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孤城影隨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國先後花了10年的時間,掃滅東方六國,一統天下,結束戰國動-亂的時代,迎來秦朝大一統的歷史。

    以後人的眼光來看,在當時,秦國是實打實的天下第一強國,滅掉其它六國應該輕而易舉。實則不然,歷史的神奇之處在於,它可能是多種偶然性的結果。

    秦國在掃滅東方六國的過程中,如果走錯一步,可能就會導致全盤皆輸。前者之師就有齊國,齊國在戰國中期也是天下第一強國,一次五國合縱就把齊國打癱了,從最強國跌到三流國,快得很。同樣,秦國在東進途中,如果遭到其餘六國一次團結的合縱共伐,僅僅只需要一次,就極有可能將秦國打崩,歷史從來不會開玩笑,沒有任何人或者國家能夠操縱歷史的程序方向,所以任何一次事實的改變,便是歷史的改變。

    那麼,秦國要保證自己不像齊國那樣崩-盤,到底是怎麼做的呢?

    我們必須要承認,經過歷代國君的經營,秦國不僅國力底蘊深厚,而且要遠比齊國狡猾。從六國被滅的先後順序中,我們就可以看出秦王嬴政的老奸巨猾,如果換成任何一個別的先後順序,可能歷史又得大變樣了。

    六國被滅的先後順序為韓,趙,魏,楚,燕,齊。這個順序並不是秦王嬴政隨便瞎想出來的,總的來說,遵循兩層原則規律,第一層原則規律是遠交近攻,第二層原則規律是先弱後強。

    先說遠交近攻。

    六國相對於秦國的距離,可以分為三組。燕國和齊國為一組,距離秦國最遠,而且彼此沒有邊界地區。魏國和楚國為一組,距離秦國稍微近一些。南韓和趙國為一組,距離秦國最近,尤其是南韓,就杵在秦國眼皮子底下,最為可憐。

    遠交近攻,指的是,離得遠的,我要客客氣氣地建交,離得近的,我便要往死裡打。

    所以,秦國遠交近攻的策略就是,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當初齊國貴為第一強國時,離得最近的燕國,他要打,離得稍遠的魏國和楚國,他也打,哪怕離得最遠的秦國,他還是要去打,這就導致所有國家都恨齊國,最後被其他國家聯-合-起-來打垮。

    遠交,可以讓秦國避免被合縱群毆。近攻,可以節省秦國的戰爭和攻佔他國領土的成本,讓秦國步步為營,逐步壯大。比如齊國,就是被秦國麻痺得最嚴重的的一個。當秦國忙著攻滅韓,趙,魏,楚,燕等國時,齊國空有大國之體,卻始終沒有任何動作,既不參與對抗秦國,也不援助其他國家。

    最為可惜的一次,是秦趙兩強相爭,當趙國被耗得筋疲力盡的時候,曾向齊國尋求援助,當時有能力幫助趙國對付秦國的,也只有齊國。但是齊國在秦國的籠絡遊說下,再度選擇袖手旁觀,眼睜睜地看著趙國耗盡國力,直至被滅。如果當時趙國和齊國合力,撐不住的可能就是秦國了。

    再來說先弱後強。

    當時的東方六國,趙國、楚國和齊國是強國,尤其是趙國,軍事實力與秦國旗鼓相當,其李牧大軍屢次打退過秦軍的進犯。南韓、魏國和燕國則是弱國,尤其是南韓,國力堪稱最弱。

    先吞併弱國,可以讓秦國獲得更多的物質資源和控制更好的地理條件,以支撐更強的國力,再與強國進行戰略決戰甚至是長久的消耗戰。

    所以,離秦國最近的第一組,南韓和趙國,堪稱是東方六國中最弱與最強的組合,秦國首先是彈指間攻滅南韓,再與趙國進行多次惡戰。六國之中,秦國攻打趙國是最為艱難痛苦的,但是一旦打下了趙國,秦國虎狼之師計程車氣也得到了一次振奮。

    第二組,先弱後強,所以秦國進攻的順序是先魏後楚。

    第三組仍是如此,先弱後強,所以先燕後齊。

    試想一下,如果不是這個先後順序,排在最後一位的齊國位置越往前挪,秦國的戰爭成本就會越來越大,被人揹後捅刀子的威脅就會越來越大。又或者趙國的位置越往後挪,秦國軍隊被趙國李牧大軍擊敗的次數可能也會越來越多,秦國本土受到的威脅就會越來越大。

    遠交近攻,先弱後強,秦國作出了唯一的順序選擇,這就是歷史的結果。但是歷史選擇了秦國,不是因為秦國推動了歷史的發展,而是因為秦國順應了歷史的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晚上咳嗽咳痰,夜間突然陣發咳嗽,如何根據咳嗽時間判斷咳嗽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