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雙喜字,表達了人們對一對新人締結婚姻關係的慶賀,寄寓了新人對於婚後幸福美滿生活,尤其是早生貴子的祈求。紅雙喜字作為新人祈喜的圖符,能夠帶給新人幸福,那就意味著圖符與神靈有關。其實,紅雙喜圖符中還隱含著一個已為人所淡忘了的神靈,即喜神。貼紅雙喜習俗的來源,與古代迎喜神活動,即“走喜方”有關。走喜方是喜神崇拜的主要表現形式。走喜方,即朝著喜神所在的方向行走,以期喜神顯示吉兆賜給幸福。走喜方主要是即將出嫁少女的一種活動。所以,喜神多與婚姻有關,是賜給婚姻幸福美滿的神。走喜方活動,在正月初一舉行。天剛亮,三三兩兩即將出嫁的姑娘,便相邀出門,朝著喜神的方向走去。民間以最早打鳴的公雞所在的方位,為喜神所在的方向。所以,姑娘們在除夕夜基本上是不睡的,要豎耳靜聽,仔細辨識雞的第一聲鳴叫所在的方向。天亮後,姑娘們便朝著第一聲雞鳴的方向走去。能否獲得喜神的賜福或者能否碰上好運氣,取決於途中能否遇到令人高興的事物或被認為是吉利的兆頭。人們把令人高興的事物或吉利的兆頭,看做是喜神的暗示。遇上了這類事物,預示著將來婚姻順利、幸福。反之,人們又把那些令人不高興的事物或不吉利的兆頭,看做沒有碰上喜神而有厄運的標誌。通常,人們以易見的事物作為是否碰上喜神,即是否交好運的標誌。如喜鵲與烏鴉就是常使用的標誌。喜鵲為吉祥鳥,其斑駁的花色,“嘰嘰喳喳”的叫聲都給人熱鬧、喜慶的感覺。大年初一走喜方遇上喜鵲,被認為是吉慶之事。喜鵲報喜的說法由來已久。撰於春秋時代,為中國最早的一部鳥類學著作《禽經》中就已提到。在自然界裡,鳥類中喜鵲除肩頭各有一塊白斑及腹部為白色外,整體一色,羽毛之顏色並不美麗。但自古以來,人們卻喜愛喜鵲鳴聲的嘹亮和柔和。“鵲噪兆喜”,認為鵲聲是喜事的預兆。在《禽經》中,就有“人聞其聲則喜”的記載。其實,鵲噪兆喜早在漢代劉歆《西京雜記》“瑞應”中,就談及“乾鵲噪而行人至,蜘蛛集而百事喜”這種傳統的習俗。鵲,歷來在民間有喜慶的意義。喜鵲喜歡近人。在捕食時,常跳躍一下,或轉一下身體,翹一下尾巴,發出一聲或兩三聲動聽的鳴叫,很受人們歡迎,認為是喜兆。民間以最早鳴叫的雞所在的方位,來確定喜神所在方位。而乾隆帝認為這種方法不夠準確,於是還鄭重其事地下旨,編撰過一本有關尋找喜神的方位的書《協紀辯方書》,其中的《義例•喜神》記載:喜神於甲巳日居良方,是在寅時;乙庚日居乾方,是在戌時;丙辛日居坤方,是在申時;丁壬日居離方,是在午時;戊癸日居巽方,是在辰時。這些法則,主要不是用於走喜方習俗,而是用於由走喜方衍生出來的婚俗,即花轎“迎喜神”。新娘上轎之前,要由陰陽先生據上述法則,來確定喜神的方位和出現的時辰。然後,按算定的時辰起轎。在起轎前,讓轎口朝向喜神的方位放置,新娘上轎,略停一會,稱作“迎喜神”,然後起轎往男方家。此習俗在古代民間十分流行。此外,各地還有正月初一迎喜神的習俗,也是對準喜神所在方位,在一定時辰出迎、焚香、鳴鞭炮、並趕豬羊等,仿效古時候的宰牲饗神之舉。春節後,民間習慣選擇第一個吉日,外出郊遊,稱為迎喜節,也稱“遊喜神”。這天,大人小孩趕著馬牛驢騾等家畜朝著喜神所在的方位前進。愛養鴿子的年輕人還要提上鴿籠。進入曠野後,老年人要舉行禮儀。一般程式為:領頭人先從木盤內取出各種祭物,呈品字形在地上擺供。然後用手壘3個小土堆,中間代表天神,左邊代表地神,右邊代表喜神。土堆上各插香3炷,燒紙3張。大家三跪九拜,祈禱喜神保佑、出門順利等。小孩子則要鳴放鞭炮,鴿子滿天飛舞,家畜要任其自由撒歡奔跑。所有人還要放開嗓子,吶喊幾聲。愛唱的則盡情高歌。真是人歡馬叫、歌舞昇平。迎喜神的日子,一般都在正月初五以前。晉北地區習慣選擇在春節後的戊日或癸日。呂梁地區一般在正月初一日或初二進行。晉南的霍縣等地則在正月初三遊喜神。繁峙可能是在初四或初一迎喜神。一個喜字,自古至今,包含著人們諸多的祈盼與祝福,也生動展現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喜雖然包羅永珍,但歸根結底則是人們對平安、幸福生活的嚮往。
紅雙喜字,表達了人們對一對新人締結婚姻關係的慶賀,寄寓了新人對於婚後幸福美滿生活,尤其是早生貴子的祈求。紅雙喜字作為新人祈喜的圖符,能夠帶給新人幸福,那就意味著圖符與神靈有關。其實,紅雙喜圖符中還隱含著一個已為人所淡忘了的神靈,即喜神。貼紅雙喜習俗的來源,與古代迎喜神活動,即“走喜方”有關。走喜方是喜神崇拜的主要表現形式。走喜方,即朝著喜神所在的方向行走,以期喜神顯示吉兆賜給幸福。走喜方主要是即將出嫁少女的一種活動。所以,喜神多與婚姻有關,是賜給婚姻幸福美滿的神。走喜方活動,在正月初一舉行。天剛亮,三三兩兩即將出嫁的姑娘,便相邀出門,朝著喜神的方向走去。民間以最早打鳴的公雞所在的方位,為喜神所在的方向。所以,姑娘們在除夕夜基本上是不睡的,要豎耳靜聽,仔細辨識雞的第一聲鳴叫所在的方向。天亮後,姑娘們便朝著第一聲雞鳴的方向走去。能否獲得喜神的賜福或者能否碰上好運氣,取決於途中能否遇到令人高興的事物或被認為是吉利的兆頭。人們把令人高興的事物或吉利的兆頭,看做是喜神的暗示。遇上了這類事物,預示著將來婚姻順利、幸福。反之,人們又把那些令人不高興的事物或不吉利的兆頭,看做沒有碰上喜神而有厄運的標誌。通常,人們以易見的事物作為是否碰上喜神,即是否交好運的標誌。如喜鵲與烏鴉就是常使用的標誌。喜鵲為吉祥鳥,其斑駁的花色,“嘰嘰喳喳”的叫聲都給人熱鬧、喜慶的感覺。大年初一走喜方遇上喜鵲,被認為是吉慶之事。喜鵲報喜的說法由來已久。撰於春秋時代,為中國最早的一部鳥類學著作《禽經》中就已提到。在自然界裡,鳥類中喜鵲除肩頭各有一塊白斑及腹部為白色外,整體一色,羽毛之顏色並不美麗。但自古以來,人們卻喜愛喜鵲鳴聲的嘹亮和柔和。“鵲噪兆喜”,認為鵲聲是喜事的預兆。在《禽經》中,就有“人聞其聲則喜”的記載。其實,鵲噪兆喜早在漢代劉歆《西京雜記》“瑞應”中,就談及“乾鵲噪而行人至,蜘蛛集而百事喜”這種傳統的習俗。鵲,歷來在民間有喜慶的意義。喜鵲喜歡近人。在捕食時,常跳躍一下,或轉一下身體,翹一下尾巴,發出一聲或兩三聲動聽的鳴叫,很受人們歡迎,認為是喜兆。民間以最早鳴叫的雞所在的方位,來確定喜神所在方位。而乾隆帝認為這種方法不夠準確,於是還鄭重其事地下旨,編撰過一本有關尋找喜神的方位的書《協紀辯方書》,其中的《義例•喜神》記載:喜神於甲巳日居良方,是在寅時;乙庚日居乾方,是在戌時;丙辛日居坤方,是在申時;丁壬日居離方,是在午時;戊癸日居巽方,是在辰時。這些法則,主要不是用於走喜方習俗,而是用於由走喜方衍生出來的婚俗,即花轎“迎喜神”。新娘上轎之前,要由陰陽先生據上述法則,來確定喜神的方位和出現的時辰。然後,按算定的時辰起轎。在起轎前,讓轎口朝向喜神的方位放置,新娘上轎,略停一會,稱作“迎喜神”,然後起轎往男方家。此習俗在古代民間十分流行。此外,各地還有正月初一迎喜神的習俗,也是對準喜神所在方位,在一定時辰出迎、焚香、鳴鞭炮、並趕豬羊等,仿效古時候的宰牲饗神之舉。春節後,民間習慣選擇第一個吉日,外出郊遊,稱為迎喜節,也稱“遊喜神”。這天,大人小孩趕著馬牛驢騾等家畜朝著喜神所在的方位前進。愛養鴿子的年輕人還要提上鴿籠。進入曠野後,老年人要舉行禮儀。一般程式為:領頭人先從木盤內取出各種祭物,呈品字形在地上擺供。然後用手壘3個小土堆,中間代表天神,左邊代表地神,右邊代表喜神。土堆上各插香3炷,燒紙3張。大家三跪九拜,祈禱喜神保佑、出門順利等。小孩子則要鳴放鞭炮,鴿子滿天飛舞,家畜要任其自由撒歡奔跑。所有人還要放開嗓子,吶喊幾聲。愛唱的則盡情高歌。真是人歡馬叫、歌舞昇平。迎喜神的日子,一般都在正月初五以前。晉北地區習慣選擇在春節後的戊日或癸日。呂梁地區一般在正月初一日或初二進行。晉南的霍縣等地則在正月初三遊喜神。繁峙可能是在初四或初一迎喜神。一個喜字,自古至今,包含著人們諸多的祈盼與祝福,也生動展現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喜雖然包羅永珍,但歸根結底則是人們對平安、幸福生活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