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神通奶爸

    這一個問題我覺得我可以回答,因為我小時候就有這麼類似的經歷。

    小時候我經常跟比我大一點的孩子,按我媽的說法,那孩子經常欺負我。但是到現在,從我自己的角度來說,我一直沒有覺得他欺負我。而且我一直覺得我跟他相處的挺好的,算是個好朋友。直到現在,每年過年我們還經常一起喝酒吃飯。

    再回到題主的問題

    我們每個人看待問題的角度是不一樣的,當然得出的結論也就不一樣了。

    我們的認知在心理學上有一種“極化”現象,就是當人們一旦建立了某種認知後,我們的這種認知就會不斷的強化。我們會更多的關注支援這種認知的現象,相反,對於與這種認知不符的現象我們會選擇性的忽視。

    正是在這種認知特點下,當父母一旦認為你的孩子被另一個孩子欺負時,父母就會更多的關注孩子被欺負的事件,所以愈發的認為你孩子受欺負了。

    而與之相對應的,你的孩子並沒有建立這種認知,所以即使偶爾被欺負了,也會選擇性的忘記這事件,他可能會記住更多的他們兩個時好朋友的事件。

    用簡單的話說,就是“你認為的只是你認為的,並不是別人認為的”。

    所以父母大可不必過於焦慮,也不要特意的提醒孩子,應該引導孩子記住更多美好的時刻。

    如果孩子真的感受到自己總被欺負時,不用父母說他也會逃離的。

  • 2 # 你好青春期

    在我們大人看來很不可思議,為什麼別人欺負他,他還跟人家玩?

    我小時候有過類似的經歷。有個一起玩的堂哥,大我一歲,他老指使我幹這幹那,我還是要跟他玩,爸爸媽媽也不理解,到現在還記得為什麼,因為他有個小自行車,那個年代可是個稀罕玩意,我特別想玩,就不得不“委曲求全”。

    這個選擇對於當時還是小孩的我來說,是為了騎小自行車,算是一種取捨吧,有舍有得。

    小孩子的世界往往比較單純,題主家孩子選擇跟一個欺負他的孩子玩,也一定有自己的理由和判斷。

    父母可以引導孩子說一說,傾聽孩子的心聲,共情他的感受,最好不要一上來就評判指責他做的不對,從而引起孩子的反感和對抗,不利於溝通。

    別忘了,我們的目的是瞭解情況,及時發現問題消除潛在風險,引導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解決辦法,傳遞給孩子正確的交友觀。

  • 3 # 妖怪瘋了

    孩子的世界就讓孩子自己解決,除非玩出血,我兒子跟親戚家孩子吵架打架我從來不管,一開始也是想管,結果被我姐給說了一頓,孩子的事自己處理,只要別拿東西打就行,(親戚家孩子可控,跟別人的孩子打架我還是會管的)他們有自己的方式,你可以干預但不能阻止,如果實在你接受不了就為他換一個朋友圈子,小孩子也不傻,對比下來會知道做出選擇

  • 4 # 樊粞媽媽愛生活

    第一,有的時候你覺得孩子受欺負了,但是孩子不是這麼認為的。我們總是站在家長的角度去判斷,而不是站在孩子本身的角度去判斷,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問下孩子。看下他是不是也是覺得自己受欺負。

    第二,孩子受了欺負還願意和那個欺負他的孩子一起玩,說明,孩子還是喜歡這個朋友,小孩子的世界我們不太瞭解的,所以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我們可以觀察。不要去過多的干涉。

    第三,若孩子真的是存在嚴重受欺負的情況,我們可以帶孩子換個環境,遠離對孩子不友好的小朋友的地方。重新去交朋友,孩子的世界是單純的,他們會很容易就能交到新的朋友的。

  • 5 # 隨心育兒說

    既然自己的孩子都還願意跟那個小朋友玩,說明這個“欺負”只是家長定義裡的欺負,可能覺得自己的孩子被那個朋友使喚,在玩遊戲的時候可能被安排了,而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這樣使喚,所以“欺負”就由此而來了。

    試想如果那個小朋友真的是欺負了自己的孩子,我想不用父母去阻止,孩子自己都不願意跟那小朋友玩了的。

    所以,我認為只要孩子跟那個朋友玩得開心,喜歡跟那個朋友玩,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意願。

  • 6 # 寶媽育兒經2020

    如果是我兒子的話我會刻意帶他去一個新環境接觸新的朋友,讓他自己選擇,要是離不開原來的那個環境,那就讓他玩就好了,孩子開心最重要。但是一定眼看著,別受傷才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蛋黃牛肉餡兒的粽子怎麼做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