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金時代
契丹族是中國古代北方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遼代(遼國)是中國歷史上以契丹族為主體建立的王朝。遼代的形成發展都與當時的中原漢文化有十分緊密的關聯。因此,遼也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程序中的重要組成,並且對於中華民族大融合起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基本資訊
中文名
簡介
遼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也有一定成就。如經濟上,遼的社會生產保持了自己獨特的發展方式,既有草原牧業,也有耕地農業。且在內地先進技術的影響下,紡織、礦冶、陶瓷、建築以及馬具等手工業較為發達。遼朝擁有自己民族獨特的文字--契丹文,而漢文則是其另一主要通行文字。在許多方面,遼在吸收漢文化的基礎上也有自己獨特民族特色,如天文曆法、醫學和建築等。
遼國共歷九帝:太祖、太宗、世宗、穆宗、景宗、聖宗、興宗、道宗、天祚帝,前後二百一十年。其疆域東臨北海、東海、黃海、渤海,西至金山(今阿爾泰山)、流沙(今新疆白龍堆沙漠),北至克魯倫河、鄂爾昆河、色楞格河流域,東北迄外興安嶺南麓,南接山西北部、河北白溝河及今甘肅北界。都城為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 。
相關
遼代的建立
契丹族是中國古代北方地區的一個民族。其主要活動地區是在潢河(今西拉木倫河)一帶,生活方式是逐水草遷徙的遊牧、狩獵,後該不斷髮展壯大。唐朝初年,契丹八個部落組成部落聯盟,有兵四萬,接受唐朝統轄。隨後,由於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的南部地區及東部渤海人的社會組織形態被納入一個統一的政體之內,從而加速、推動了遼代經濟向高層次的封建經濟過渡發展。公元907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後稱遼太祖)於唐末趁中原之亂統一各部,先後用武力征服了突厥、吐谷渾、党項等各部,從而日益強盛起來。後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塞北遼闊地區,並在龍化州(今內蒙古昭烏達盟八仙筒附近)稱天皇帝,建元神冊,國號契丹。
公元918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在潢河以北正式建都城,稱為皇都(後改稱上京),隨後,降服甘州回鶻。公元926年契丹又滅了東方的渤海國,"得地五千裡,兵數十萬",實力更加雄厚,野心亦隨之增大,遂圖謀舉兵南下。公元936年,後唐的河東節度使駙馬都尉石敬瑭,為了奪取後唐政權,上表契丹遼太宗耶律德光,以割地、納貢、稱臣為條件,約定滅了後唐之後,把燕京和雲中(今大同)兩地區的十六個州縣割給契丹。同年秋,5萬契丹騎兵入關支援石敬瑭叛軍打敗後唐兵。石敬瑭滅後唐,建立了後晉小朝廷。公元938年11月(契丹會同元年),後晉獻燕雲十六州圖籍。自此燕雲十六州歸屬契丹政權,獲得燕雲十六州後,遼勢力進入了長城以內。使得遼以此為基礎,開始了對中原地區的擴張。同時,在中原先進制度的影響下,遼朝的各方面也逐漸向封建化過渡。會同元年(公元947年),遼太宗滅亡後晉,改國號大遼。
遼代的發展
隨著遼的疆域及統治不斷擴大,遼統治者根據不同地域,各民族同的發展水平,採用"因俗而治"統治制度,以鞏固統治的作用(如南北面官制)。遼南面官制實際上是從中原王朝移植過來的制度。最初,遼太祖仿唐制在中央設立三省,但是當時還未完全具備後來南面官三省的職能。朝中另設漢兒司,主管漢人事務,官員為總知漢兒司事,由漢族大臣擔任。遼朝得燕雲十六州後,對中原制度進一步吸收,漢制逐漸完備。這些大促進了遼的發展和統治。
事實上遼建立後,遼太宗耶律德光便有進一步征服整個中國的雄心,於是數次對中原進兵,但因中原人民的反抗而最終擱淺。公元947年遼太宗滅掉後晉,卻在草草班師歸途中死去。此後,遼又經歷遼世宗和穆宗兩代,但由於遼的統治內部出現了激烈的紛爭而沒有什麼很大作為,直到景宗時,遼統治才漸漸穩定下來。遼景宗死後,其子十二歲的耶律隆緒即位,是為遼聖宗。由於聖宗年齡尚小,所以由其母蕭太后攝政,蕭太后是遼歷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為遼的進一步發展打下很好的基礎。因此聖宗時,文治武功也就都達鼎盛,並實行科舉,編修《大藏經》,佛教極為盛行。
遼金時代
契丹族是中國古代北方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遼代(遼國)是中國歷史上以契丹族為主體建立的王朝。遼代的形成發展都與當時的中原漢文化有十分緊密的關聯。因此,遼也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程序中的重要組成,並且對於中華民族大融合起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基本資訊
中文名
遼金時代
簡介
遼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也有一定成就。如經濟上,遼的社會生產保持了自己獨特的發展方式,既有草原牧業,也有耕地農業。且在內地先進技術的影響下,紡織、礦冶、陶瓷、建築以及馬具等手工業較為發達。遼朝擁有自己民族獨特的文字--契丹文,而漢文則是其另一主要通行文字。在許多方面,遼在吸收漢文化的基礎上也有自己獨特民族特色,如天文曆法、醫學和建築等。
遼國共歷九帝:太祖、太宗、世宗、穆宗、景宗、聖宗、興宗、道宗、天祚帝,前後二百一十年。其疆域東臨北海、東海、黃海、渤海,西至金山(今阿爾泰山)、流沙(今新疆白龍堆沙漠),北至克魯倫河、鄂爾昆河、色楞格河流域,東北迄外興安嶺南麓,南接山西北部、河北白溝河及今甘肅北界。都城為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 。
相關
遼代的建立
契丹族是中國古代北方地區的一個民族。其主要活動地區是在潢河(今西拉木倫河)一帶,生活方式是逐水草遷徙的遊牧、狩獵,後該不斷髮展壯大。唐朝初年,契丹八個部落組成部落聯盟,有兵四萬,接受唐朝統轄。隨後,由於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的南部地區及東部渤海人的社會組織形態被納入一個統一的政體之內,從而加速、推動了遼代經濟向高層次的封建經濟過渡發展。公元907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後稱遼太祖)於唐末趁中原之亂統一各部,先後用武力征服了突厥、吐谷渾、党項等各部,從而日益強盛起來。後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塞北遼闊地區,並在龍化州(今內蒙古昭烏達盟八仙筒附近)稱天皇帝,建元神冊,國號契丹。
公元918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在潢河以北正式建都城,稱為皇都(後改稱上京),隨後,降服甘州回鶻。公元926年契丹又滅了東方的渤海國,"得地五千裡,兵數十萬",實力更加雄厚,野心亦隨之增大,遂圖謀舉兵南下。公元936年,後唐的河東節度使駙馬都尉石敬瑭,為了奪取後唐政權,上表契丹遼太宗耶律德光,以割地、納貢、稱臣為條件,約定滅了後唐之後,把燕京和雲中(今大同)兩地區的十六個州縣割給契丹。同年秋,5萬契丹騎兵入關支援石敬瑭叛軍打敗後唐兵。石敬瑭滅後唐,建立了後晉小朝廷。公元938年11月(契丹會同元年),後晉獻燕雲十六州圖籍。自此燕雲十六州歸屬契丹政權,獲得燕雲十六州後,遼勢力進入了長城以內。使得遼以此為基礎,開始了對中原地區的擴張。同時,在中原先進制度的影響下,遼朝的各方面也逐漸向封建化過渡。會同元年(公元947年),遼太宗滅亡後晉,改國號大遼。
遼代的發展
隨著遼的疆域及統治不斷擴大,遼統治者根據不同地域,各民族同的發展水平,採用"因俗而治"統治制度,以鞏固統治的作用(如南北面官制)。遼南面官制實際上是從中原王朝移植過來的制度。最初,遼太祖仿唐制在中央設立三省,但是當時還未完全具備後來南面官三省的職能。朝中另設漢兒司,主管漢人事務,官員為總知漢兒司事,由漢族大臣擔任。遼朝得燕雲十六州後,對中原制度進一步吸收,漢制逐漸完備。這些大促進了遼的發展和統治。
事實上遼建立後,遼太宗耶律德光便有進一步征服整個中國的雄心,於是數次對中原進兵,但因中原人民的反抗而最終擱淺。公元947年遼太宗滅掉後晉,卻在草草班師歸途中死去。此後,遼又經歷遼世宗和穆宗兩代,但由於遼的統治內部出現了激烈的紛爭而沒有什麼很大作為,直到景宗時,遼統治才漸漸穩定下來。遼景宗死後,其子十二歲的耶律隆緒即位,是為遼聖宗。由於聖宗年齡尚小,所以由其母蕭太后攝政,蕭太后是遼歷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為遼的進一步發展打下很好的基礎。因此聖宗時,文治武功也就都達鼎盛,並實行科舉,編修《大藏經》,佛教極為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