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是演變,後面隨便是古代書籍 中國文字的形態及其演變 1、上古初民所採用的原始記事方式有:結繩、木刻、圖畫,以及在器物上劃刻,用以幫助記憶、交流思想。 2、隨著一些符號的反覆使用及先民在使用原始記事方法中的經驗的積累,文字因此孕育而生。 大約在距今4500年左右,出現了文字。 3、漢字的組字方法及規律有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其中指事是指用點、划來指出人或物的動作、狀態或位置,是一種抽象的描繪;會意即組合兩個以上已有之字,表達新的意思。現代漢字中,形聲字佔80%以上。 4、漢字形態的演變:最初的造字過程是觀物取象的過程。 5、漢字由圖畫文字發展而來,漢字的發展史又是圖畫文字的象形、象意特徵逐漸退化的歷史。 這種退化不是要將漢字發展成為一堆純粹假定性的符號,而是要使漢字的表意功能更好地適應語言和思維的發展。漢字數千年的發展過程,是其與生俱來的象形表意功能不斷完善的過程。 6、漢字邏輯框架的核心是表意。在漢字的表意功能不斷完善中,漢字的結構形態無論在歷時層面還是共時層面都經歷了很大的變化。從歷時層面來說,漢字的文化形態經歷了一個不斷符號化的嬗變過程。 7、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屬於比較成熟了的中國文字,具備象形、指事等多種造字法,並大量使用假借字;但還保留著種種圖畫文字的胎跡;與圖畫文字相比,其象形字部分已經線條化、輪廓化、特徵化了,尤其是其用形與聲的互注發展漢字的表意功能,使漢字能適應日常交際中大量新概念、新語彙的形成。 8、金文是周代的文字。其在結構上與甲骨文沒有太大的不同。 9、春秋戰國時期,各種地方勢力和地方文化對漢字作了種種改造,或分化、或繁化、或簡化,但漢字的發展歷程並沒有中斷,作為漢字發展主流的秦系文字出現了直線化、筆畫化的趨勢。 10、小篆化是秦統一後的文字,字形簡化,形體固定,異體字減少,合文淘汰。 11、隸書孕育於秦漢之際,其產生是漢字形態的鉅變。因為此前的漢字都以曲線構形以象實物之形,小篆的象形表意作用仍很突出;隸書將圓潤的線條改為方折的筆畫,使漢字的書寫徹底擺脫了描繪而成為符號的書寫。隸書還大大簡化了漢字的形符。當然隸書並沒有改變漢字象形表意的性質,只不過是使這一手段簡化了而已。 12、文字只有便於書寫,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對於文字改革的迫切原望,來自於下層的人民。 13、楷書孕育於漢末和南北朝時期。 1、論述題:漢字形態的演變。(包括要點4、5、6.再加:漢字數千年的發展過程,是其與生俱來的象形表意功能不斷完善的過程。世界上許多文字都曾經歷過圖畫文字的階段,後來多走上了以字母記音的發展道路,成為語言符號。但漢字卻把它以形示意的文化形態發展、儲存了下來) 第三節中國古代書籍形態的演變 1、金刻是指刻在銅器上的銘文,它是最早的書籍形式之一。銘文的內容以宣揚周王功德、記載重要事件為主。 2、石刻是指刻在石頭上的碑文。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是春秋時的石鼓文,其內容都是四言詩。 石刻最大的書籍功能在於石經的刻制,起始於漢平帝年間,此後歷代都有。主要功能是校訂經典。唐以後,這一功能趨弱。 3、簡策,是上古時代書籍的另一種形態。簡就是一竹片,策就是用牛皮或線將多片編連起來的竹書。 4、帛書產生於春秋戰國之交,帛是一種絲織品。東漢時廣泛運用。 5、紙,早在西漢初年就有發明,擴大生產是在東漢的蔡倫改進、推廣之後。到兩晉南北朝時,紙寫本盛行。在唐以前,寫本的形式是卷軸。 6、雕版印刷起於中唐,最初是從印刷曆書和佛經開始的。敦煌發現的金剛經是中國發現最古的印刷實物。唐五代後,雕版印刷開始規模化。並逐步形成了官刻、坊刻、私制並行的盛況。此後,刻書成為歷代朝野一項重要的工作。北宋仁宗時期畢昇發明了泥活字版。宋刻本和元刻本都極其珍貴。 7、《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都是手鈔本。 8、中國書籍的演變以獨具傳統的物質形態發揮著漢字的文化傳播、承繼功能。漢字的典籍形態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象徵。
前面是演變,後面隨便是古代書籍 中國文字的形態及其演變 1、上古初民所採用的原始記事方式有:結繩、木刻、圖畫,以及在器物上劃刻,用以幫助記憶、交流思想。 2、隨著一些符號的反覆使用及先民在使用原始記事方法中的經驗的積累,文字因此孕育而生。 大約在距今4500年左右,出現了文字。 3、漢字的組字方法及規律有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其中指事是指用點、划來指出人或物的動作、狀態或位置,是一種抽象的描繪;會意即組合兩個以上已有之字,表達新的意思。現代漢字中,形聲字佔80%以上。 4、漢字形態的演變:最初的造字過程是觀物取象的過程。 5、漢字由圖畫文字發展而來,漢字的發展史又是圖畫文字的象形、象意特徵逐漸退化的歷史。 這種退化不是要將漢字發展成為一堆純粹假定性的符號,而是要使漢字的表意功能更好地適應語言和思維的發展。漢字數千年的發展過程,是其與生俱來的象形表意功能不斷完善的過程。 6、漢字邏輯框架的核心是表意。在漢字的表意功能不斷完善中,漢字的結構形態無論在歷時層面還是共時層面都經歷了很大的變化。從歷時層面來說,漢字的文化形態經歷了一個不斷符號化的嬗變過程。 7、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屬於比較成熟了的中國文字,具備象形、指事等多種造字法,並大量使用假借字;但還保留著種種圖畫文字的胎跡;與圖畫文字相比,其象形字部分已經線條化、輪廓化、特徵化了,尤其是其用形與聲的互注發展漢字的表意功能,使漢字能適應日常交際中大量新概念、新語彙的形成。 8、金文是周代的文字。其在結構上與甲骨文沒有太大的不同。 9、春秋戰國時期,各種地方勢力和地方文化對漢字作了種種改造,或分化、或繁化、或簡化,但漢字的發展歷程並沒有中斷,作為漢字發展主流的秦系文字出現了直線化、筆畫化的趨勢。 10、小篆化是秦統一後的文字,字形簡化,形體固定,異體字減少,合文淘汰。 11、隸書孕育於秦漢之際,其產生是漢字形態的鉅變。因為此前的漢字都以曲線構形以象實物之形,小篆的象形表意作用仍很突出;隸書將圓潤的線條改為方折的筆畫,使漢字的書寫徹底擺脫了描繪而成為符號的書寫。隸書還大大簡化了漢字的形符。當然隸書並沒有改變漢字象形表意的性質,只不過是使這一手段簡化了而已。 12、文字只有便於書寫,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對於文字改革的迫切原望,來自於下層的人民。 13、楷書孕育於漢末和南北朝時期。 1、論述題:漢字形態的演變。(包括要點4、5、6.再加:漢字數千年的發展過程,是其與生俱來的象形表意功能不斷完善的過程。世界上許多文字都曾經歷過圖畫文字的階段,後來多走上了以字母記音的發展道路,成為語言符號。但漢字卻把它以形示意的文化形態發展、儲存了下來) 第三節中國古代書籍形態的演變 1、金刻是指刻在銅器上的銘文,它是最早的書籍形式之一。銘文的內容以宣揚周王功德、記載重要事件為主。 2、石刻是指刻在石頭上的碑文。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是春秋時的石鼓文,其內容都是四言詩。 石刻最大的書籍功能在於石經的刻制,起始於漢平帝年間,此後歷代都有。主要功能是校訂經典。唐以後,這一功能趨弱。 3、簡策,是上古時代書籍的另一種形態。簡就是一竹片,策就是用牛皮或線將多片編連起來的竹書。 4、帛書產生於春秋戰國之交,帛是一種絲織品。東漢時廣泛運用。 5、紙,早在西漢初年就有發明,擴大生產是在東漢的蔡倫改進、推廣之後。到兩晉南北朝時,紙寫本盛行。在唐以前,寫本的形式是卷軸。 6、雕版印刷起於中唐,最初是從印刷曆書和佛經開始的。敦煌發現的金剛經是中國發現最古的印刷實物。唐五代後,雕版印刷開始規模化。並逐步形成了官刻、坊刻、私制並行的盛況。此後,刻書成為歷代朝野一項重要的工作。北宋仁宗時期畢昇發明了泥活字版。宋刻本和元刻本都極其珍貴。 7、《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都是手鈔本。 8、中國書籍的演變以獨具傳統的物質形態發揮著漢字的文化傳播、承繼功能。漢字的典籍形態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