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402115300596

    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盛世,比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大宋盛世”、“康乾盛世”等,但唯有康乾盛世爭論非常多。

    支持者的主要論點是,康乾盛世之際大清國土遼闊,人口飛漲。

    反對者主要觀點是,這兩點並非盛世的唯一標準,還要考慮到人均耕地、國家整體心態是否開放、文化思想發明創造等因素。

    關於康乾盛世是否是盛世的爭論,暫且不談,我們只從一些具體細節比較上,看看清朝相比明朝,在社會經濟上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今天我們就談談明清人均耕地面積,從這一點上無疑能看出民間富裕度。

    1、清朝人均耕地面積不足三畝,明朝甚至超過了8畝

    按照1850年左右清朝戶部記載,全國耕地約為8億畝,考慮到其中隱匿土地,應該在1o億至11億畝上下,全華人口是4.3億人,人均耕地尚不到三畝!其中,順治16年,中國耕地總數是549萬頃。乾隆31年,達到741萬頃。

    明朝明末崇禎年間,戶部統計的耕地面積多少呢?當時的耕地總數783萬頃,但當時官方統計只有6000萬人,實際估計有1億人左右,也就是人均即便不能說超過8畝,也非常接近了。

    也就是說,到了乾隆中後期,全國耕地面積也沒有達到明末水平。考慮到明末存在大量隱匿土地,即不想納稅之後,掛靠在秀才舉人名下,只要交少量管理費給秀才舉人。

    值得一提的是,雍正施行官紳一體納糧,和攤丁入畝之後,隱匿的土地不能說沒有,但絕對大大降低了。尤其是相比明朝末年,清王朝對民間控制力已經超級增強,民間隱匿的耕地,更是大幅度降低。

    32、清朝人均耕地面積少,為何百姓能基本吃飽?反觀明末為何起義連連?

    有很多人不解,為何清朝耕地少,百姓卻能基本吃飽,反而明末卻起義連連呢?其實不難理解,這要從明末和清朝兩個時間段遇到的事情談起。

    在明末,恰逢小冰河期間,氣候到了6月份,甚至只相當於春夏之交的溫度,雖然耕地面積不少,但農業卻遭到致命打擊,小冰河持續了30年,導致年年歉收,百姓吃不飽,自然起義連連。

    在清朝,由於番薯玉米之類高產植物得到了大規模推廣,百姓勉強能餬口,所以也就不會起義了。

    值得一提的是,番薯玉米之類高產植物,在明末引進中國,但由於氣候不同短期內無法大規模適應中國,加上人們對新生事物的認識,總是需要一個過程,所以明末種植面積有限,主要在南方。

    現在很多人說,康乾盛世就是吃糠喝稀,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清朝年間,外華人對中國的描述,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當時人們廋弱不堪。

    3、清朝國土很大,為何耕地面積如此之少?

    按理說,清朝的國土面積很大,為何耕地面積卻如此少呢?這讓人很疑惑。實際上,這和清朝的國策相關,清朝入關之後,首先實現圈地政策、逃人法等政策,隨後出於民族隔離和保護龍起之地遼東的考慮,不讓漢人百姓進入遼東和西北很多地方。

    圈地政策就是跑馬圈地,不管這塊地之前是不是有主人的,但只要滿洲人跑馬圈中了,那麼就是他家的地了。和圈地政策配套的是逃人法,即圈中土地上的漢人百姓,無論漢人百姓地位有多高,都變成了他的奴隸,如果逃亡,是要被殺頭的。

    也就是說,尤其是當時北方很多百姓是被當著奴隸看待,根本沒有機會去給自己開荒。當然,在清朝開始的時候,國家人口大幅度下降,根本不缺少耕地,所以也就沒人想到耕地問題,隨著人口增長,才出現耕地不足現象。

    但後來出現耕讀不足了,清王朝卻不讓百姓去荒蕪的遼東、西北等地方墾荒。清朝統治者把遼東當著發家之地,一旦事不可為,就退回遼東,所以不讓漢人前去墾荒遼東;至於不讓百姓去西北,主要是因為怕漢人百姓和西北民族勾結,對滿洲權貴統治造成威脅。所以,在清朝的時候,朝廷不斷挑起民族紛爭,就是怕大家搞到一起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想象力?想象力在人的思維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