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中國電影也開始學習美國電影走大片路線。但是,我們看到的是,中美電影大片之間是有著很大差別的。而最大的差別就是,中國電影大片總是力圖講完整的故事,而美國電影則往往不太注重故事的完整性,而主要是以刺激、新奇,藝術性為追求目標。
一門藝術究竟是內容更重要還是形式更重要呢?中中國人會毫不猶豫地說,內容更重要!而外中國人會說,形式和內容沒有孰輕孰重之說。芭蕾舞演員儘可能將自己的肢體外形暴露出來,然後用這些肢體外形結合肢體動作來表現很多精神上的內容,但是,中中國人卻喜歡用豐富的語言來表達內容,所以,我們看中國的戲劇之最著名者--京劇,竟然發展成有什麼固定程式的劇種:既然是固定程式,就說明這些程式化動作是固定的,眾所熟知的,那麼,京劇演員要讓自己的表現得到眾人的肯定就不得不用豐富的語言來出奇制勝。近些年因為趙本山而火爆的東北二人轉之所以越來越得到很多南北觀眾的喜愛,其最根本的因素就是,雖然二人轉的形式極其簡單,但是,二人轉的特點就是,內容遠遠大於形式,語言的豐富更是因為二人轉演員博採其他劇種、生活語言等等而得到最大的豐富化,從而也得到更多的中中國人的喜愛。
中國的所謂大片真的就是故事片,而不是藝術片。這也讓中國電影很難走出國門,因為,外中國人更注重藝術性,藝術表現力,外中國人將藝術當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追求而不願意將藝術當作為物質的一種形式。這恐怕是中外在藝術觀念上的一種很大的不同。
我們看最近對所謂中國大片的討論,無論是拍這些大片的人,還是所謂的影評人,最後都難以隱藏地表露出對於一部大片的評價中,票房佔了很大的成分這樣一種評價標準。真是讓人對這樣的情形感到既憤怒又可憐,難道中中國人真的就沒有藝術細胞嗎?難道中中國人真的就這樣缺乏藝術修養這種精神追求嗎?
美國大片無論怎樣總是要宣傳美國精神的,但是,中國大片有這樣的責任感嗎?中國的這些電影大師們對於中國精神真的有過認真的思考嗎?當美中國人不遺餘力地去表現美國以犧牲精神、全人類的意識與拯救世界,去聯合世界的時候,我們中國大片表現出這種全球意識和國際主義精神嗎?藝術性被大加推崇的《梅蘭芳》要告訴觀眾的是什麼呢?是梅蘭芳對於京劇這種中國最高層次的藝術門類藝術和技藝的追求嗎?既然我們有這樣的疑問,那就說明,這部大片其實並沒有讓我們欣賞到梅蘭芳的藝術精華,而本來這部影片應該讓我們從銀幕上欣賞到這種絕對頂峰的藝術的。但是,可惜沒有,陳大師不屑於表現這些,而只是讓我們對於梅蘭芳的感情世界有了深深的瞭解,無論是梅蘭芳和恩師之間的藝術恩怨還是梅蘭芳和另一位女藝術大師的情感糾結,亦或是梅蘭芳蓄鬚所表現的梅蘭芳作為中中國人對於日本人的仇恨心理,《梅蘭芳》這部電影最終讓我們感受到的不是京劇的藝術之美,不是作為一部影片的藝術之美,而僅僅是一個普通的有名人的常規感情之路。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所以,我們對於《梅蘭芳》這部電影的最深印象竟然不是梅蘭芳,而是那個叫做邱如白的人,也正是因為這部戲,飾演邱如白的孫紅雷才能真正脫掉“黑”星的外衣,成為一個可演正派亦可演反派的藝術家。可以肯定的是,孫紅雷顯然並沒有遵從陳凱歌的意志來演戲。好在陳凱歌還算是勇於批判自己,所以,他最後接受了孫紅雷的演法,也最後成就了《梅蘭芳》這部所謂的藝術大片。
近幾年,中國電影也開始學習美國電影走大片路線。但是,我們看到的是,中美電影大片之間是有著很大差別的。而最大的差別就是,中國電影大片總是力圖講完整的故事,而美國電影則往往不太注重故事的完整性,而主要是以刺激、新奇,藝術性為追求目標。
一門藝術究竟是內容更重要還是形式更重要呢?中中國人會毫不猶豫地說,內容更重要!而外中國人會說,形式和內容沒有孰輕孰重之說。芭蕾舞演員儘可能將自己的肢體外形暴露出來,然後用這些肢體外形結合肢體動作來表現很多精神上的內容,但是,中中國人卻喜歡用豐富的語言來表達內容,所以,我們看中國的戲劇之最著名者--京劇,竟然發展成有什麼固定程式的劇種:既然是固定程式,就說明這些程式化動作是固定的,眾所熟知的,那麼,京劇演員要讓自己的表現得到眾人的肯定就不得不用豐富的語言來出奇制勝。近些年因為趙本山而火爆的東北二人轉之所以越來越得到很多南北觀眾的喜愛,其最根本的因素就是,雖然二人轉的形式極其簡單,但是,二人轉的特點就是,內容遠遠大於形式,語言的豐富更是因為二人轉演員博採其他劇種、生活語言等等而得到最大的豐富化,從而也得到更多的中中國人的喜愛。
中國的所謂大片真的就是故事片,而不是藝術片。這也讓中國電影很難走出國門,因為,外中國人更注重藝術性,藝術表現力,外中國人將藝術當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追求而不願意將藝術當作為物質的一種形式。這恐怕是中外在藝術觀念上的一種很大的不同。
我們看最近對所謂中國大片的討論,無論是拍這些大片的人,還是所謂的影評人,最後都難以隱藏地表露出對於一部大片的評價中,票房佔了很大的成分這樣一種評價標準。真是讓人對這樣的情形感到既憤怒又可憐,難道中中國人真的就沒有藝術細胞嗎?難道中中國人真的就這樣缺乏藝術修養這種精神追求嗎?
美國大片無論怎樣總是要宣傳美國精神的,但是,中國大片有這樣的責任感嗎?中國的這些電影大師們對於中國精神真的有過認真的思考嗎?當美中國人不遺餘力地去表現美國以犧牲精神、全人類的意識與拯救世界,去聯合世界的時候,我們中國大片表現出這種全球意識和國際主義精神嗎?藝術性被大加推崇的《梅蘭芳》要告訴觀眾的是什麼呢?是梅蘭芳對於京劇這種中國最高層次的藝術門類藝術和技藝的追求嗎?既然我們有這樣的疑問,那就說明,這部大片其實並沒有讓我們欣賞到梅蘭芳的藝術精華,而本來這部影片應該讓我們從銀幕上欣賞到這種絕對頂峰的藝術的。但是,可惜沒有,陳大師不屑於表現這些,而只是讓我們對於梅蘭芳的感情世界有了深深的瞭解,無論是梅蘭芳和恩師之間的藝術恩怨還是梅蘭芳和另一位女藝術大師的情感糾結,亦或是梅蘭芳蓄鬚所表現的梅蘭芳作為中中國人對於日本人的仇恨心理,《梅蘭芳》這部電影最終讓我們感受到的不是京劇的藝術之美,不是作為一部影片的藝術之美,而僅僅是一個普通的有名人的常規感情之路。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所以,我們對於《梅蘭芳》這部電影的最深印象竟然不是梅蘭芳,而是那個叫做邱如白的人,也正是因為這部戲,飾演邱如白的孫紅雷才能真正脫掉“黑”星的外衣,成為一個可演正派亦可演反派的藝術家。可以肯定的是,孫紅雷顯然並沒有遵從陳凱歌的意志來演戲。好在陳凱歌還算是勇於批判自己,所以,他最後接受了孫紅雷的演法,也最後成就了《梅蘭芳》這部所謂的藝術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