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的詞成就最高,但蘇軾的詞更好。在寫作上,辛棄疾專攻填詞,一生作詞六百餘首,在唐宋詞人中數量排第一,詞作基本包括了他一生的情感體驗。而蘇軾“以文章餘事做事,溢而作詞曲”,填詞對於蘇軾來說只是文學的一部分,但單單就這項業餘愛好,就足以讓他站在詞作的頂峰。在語言風格上,辛詞講究結構嚴謹繁複,切合音律,大量用典,極盡影射之能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連用了五個典故,令人擊節稱妙。但過於強調琢磨字句,未免匠氣過溢,稍顯晦澀。而蘇詞自然流暢清新,清人沈德潛說蘇軾“其筆之超逸,等於天馬脫羈,飛仙遊戲,窮極變換”;但其行文灑脫不拘泥於音韻,往往有脫韻離牌之作。這點往往被用來非議蘇詞之陋,但恰恰就是這種對傳統的突破,體現了蘇軾對北宋詞壇的卓越貢獻。晁補之說:“蘇東坡詞,人謂多不協音律。然居士詞橫放傑出,自是曲子中縛不住者”。蘇軾對於詞這種文學體裁的貢獻在於,他打破許多已形成的規矩,突破了以前離愁別緒、男女戀情的老套,將悼古、懷舊、記遊、說理等詩材皆納入詞的表達範圍,在詞中表現了自己自由的個性,給詞以更深廣的意境。這種變革被時人歸納為“以詩為詞”之變革。所謂“以詩為詞”,正是將詩的精神匯入詞這種體裁中,將其由市民階層的小調提升為士人大夫的文學作品。古人云:“詩莊詞媚“,詩是音韻國度的王者,詞只能屈於次位。第一流的詞,在詩的國度裡,只能屈居二流。作為宋詞的頂峰人物,蘇軾和辛棄疾之間的差距在於,前者更近於詩。以兩人的詠史鉅作為例。蘇詞《念奴嬌·赤壁懷古》開篇起筆凌雲健舉、包舉有力,”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寥寥幾句,高度濃縮了歷史時空,給人予千秋成敗的悲壯感。”而辛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開篇雖也不俗,”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但更多是感懷興嘆,缺乏那種歷史的厚重感,氣勢上先是遜了一籌。而後,蘇詞以“周郎、小喬、羽扇、檣櫓”等元素,勾勒出一幅三國赤壁的戰場遺風,遣詞用句皆不顯華麗,但卻高度具象化,令人彷彿置身於烽煙四起的古戰場。辛詞則從典故入手,結合“寄奴、佛狸、揚州、神鴉”等北伐南征故事,抒發詞人對於歷史的感慨,可以說是辛詞的巔峰之作。只不過典故之間過於零散,雖然繁花似錦,卻各自明妍,不能融為一體。在收尾上,辛詞“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恰似關西大鼓,初時甚為雄壯,中期氣力不足,到了末尾卻顯喪氣。而蘇詞“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卻像漸離擊築,珠玉相連,滔滔不絕,隨手拈來,氣象萬千。《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放在宋詞裡是一等一的佳作,但與《念奴嬌·赤壁懷古》放在一塊賞閱,就立馬顯出了高下。兩者的區別正在於,蘇的詞更近於唐詩,有盛唐風貌,而盛唐詩又是唐詩中的王者。為什麼說盛唐詩最好,全在這個氣力之上。蘇軾與辛棄疾,其實在政治和人生際遇上是很相近的,兩人都是事業上的失敗者,終身消磨於瑣事鄙職。但蘇較辛更為灑脫,更加達觀。辛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充滿英雄遲暮、壯志難酬的感嘆。而同樣是感懷遭遇,蘇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卻寫出了另一番風味。此時蘇軾經歷了“烏臺詩案”,蒙冤入獄,一貶再貶,但詞中卻大有豪氣。蘇詞的收尾,雖然語帶戲謔,暗含自嘲。但其中卻有一股傲氣在內,更是神絕。如果說辛詞反覆強調的是“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的悲涼無力感,蘇詞則通篇都洋溢著“管你千敲百打、金鑽火煉,老夫就是不信邪”的不屈氣概,這也是盛唐詩人獨有的風骨氣力。無論是盛唐詩,還是蘇詞,都表現出人類與命運搏鬥的無畏精神,這與西西弗斯等古希臘悲劇精神如出一轍。他們雖然體裁不同,但都蘊含著古今中外文學中最為高貴的氣質。總而言之,辛棄疾的詞講究詞令音律,適合學詞者仿效與入門,其在詞學上的成就與地位,可比擬杜工部。而蘇軾的詞更為不拘一格、渾然天成,似李太白之詩,可欣賞而不可學。但正因此卻帶有一股仙氣,不是凡夫俗子可比。我就是喜歡仙兒,你奈我何。
辛棄疾的詞成就最高,但蘇軾的詞更好。在寫作上,辛棄疾專攻填詞,一生作詞六百餘首,在唐宋詞人中數量排第一,詞作基本包括了他一生的情感體驗。而蘇軾“以文章餘事做事,溢而作詞曲”,填詞對於蘇軾來說只是文學的一部分,但單單就這項業餘愛好,就足以讓他站在詞作的頂峰。在語言風格上,辛詞講究結構嚴謹繁複,切合音律,大量用典,極盡影射之能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連用了五個典故,令人擊節稱妙。但過於強調琢磨字句,未免匠氣過溢,稍顯晦澀。而蘇詞自然流暢清新,清人沈德潛說蘇軾“其筆之超逸,等於天馬脫羈,飛仙遊戲,窮極變換”;但其行文灑脫不拘泥於音韻,往往有脫韻離牌之作。這點往往被用來非議蘇詞之陋,但恰恰就是這種對傳統的突破,體現了蘇軾對北宋詞壇的卓越貢獻。晁補之說:“蘇東坡詞,人謂多不協音律。然居士詞橫放傑出,自是曲子中縛不住者”。蘇軾對於詞這種文學體裁的貢獻在於,他打破許多已形成的規矩,突破了以前離愁別緒、男女戀情的老套,將悼古、懷舊、記遊、說理等詩材皆納入詞的表達範圍,在詞中表現了自己自由的個性,給詞以更深廣的意境。這種變革被時人歸納為“以詩為詞”之變革。所謂“以詩為詞”,正是將詩的精神匯入詞這種體裁中,將其由市民階層的小調提升為士人大夫的文學作品。古人云:“詩莊詞媚“,詩是音韻國度的王者,詞只能屈於次位。第一流的詞,在詩的國度裡,只能屈居二流。作為宋詞的頂峰人物,蘇軾和辛棄疾之間的差距在於,前者更近於詩。以兩人的詠史鉅作為例。蘇詞《念奴嬌·赤壁懷古》開篇起筆凌雲健舉、包舉有力,”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寥寥幾句,高度濃縮了歷史時空,給人予千秋成敗的悲壯感。”而辛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開篇雖也不俗,”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但更多是感懷興嘆,缺乏那種歷史的厚重感,氣勢上先是遜了一籌。而後,蘇詞以“周郎、小喬、羽扇、檣櫓”等元素,勾勒出一幅三國赤壁的戰場遺風,遣詞用句皆不顯華麗,但卻高度具象化,令人彷彿置身於烽煙四起的古戰場。辛詞則從典故入手,結合“寄奴、佛狸、揚州、神鴉”等北伐南征故事,抒發詞人對於歷史的感慨,可以說是辛詞的巔峰之作。只不過典故之間過於零散,雖然繁花似錦,卻各自明妍,不能融為一體。在收尾上,辛詞“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恰似關西大鼓,初時甚為雄壯,中期氣力不足,到了末尾卻顯喪氣。而蘇詞“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卻像漸離擊築,珠玉相連,滔滔不絕,隨手拈來,氣象萬千。《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放在宋詞裡是一等一的佳作,但與《念奴嬌·赤壁懷古》放在一塊賞閱,就立馬顯出了高下。兩者的區別正在於,蘇的詞更近於唐詩,有盛唐風貌,而盛唐詩又是唐詩中的王者。為什麼說盛唐詩最好,全在這個氣力之上。蘇軾與辛棄疾,其實在政治和人生際遇上是很相近的,兩人都是事業上的失敗者,終身消磨於瑣事鄙職。但蘇較辛更為灑脫,更加達觀。辛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充滿英雄遲暮、壯志難酬的感嘆。而同樣是感懷遭遇,蘇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卻寫出了另一番風味。此時蘇軾經歷了“烏臺詩案”,蒙冤入獄,一貶再貶,但詞中卻大有豪氣。蘇詞的收尾,雖然語帶戲謔,暗含自嘲。但其中卻有一股傲氣在內,更是神絕。如果說辛詞反覆強調的是“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的悲涼無力感,蘇詞則通篇都洋溢著“管你千敲百打、金鑽火煉,老夫就是不信邪”的不屈氣概,這也是盛唐詩人獨有的風骨氣力。無論是盛唐詩,還是蘇詞,都表現出人類與命運搏鬥的無畏精神,這與西西弗斯等古希臘悲劇精神如出一轍。他們雖然體裁不同,但都蘊含著古今中外文學中最為高貴的氣質。總而言之,辛棄疾的詞講究詞令音律,適合學詞者仿效與入門,其在詞學上的成就與地位,可比擬杜工部。而蘇軾的詞更為不拘一格、渾然天成,似李太白之詩,可欣賞而不可學。但正因此卻帶有一股仙氣,不是凡夫俗子可比。我就是喜歡仙兒,你奈我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