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衛歌電影

    【請重視原著】

    影視劇目前顛覆原著太嚴重了,包括六小齡童版本。

    原著的唐僧為什麼是白白胖胖、不辨是非、一點元陽未洩?

    【解析】

    摒除影視劇的誤讀,從原著出發:

    孫悟空原著稱作“心猿”,龍馬稱作“意馬”,唐僧有時稱作“嬰兒”。西遊記的三教思想及其高妙,唐僧的象徵指代,是眾生的肉體、以及赤子之身,即道家“嬰兒本論”的赤子嬰兒,嬰兒是白白胖胖的、是不明是非的、是一點元陽未洩的,所以唐僧的形象就這樣形成了。

    唐僧的得失,這個問題的提出者,大概根本沒看過,至少沒看完原著,所以不多言

  • 2 # 民間文學黑戶

    《西遊記》中的唐僧是一介凡人的形象,側重描寫其懦弱的一面,也有怕死的時候,又因為肉眼凡胎看到孫悟空大開殺戒的時候會嚴厲呵斥。他是一個內心堅定、心懷善良的人。這樣的描寫雖然宣於教化,但是對真實的陳玄奘而言其實是一種詆譭。陳玄奘作為法相宗創始人,被尊稱為“三藏法師”,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玄奘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裡,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求取真經,前後十七年,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公元645年玄奘歸來一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枯燥工作。這樣的人,沒有《西遊記》裡圓滑的世俗情懷。

  • 3 # 上官恨水

    怎麼說呢?

    《西遊記》只是神話作品,原則的講,與佛法沒有什麼關係。

    佛教歷代大德高僧,包括當代佛教研究學者,都認為《西遊記》雖然以唐玄奘法師的《大唐西域記》作為背景題材,描寫取經過程,但,明代吳承恩的主題思想並非是弘揚佛教,而是透過作品暗示了現實社會的狀態和不平等的社會制度。當然,拋開佛教的範疇,應該是極好的文學作品。

    佛教大德虛雲大師曾表態說《西遊記》是罵佛的!

    我們遺憾的是,由於作品是以佛教來表現社會形態,百姓又不懂佛教真諦,錯把神話當佛法來比較,實在是張冠李戴,誤讀佛教佛法了。從佛教宗旨來講,我們這位明朝的吳老先生真是謗佛謗法了。

    由於《西遊記》電視劇的出現,人物的活靈活現,色彩的炫麗,拍攝的技巧,使眾多百姓和許多佛教信眾,透過視覺(眼色緣),對佛教更加錯位認識,只看其表,不懂作者背後的核心思想。

    我們從專業的文學手法和宗教的手法來看,作者是採用了佛經的特點,表面說取經,實際是另一層意思。佛經是多運用善巧,內藏真諦。而這部作品是表面說佛,內藏對現實的不滿和嘲諷。

    從作品而言與佛教比較有這幾點:

    一,服裝,佛教講三衣,日常的僧服,海青,袈裟。

    袈裟一般是重要事情時才穿,例如,法會,佛事,歡喜日。

    日常早晚課都是海青搭衣。

    平時勞作只穿僧服。

    二,法冠,漢傳佛教的比丘(和尚)平時是不戴法冠的,只有在水陸法會,地藏法會,重要的超拔佛事時才戴的。

    而《西遊記》中,始終身著殊勝法衣,是不實際的,也不方便。

    三,作品對唐僧的刻畫,保守,執妄,極端,無智慧,偏見。

    真實的玄奘呢,大唐初建時期,內憂外患,社會極不穩定,佛教的法門宗派佛學觀點也較混亂,各執己見,爭論不休。此時的玄奘法師已通曉各門各派要義,威名天下。法師當時就考慮到佛法教義似乎缺少一個終結句號。他相信具足圓滿的佛祖一定有解決當下紛亂的究竟法門。於是下定決心,西行求法。

    到此,再比較作品,一代名師會象作品描寫的那樣嗎?

    真實的玄奘,帥氣,智慧,多才,年輕,最大的特點是,具備常人難比的理論辯才能力。

    玄奘法師自偷渡離開邊關,所遇國家無數,無一不挽留,無一不恭敬,無一不支援。可見真實玄奘,能力之強,才華之高,品德之優,修持之好……真是凡俗難敵!

    一路千難萬險,過雪山草地,死亡之谷,莫訶延磧,原始部落……

    《西遊記》中的唐僧與真實玄奘相比,簡直沒有可比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褥瘡用什麼藥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