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詩歌的源頭是先秦時期的鄉野民歌,隸屬於通俗文學。孔子擇其刪減成文,乃有《詩經》。先秦以後,出現了專門從事詩歌創作的文人,中國傳統詩歌也由此邁入雅文學的行列。無論是“建安風骨”還是“漢魏樂府”,都將這一個雅字發揮得淋漓盡致。及至後來的唐詩更是將中國傳統詩歌推向雅文學的頂峰。我們不妨以此為線索,以雅俗為視角從社會文化史發展中擷取若干片斷,來回顧一下中國傳統詩歌發展的興衰及其內在的緣由。
先秦詩歌除了代表現實主義的《暢禒扳溉殖防幫獅爆餞詩經》之外,尚有另一代表浪漫主義的騷賦之體。屈原、宋玉是其代表作家,而《離騷》更是其中佳作。
到了漢代,出現了為配合音樂而歌唱的詩即“樂府詩”。在語言上有四言,五言,雜言,但多數是五言的。這以後曹操父子以及陶淵明為首的文人們發展了五言詩。同時,七言詩也有了很大的發展。 樂府詩的代表作<<孔雀東南飛>>,<<陌上桑>>在詩歌歷史上有很大的文學價值。
漢魏是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轉型時期。漢(末)魏六朝在政治上是中國歷史上的亂世和黑暗時期,但在思想文化藝術史上卻非常重要,其影響之深遠,直達現今。
在魏晉南北朝以前,詩的格律和聲韻還沒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規律,只是由作者按照個人的內容需要和聲韻感覺來進行寫作。到了魏晉,由於受到了印度(古稱天竺)的梵音學的影響,中國的聲韻學得到了發展。齊梁的周喁和沈約總結了漢字的發音規律,提出了“四聲”“八病”之說,使詩歌創作由自然的聲律發展到講究追求聲律,出現了作詩要注意平仄和韻律的性質,形成了格律詩的主要內容。
說起漢魏詩學,我們不得不提起建安文學。建安文學成就的主要代表是三曹父子兄弟以及孔融、王粲、劉楨、阮瑀、徐幹、陳琳、應暘等。這些人被稱為“建安七子”。後人稱這一時期是“結束漢響,振發魏音”,它標誌著漢代文學風格樣式的結束,開創了一個新的文學時代。唐代李白有詩讚揚“蓬萊文章建安骨。中國自孔子以後相當一個時期裡,文學崇尚理性,以說理,敘事為主,所以有“詩言志”、“文以載道”的說法,成為傳統。但三國時期卻出現了“緣情”的主張,與“言志”並提。“緣情”大體相當於今天所說的抒情。象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曹丕的“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等等,就是這樣的詩歌。
漢魏詩學除了建安詩體外,還有一繼承了《詩 國風》“民間自然性情之響”的詩歌體裁,即“漢魏樂府”。繼《詩經》《楚辭》之後,兩漢樂府詩成為中國古代詩歌史上又一壯麗的景觀,作為一種新的詩體,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漢樂府以其匠心獨運的立題命意,高超熟練的敘事技巧,以及靈活多樣的體制,成為中國古代詩歌新的範本。例如格調自由,情感真切的《古歌》;坦露女子對愛情的忠貞誓言的《上邪》;形式齊整,言詞優美雋永的《迢迢牽牛星》;以及故事曲折起伏,人物性格鮮明,言語明快簡潔的敘事類民歌《陌上桑》、《孔雀東南飛》。
受漢樂府的影響,漢魏詩學經歷了由敘事向抒情,又模仿民歌到作家獨創的轉折。列如傳承至今的《古詩十九首》即是出自漢代文人之手。而建安文學的創作,則完成了樂府民歌向文人徒詩的轉變。中國傳統詩歌也由此邁入雅文學的行列。
此外,詩歌從四字一句的“四言詩”發展到今天仍然很通行的五字或七字一句的“五言”、“七言”詩體,也是在漢魏之際確立的。一般認為,曹操的《觀滄海》、《龜雖壽》等四言詩是前代詩歌的“壓卷之作”,也就是說四言詩中最後出現,卻又是最好的作品,而曹丕《燕歌行》的靈活自由的七言詩,則為後來的七言律詩開創了一個新時期。
魏晉時期,其詩歌產生了一種特殊的“魏晉風度”。它包含有“狂飲”、“放誕”等狂放的行為,有“清談”、“隱逸”、“擬古”一類奇特的風氣,也有儒、道、佛混雜的思想。在題材上,漢魏六朝的詩歌除了“緣情”之外,又產生了“山水”、“田園”和“玄言”等不同詩派;在詩風上,則出現了自然清新,明白曉暢的主流;在形式上,則共同趨於五七言的整齊,進而形成了完整嚴密的格律。
中國傳統詩歌的源頭是先秦時期的鄉野民歌,隸屬於通俗文學。孔子擇其刪減成文,乃有《詩經》。先秦以後,出現了專門從事詩歌創作的文人,中國傳統詩歌也由此邁入雅文學的行列。無論是“建安風骨”還是“漢魏樂府”,都將這一個雅字發揮得淋漓盡致。及至後來的唐詩更是將中國傳統詩歌推向雅文學的頂峰。我們不妨以此為線索,以雅俗為視角從社會文化史發展中擷取若干片斷,來回顧一下中國傳統詩歌發展的興衰及其內在的緣由。
先秦詩歌除了代表現實主義的《暢禒扳溉殖防幫獅爆餞詩經》之外,尚有另一代表浪漫主義的騷賦之體。屈原、宋玉是其代表作家,而《離騷》更是其中佳作。
到了漢代,出現了為配合音樂而歌唱的詩即“樂府詩”。在語言上有四言,五言,雜言,但多數是五言的。這以後曹操父子以及陶淵明為首的文人們發展了五言詩。同時,七言詩也有了很大的發展。 樂府詩的代表作<<孔雀東南飛>>,<<陌上桑>>在詩歌歷史上有很大的文學價值。
漢魏是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轉型時期。漢(末)魏六朝在政治上是中國歷史上的亂世和黑暗時期,但在思想文化藝術史上卻非常重要,其影響之深遠,直達現今。
在魏晉南北朝以前,詩的格律和聲韻還沒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規律,只是由作者按照個人的內容需要和聲韻感覺來進行寫作。到了魏晉,由於受到了印度(古稱天竺)的梵音學的影響,中國的聲韻學得到了發展。齊梁的周喁和沈約總結了漢字的發音規律,提出了“四聲”“八病”之說,使詩歌創作由自然的聲律發展到講究追求聲律,出現了作詩要注意平仄和韻律的性質,形成了格律詩的主要內容。
說起漢魏詩學,我們不得不提起建安文學。建安文學成就的主要代表是三曹父子兄弟以及孔融、王粲、劉楨、阮瑀、徐幹、陳琳、應暘等。這些人被稱為“建安七子”。後人稱這一時期是“結束漢響,振發魏音”,它標誌著漢代文學風格樣式的結束,開創了一個新的文學時代。唐代李白有詩讚揚“蓬萊文章建安骨。中國自孔子以後相當一個時期裡,文學崇尚理性,以說理,敘事為主,所以有“詩言志”、“文以載道”的說法,成為傳統。但三國時期卻出現了“緣情”的主張,與“言志”並提。“緣情”大體相當於今天所說的抒情。象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曹丕的“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等等,就是這樣的詩歌。
漢魏詩學除了建安詩體外,還有一繼承了《詩 國風》“民間自然性情之響”的詩歌體裁,即“漢魏樂府”。繼《詩經》《楚辭》之後,兩漢樂府詩成為中國古代詩歌史上又一壯麗的景觀,作為一種新的詩體,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漢樂府以其匠心獨運的立題命意,高超熟練的敘事技巧,以及靈活多樣的體制,成為中國古代詩歌新的範本。例如格調自由,情感真切的《古歌》;坦露女子對愛情的忠貞誓言的《上邪》;形式齊整,言詞優美雋永的《迢迢牽牛星》;以及故事曲折起伏,人物性格鮮明,言語明快簡潔的敘事類民歌《陌上桑》、《孔雀東南飛》。
受漢樂府的影響,漢魏詩學經歷了由敘事向抒情,又模仿民歌到作家獨創的轉折。列如傳承至今的《古詩十九首》即是出自漢代文人之手。而建安文學的創作,則完成了樂府民歌向文人徒詩的轉變。中國傳統詩歌也由此邁入雅文學的行列。
此外,詩歌從四字一句的“四言詩”發展到今天仍然很通行的五字或七字一句的“五言”、“七言”詩體,也是在漢魏之際確立的。一般認為,曹操的《觀滄海》、《龜雖壽》等四言詩是前代詩歌的“壓卷之作”,也就是說四言詩中最後出現,卻又是最好的作品,而曹丕《燕歌行》的靈活自由的七言詩,則為後來的七言律詩開創了一個新時期。
魏晉時期,其詩歌產生了一種特殊的“魏晉風度”。它包含有“狂飲”、“放誕”等狂放的行為,有“清談”、“隱逸”、“擬古”一類奇特的風氣,也有儒、道、佛混雜的思想。在題材上,漢魏六朝的詩歌除了“緣情”之外,又產生了“山水”、“田園”和“玄言”等不同詩派;在詩風上,則出現了自然清新,明白曉暢的主流;在形式上,則共同趨於五七言的整齊,進而形成了完整嚴密的格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