季高溫,不適合浮游動物生長、繁殖,生物量相對較少。根據浮游動物對水產養殖動物和水環境的影響及其消長規律,進行人工利用與調節。如春季適時透過施用有機肥培殖原生動物和輪蟲,4~5天后形成輪蟲高峰,魚苗適時下塘培育;7~10天后枝角類和橈足類大量出現,夏花魚種適時下塘,進行魚種培育等。魚類孵化用水須排除大型浮游動物,可用60~65目乙綸膠絲布窗攔截過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初三生應該怎樣調整好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