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九月藏泉
-
2 # 寓樂於藏
漢五銖版別很多,價值不同,經濟價值高的應該是金質五銖和玉質五銖,只是太稀少。
武帝在位期間還鑄行赤仄五銖和上林三官五銖。據研究成果表明,所謂赤仄,實際上是指外廓加工工藝,赤仄五銖實際上是指含銅量較高、製作規範、外廓經銼磨而顯示出赤銅色的精美五銖錢。上林三官所鑄五銖稱為上林三官五銖,上林指上林苑,三官指鍾官、技巧、辨銅三令。三官錢造型美觀,製作精細,面背平整,直徑2.5~2.55釐米,重3.5~3.8克。錢面有多種符號,諸如:穿下橫廓、穿上橫廓、穿上半星、穿下半星、四角決文、穿上三角,等等。又有傳形者。
-
3 # 球邪俠
主要看品相
下面列舉一些成交記錄
漢代五銖錢範(3枚) 成交價:908萬
漢代五銖錢範(3枚) 成交價:450萬
漢代“五銖”錢樹、錢範各 成交價:276萬
清道光 申錫五銖錢壺 成交價:246.4萬
戰國 五銖錢範 成交價:280萬
漢 “五銖”銅範,內含“ 成交價:249.5萬
戰國-漢 鎰六化、五銖錢 成交價:613萬
漢 “雞目五銖”錢範一枚 成交價:679萬
-
4 # 古泉學府
小編近期打算和大家來聊聊古錢幣小知識
在每次聊到一個品種時,會截圖嘉德(比較權威專業的拍賣公司)拍品和大家先欣賞下!
拍賣時間:2013秋季
創作年代:漢 “五銖”銅範,內含“五銖”錢範十二枚(邊長:246*76mm),極美品
拍賣時間:2013秋季
創作年代:漢 “五銖”銅範,內含“五銖”銅範十二枚(邊長:225*93mm),上美品
銅範由青銅鑄成,可以反覆使用,提高了鑄錢的質量和效率。但是,銅範的製作比較複雜,銅質子範大都是用母範澆鑄而成,銅質範範面光滑清潔,使用時在表面需塗上一層塗料,既可調節鑄錢時冷卻的時間,又可減輕高溫的金屬熔液對銅範的損傷程度,以延長銅範的使用壽命。發現的先秦銅子範有半兩錢範、“貝益”六化範、鬼臉錢範等等。漢至南北朝,五銖錢制的銅子範就更多了。
五銖錢鑄造的時期有東漢、西漢、三國、兩晉、南北朝
東漢五銖主要分一下幾種郡國五銖漢武帝元狩五年,詔令各郡國鑄行五銖錢,稱為郡國五銖,又叫元守五銖。
錢直徑2.5釐米左右,有僅2.5克的,也有達到7.5克重量的,平均重約3.5-4克,正因為不標準、不統一才有這麼大的差距。“五”字交筆為直筆的,也有緩曲、變形等多種,形制也不統一;“銖”字的“朱”頭呈方折型,“金”字頭較小,彷彿如一箭鏃。從符號上看,郡國有穿上橫、穿下橫、穿上三角、穿上下三角、穿下橫、穿下半月等。由於各地技術水平不同,銅礦的成分有差別,官吏瞭解命令的程度與奉行的態度很難一致,所以鑄出的錢差別很大,有的與舊漢半兩一樣,背平無輪郭,有的穿孔大,肉薄,也有肉厚的。一般地說,都具有偷工減料不夠五銖重的現象,而且越鑄越輕,越晚越粗劣,有重蹈半兩、三銖錢覆轍的現象。政府改鑄五銖錢,主要目的是樹立信譽,穩定金融,使私鑄者無利可圖,自行放棄犯法的勾當,以徹底解決私鑄問題。各郡國官吏,因舊的習慣難改,依舊上下聯手,以謀中飽私囊。漢武帝採納了公卿們的建議,於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收回了各郡國的鑄幣權,由中央政府統一鑄造,統一貨幣發行,從而防止了另一次惡幣的泛濫。
鑄期: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至西漢末年(新莽時期一度停廢)
幣質:青銅為主。另見有金、銀、玉鉛、錫、鐵等不同質地
特徵:西漢五銖面鑄外郭無內郭
參價:主要就以青銅普品為例,5-10元一枚
赤仄五銖赤仄五銖是西漢武帝元鼎二年由鍾官鑄造發行的五銖錢,其與當時通行的郡國五銖並行,以一當五枚郡國五銖。
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命令京師鍾官鑄“赤仄”(赤側)錢,面文“五銖”,以一當五行用,世稱“赤仄五銖”。赤仄五銖是武帝時期郡國五銖向三官五銖過渡時期的作品,行用兩年後廢止。
西漢司馬遷所著《史記·平準書》中記載:“郡國多奸鑄錢,錢多輕,而公卿請令京師鑄鐘官赤側,一當五,賦官用非赤側不得行。......,其後二歲,赤側錢賤,民巧法用之,不便,又廢。”
赤仄五銖鑄工精緻,銅質精良,顏色黃赤,幣面平整,形體較厚重,直徑多25 ~26毫米,五銖二字優美深峻,朱字上部筆畫方折,精修穿廓,背郭特徵顯著。
鑄期:元鼎二年
幣質:青銅為主
特徵:鑄工精湛,形體厚重
參價:主要就以青銅普品為例,10元左右一枚
上林三官五銖上林三官五銖錢的鑄造工藝先進,多為銅範或製作極精細的泥範所造。三官錢形制及“朱”字頭方折的特點,系由三銖錢繼承而來,進而成為此後西漢時期五銖錢基本特徵。上林三官五銖是漢朝五銖錢中比較容易見到的一種。
鑄期:元鼎四年
幣質:青銅為主
特徵:精美
參價:主要就以青銅普品為例,10元左右一枚
傳形五銖傳形五銖,五銖幣,自西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開始鑄造以來,到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廢止,一直沿用了739年,是歷史上流通使用時間最長的一種貨幣。
鑄期:漢武帝時期
幣質:青銅為主
參價:主要就以青銅普品為例,200元左右一枚
五銖異品五銖錢自西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始鑄,至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更鑄開元通寶,通行達739年之久。其間歷經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及於隋唐,各朝及封國、邦國等均有五銖錢鑄造。其中絕大部分可見諸史志或譜錄;然亦有少量不見經傳者。
鑄期:漢至六朝
幣質:青銅為主
參價:板式繁多,價格10元到萬元一枚
西漢五銖建武五銖東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十六年復鑄五銖錢。直徑2.6釐米,穿0.9釐米,厚0.1釐米,重3克。錢文清晰,字型方正。粗糙者為東漢初期,精美者系東漢中期鑄行。
鑄期: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始鑄
幣質:銅、鐵等
特徵:形制規範,字文精整美觀
參價:主要就以銅普品為例,10元左右一枚
四出五銖四出五銖,亦稱“角錢”,五銖錢的一種,鑄行於東漢晚期。其錢形、錢文與東漢早期“五銖”相同,但在錢背內郭四角鑄有四道連線外郭的斜紋,如四路而出,故稱“四出五銖”。
鑄期:靈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
幣質:青銅
特徵:背四出文
參價:普品200-300元一枚
綖環五銖綖環錢,指錢幣的內圈被剪去,只剩下肉和外輪。此樣錢在“五銖”身上屢有發現。 五銖鏨去錢心後所剩邊環,叫綖(音延)環錢。一般多用利刃圓鏨切割,將錢一分為二:內為剪邊(對文)五銖,外即為綖環。由殘餘錢文可見,綖環錢多以東漢中晚期五銖鏨切,故應出於公元2世紀至3世紀初。大量出土考察表明,與東漢五銖、剪邊五銖同時出土的綖環錢數量甚少,比例極低,遂有錢幣研究者推斷:鏨取綖環同磨邊取屑一樣,主要用作回爐重新鑄錢,而非為流通行用,故傳世綖環錢甚少。
鑄期:東漢晚期
幣質:青銅
特徵:鑿其中(取銅)而僅剩邊緣,成環狀
參價:普品10元左右一枚
鑿邊五銖戰爭頻繁,政局動盪,社會經濟遭破壞,史稱此時“錢法大壞”。為了省銅,五銖錢越做越小,有“鵝眼”、 “雞目”之稱,更有剪鑿邊圈,稱剪邊五銖
鑄期:東漢晚期
幣質:青銅
特徵:鑿其外緣剩其內中
參價:普品5-10元一枚
三國、兩晉、南北朝蜀五銖東漢末劉焉父子據蜀時始鑄,三國蜀漢劉備父子繼續鑄行。直徑約2.1釐米,重2.5克。錢文字畫肥,銅色發暗,以內外廓為最大特點,亦稱“內廓五銖”。另有形制較小、製作粗糙的小五銖,為蜀漢晚期或私鑄品。
鑄期:東漢末年至三國
幣質:青銅
特徵:大型者製作粗薄;小型者面有外郭,制規整
參價:普品100元左右一枚,背數字200-300元一枚
沈充五銖沈充五銖是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東晉孝元帝太興年間(公元318-321年),吳興沈充所鑄大孔小錢。錢文作“五朱”、“五金”,外廓隱約,錢體輕小,似為東漢“剪輪”錢式的仿鑄品。錢形圓,有方孔,正面和背面都有外郭 ,外郭同文字一樣高低 ,可保錢文不受磨損,錢重五銖(約3.33克),鑄有篆字“五銖”二字。
鑄期:東晉孝元帝時期(公元317-322年)
幣質:青銅
特徵:錢文作“五朱”,面有外郭,又有傳形者
參價:普品100元左右一枚
陳五銖初出一當鵝眼、剪邊小錢十。徑約2.4釐米,重3.4克左右。“五銖”二字篆書然章法稍異:“五”字交筆平直,形同兩個對頂等腰三角形;“朱”頭圓折而高出“金”頭。外廓較寬,背廓尤壯。陳五銖後雖貶值,但在南朝仍屬相對穩定、流通較廣。
鑄期:南朝陳文帝天嘉三年(公元562年)始鑄
鑄地:樑
幣質:青銅
特徵:一、製作規整,面無內郭,外緣較寬;二、鑄工精整,錢體較厚大。
參價:普品200左右一枚
太和五銖太和五銖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巨集,太和十九年(公元495)鑄造。形制類五銖錢,然製作粗疏。“太和五銖”四字呈方折篆體,直讀,光背。因許民間自鑄,故銅質混雜,大小不一。大者徑2.5釐米、重約3.0克,小者徑2釐米、重2.3克左右。太和五銖鑄行有限,流通僅在京師洛陽一帶,未成北朝之統一通用貨幣,故傳世及出土數量亦少。
鑄期: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
鑄地:北魏
幣質:青銅
特徵:官、民皆鑄,版別甚多,大小精粗不一
參價:普品一般都是起步2000一枚,然後往上走
鑄期:北魏宣武帝永平三年(公元510年)
鑄地:北魏
幣質:青銅
特徵:錢文較瘦長,“五“字行筆較高
參價:還不太懂
永安五銖錢文“永安五銖”直讀,“永安”二字接廓:“永”字下筆、“安”字寶蓋與穿廓合成一線。初鑄錢光背無文。因民間盜鑄嚴重,錢多大小不一。一般徑約2.2釐米、重3克左右,輕小者徑1.8釐米、重2克,與“雞眼”、剪邊等劣小錢並行。至孝武帝永熙年間(532—534年)更鑄背“土”之“永安五銖”。北魏分東、西魏後,兩魏亦均鑄“永安五銖”。
鑄期:北魏孝莊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始鑄,其後東、西魏續鑄
鑄地:北魏
幣質:青銅
特徵:闊緣,直筆”五“,篆文流暢雄灑
參價:普品200元左右
常平五銖北朝北齊文宣帝天保四年(公元553年)鑄,青銅製。據《北齊書》帝紀第四 文宣載:……四年春正月……己丑,改鑄新錢,文曰「常平五銖」。又查《隋書》志第十九 食貨載:文宣受禪,除永安之錢,改鑄常平五銖,重如其文。其錢甚貴,且製造甚精。至乾明、皇建之間,往往私鑄。鄴中用錢,有赤熟、青熟、細眉、赤生之異。河南所用,有青薄鉛錫之別。青、齊、徐、兗、樑、豫州,輩類各殊。武平已後,私鑄轉甚,或以生鐵和銅。至於齊亡,卒不能禁。
鑄期:北齊文宣帝天保四年(公元553年)
鑄地:北齊
幣質:青銅
特徵:製作精美,篆文飄舞流暢
參價:普品300左右,合背比較貴大幾千
隋五銖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始鑄,又叫“開皇五銖”,或稱“置樣五銖”。錢文“五銖”二字篆書,筆畫精整,邊緣較寬,面無好廓,“五”字上下左端有豎紋,錢背肉好均有廓。“五”字交筆有圓曲與斜直兩種,“朱”頭多呈方折。外廓甚闊,面無穿廓,“五”字交筆直,近穿處有一道豎畫。文帝為統一幣制,曾放五銖樣錢令諸關查禁劣錢,遂又稱“置樣五銖”。早期直徑24毫米,晚期直徑逐步減小,而直徑多集中在23.5毫米左右,早期重3克以上,大部分重量集中在2.7g-2.8g左右。後煬帝在揚州開爐鼓鑄夾錫五銖,銅色發白,世稱“白錢”。另有鐵錢。隋五銖是中國“銖兩錢制”的終結。
鑄期:隋高祖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始鑄
幣質:青銅、白銅
特徵:製作多精整,寬緣
參價:普品20-30一枚,版較多,價格懸殊大
關注小編,和小編一起探討、交流錢幣收藏小知識和小樂趣!如果錯誤請大師指導!
-
5 # 錢幣司令
漢五銖錢,這個問題過於籠統了,漢代跨度過長。五銖錢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金屬貨幣也是形制固定的方孔銅錢。五銖錢從西漢鑄造到隋代,不同朝代都鑄造這種以計重作為錢文的方孔銅錢,漢朝使用五銖錢跨度很長,西漢東漢,包括三國的蜀漢都有鑄造,之後三國兩晉南北朝一直鑄造到隋代。
如提問,光是漢代就如此跨度之大,年代之久;所以鑄造的五銖錢肯定版式眾多,年代不一,價值也一定各不相同。如題說五銖錢論斤賣,確實有這個現象,現在相對少了,因為宋錢的出土量更大,價值更低,一般普通品論斤以上出售。漢五銖因為年代久遠,最普品的價值相對宋錢略高。
漢五銖錢是漢武帝元狩五年始鑄的,“五銖錢”是以重量作為貨幣單位的錢幣,延續秦半兩的使用,因秦朝滅亡後,西漢開始也使用和鑄造半兩錢,甚至還允許一些私鑄錢使用,後來還實行過三銖錢,鑑於貨幣複雜,使用不便等缺陷,最終改革幣制統一發行五銖錢,期間也因通貨膨脹出現過類似榆莢半兩的剪鑿五銖和董卓小錢等。
漢代五銖錢價格較高的不多,使用時間跨度大,鑄造量巨大,反而蜀漢的直百五銖錢價格較高,其他朝代部分五銖錢有一定價值。普通漢五銖,品相較高,“鏽色可餐”者,價值稍高也有限。東漢的重輪五銖,品相好者,價值較高。傳形五銖價格也遠高於普通五銖錢。
五銖錢還有部分銀錢,銀質五銖價值較高,唯偽品過多,收藏需謹慎。
附圖為五銖錢相關著作(五銖錢版式多且複雜)
回覆列表
藏友你好,你這個問題很大,我給你簡單說明一下。想要具體瞭解的話,我接下來會做一期關於五銖錢的視訊講解。
縱觀中國錢幣是五銖錢行駛了近700多年,是中國歷史上流通時間最長的古錢幣,那麼既然今天你提起漢五銖,那我們只講漢代的五銖。
由於汗出必治的混亂,漢武帝立行了多次幣制改革,從半兩錢到三銖錢,到白金三品到最後定型的五銖錢,可見漢武帝對貨幣改革是十分重視的,事實證明它的貨幣改革也是成功的。
據史料記載,漢武帝元狩五年,行五銖錢。這時的五銖是上官五銖和郡國五銖的並行。這時的五銖字型,精美厚重,屬於早期五銖,價格在20元左右。
漢武帝元鼎二年將鑄幣權收歸中央發行赤仄五銖,因為銅質發紅且厚重,所以稱為赤仄五銖,我們現在能確定的赤仄五銖,就是面四決的五銖。這種五銖價格較高,在50~70元。
漢宣帝漢昭帝年間鑄造的也有五銖錢,五銖錢錢仍然很厚重,多出現面上槓面下星。價格在20元左右。漢宣帝年間又出現了雞目五銖,推測應該是陪葬錢。
時間發展到東漢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之後,依然行用的是五銖錢。但此時的五銖錢相比於星漢五銖錢體薄,字型淺,且多有記號。到了漢靈帝年間,又出現了四出五銖,顧名思義錢背穿口四角向錢體延伸,但四出五銖被稱為凶錢,預示著天下四分五裂。四出五銖價格在50元左右,普通東漢五銖在2-3元
時間又發展到東漢末期群雄爭霸,百姓民不聊生,此時又出現了剪邊五銖和延環錢,顧名思義,是把一個完整的5銖錢從中間鑿開,變成兩個錢使用,或者將外部的圓錢回爐重造。這種偷盜私鑄錢幣的行為往往在亂世屢見不鮮。所以我常說錢幣是一個時代經濟和政治的體現。剪邊五銖就更不值錢了,但延環錢可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