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墨丹青工坊

    當時的乾隆之所以沒有把《蘭亭序》列作三希堂法帖之首,也正是因為在當世已沒有《蘭亭序》的真跡了!看到的都是摹本。

    《三希堂法帖》因帖中收有被當時乾隆帝視為3件稀世墨寶的東晉書跡,即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而珍藏這3件稀世珍寶的地方又被稱為三希堂,故法帖取名《三希堂法帖》

    為什麼乾隆皇帝對這三件墨寶如此看重,卻沒有把《蘭亭序》收進“三希堂”呢?其實,無論康熙還是乾隆皇帝,都酷愛王羲之和《蘭亭序》。康熙有時日臨《蘭亭序》數遍,乾隆一生有關蘭亭的詩就有十首。在紹興蘭亭,聳立一塊蘭亭御碑。碑的正面刻著康熙皇帝親書的《蘭亭集序》,書風秀美,雍容華貴。背面是乾隆皇帝所寫的七律《蘭亭即事》。這塊碑被稱為“蘭亭御碑”又名祖孫碑。祖孫兩代皇帝同書一碑,對蘭亭的仰慕之情溢於言表,表達了清朝最高統治者對王羲之和《蘭亭序》的崇敬和景仰。 但是在乾隆眼裡,《蘭亭序》真跡已被唐太宗帶到昭陵,現存的不過是唐人摹本。馮承素的“神龍本”《蘭亭序》,雖然在傳世摹本中最稱精美,但畢竟是“下真跡一等”,而且馮承素本人不過是貞觀年間內府一個供奉拓書人,這在皇帝眼裡是微不足道的。

    詳解:

    清朝乾隆皇帝的書房,位於北京故宮養心殿的西暖閣,雖然僅八平方米,但乾隆皇帝在此收藏了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三件古代墨寶。 王羲之的《快雪時睛帖》,這是一封書札,內容是作者寫他在大雪初晴時的愉快心情及對親人的問候,因帖內有“快雪時睛”幾字而得名。此帖用筆灑脫,字型舒朗,動中有穩,是王體行書中的精品。全書二十八字,字字珠璣,被譽為“二十八驪珠”。是王羲之四十歲之後的作品,是僅次於《蘭亭序》又一件行書代表作。此帖原是康熙年間,國子監祭酒馮源濟的家傳之寶,馮源濟將它進獻給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對《快雪時晴帖》極為珍愛,他在帖前寫了“天下無雙,古今鮮對”八個小字,“神乎其技”四個大字。乾隆在位的六十多年間,先後七十三次對此帖做過題跋。

    王獻之的《中秋帖》,紙本,行書,三行二十二字。王獻之是王羲之第七子,書法受其父影響,又有創新,他將王體行書的筆法進一步加以昇華和提煉。《書斷》中說:《中秋帖》“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中秋帖》是不完全臨本,原帖在“中秋”之前還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帖用竹料紙書寫,這種紙東晉時尚製造不出,約到北宋時方出現。從行筆中可知,所用毛筆是柔軟的無心筆,而晉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筆,吸水性較差,筆的提、按、轉折往往不能靈活自如,常出賊毫。如此帖那種豐潤圓熟、線條連貫、行氣貫通、瀟灑飄逸的效果是寫不出來的。此帖為其五十歲後之作,屬便箋手札作品。

    《伯遠帖》,這是王珣寫的一封信。全文共六行四十七字,屬典型的晉代行書。其內容為敘事之辭,該帖的命名出自於貼內的首句“伯遠”二字。王珣(349~400年),王羲之之侄。董其昌評:“王珣瀟灑古澹,東晉風流,宛然在眼。”此帖行書,筆力遒勁,態致蕭散,妍媚流便。是帖明末在新安吳新宇處,後歸吳廷,一七四六年歸入清內府。

    後來乾隆皇帝決定在圓明園建蘭亭八柱,從內府藏帖中輯得歷代書法名家《蘭亭帖》墨跡,馮承素“神龍本”《蘭亭序》,只被排列在第三柱,列在唐代虞世南、褚遂良之後,可以看出他雖然酷愛《蘭亭序》,但對“神龍本”卻沒有十分看重。相反,他認為《快雪時晴帖》、《中秋帖》、《伯遠帖》都是晉人真跡,“晉人隻字值千金”,所以被奉為至寶。正象乾隆在《伯遠帖》上題跋:“唐人真跡已不可多得,況晉人耶!內府所藏右軍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皆希世之珍。今又得王珣此幅繭紙家風信堪並美!幾餘清賞亦臨池一助也。”豈不知,《快雪時晴帖》和《中秋帖》也非晉人真跡。據專家鑑定,《快雪時晴帖》為唐人摹本,《中秋帖》據當代書畫鑑定家研究,大多認為是宋朝畫家米芾所臨摹。三希堂三件墨寶,只有王珣《伯遠帖》是真跡。如今《快雪時晴帖》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中秋帖》、《伯遠帖》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難的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