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之聲青山

    聽覺語言訓練是一項長期、細緻、艱苦的工作。一定要注意與正常生活語言緊密結合起來綜合進行。家庭活動中的語言教育任務,主要由家長來承擔。如在吃飯的時候,睡覺之前及家務勞動時,反覆練習相關的語言,強化生活環境語言。在不同的場合,“逢做必說”的方法,促使聽損兒童去認識事物,理解語言,進而達到語言交流的目的。

    1、聽力及語言訓練遊戲

    在遊戲和活動中進行聽力語言訓練。家庭是兒童至好而且至自然的語言運用場所,家庭日常生活中有熟悉的實物與環境可供訓練,家裡有現成的鍋、碗、勺、盆等器具,學習這些器具時讓孩子站在這些器具前,指給孩子說:這是鍋、這是碗……透過實物及熟悉的環境,孩子很容易理解。家中發生的事有規律的也有隨機的,但都是至自然至接近生活的。

    2、尋求別人的幫助

    作為聽力損失孩子的父母,你不是孤獨的。中國有3%的兒童存在聽力損失,他們都會因為生病或其他各種原因,導致不同程度的聽力損失。

    如果父母雙方互相鼓勵,並能得到學家、老師、朋友和家庭的幫助,有助於讓有聽力損失的孩子變得活潑、風趣。不要猶豫向聽力學家、以及其他有類似情況的孩子家長尋求幫助。這些人會給你所想要的相關資料和手資訊及經驗。

    您付出的越多,孩子的情況就會越好。一旦您有任何疑問,不要猶豫,馬上去詢問老師或聽力學家,他們會盡力幫助您的

  • 2 # 海之聲助聽器江岸中心

    一、帶孩子接觸自然、接觸社會。這一點,在學校是很難做到的,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要帶他多出去走走看看。比如說家長去超市買東西時,可教孩子說出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在馬路上觀看過往的車輛,聽聽各種車輛的喇叭聲等等;讓孩子注意到太陽、月亮、雲、雨等;春天到了,帶孩子去公園看看花草樹木……

    二、利用各種聲音對孩子進行聽覺刺激沒有聽覺刺激的環境是無法讓孩子自己去說、去聽。正如“狼孩”的事例,儘管他的聽覺沒一點問題,但由於缺乏聽覺刺激也無法說話。所以家長可以用語言和環境聲對孩子反覆進行刺激。比如:家長想教孩子說出“電視”這個詞,可以圍繞“電視”說出很多有關描述“電視”的句子:這是一臺方方的電視;是黑色的電視;是可以看見人的電視;我們可以摸摸電視……而不是單獨教孩子兩個字“電視”就罷了。要多給孩子大量的語言刺激,才能幫助他形成語言的概念。

    三、讓孩子全身知覺都動起來,不要僅僅限於聽覺聽力有障礙的孩子只是缺少了聽覺,還擁有視覺、觸覺、嗅覺、味覺,把各種感官充分調動起來,有助於孩子較完整地認識該事物,形成事物的整體概念。例如:認識“西紅柿”。家長可透過視覺、觸覺給孩子摸摸西紅柿,讓孩子觀察和感覺西紅柿的形狀特徵,說出西紅柿是“紅色的”“圓圓的”;再讓他從嗅覺上感知西紅柿的氣味是怎樣的;最後,透過味覺感受西紅柿的味道。這樣一來,對西紅柿就有了完整的認識,在大腦裡形成“西紅柿”的概念。對聾兒而言,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和手等都是他們學習的途徑,他們是透過這些感官去接觸這個世界並學習各種東西的。

    四、讓孩子當“家長”調換“角色”,可以滿足孩子“模仿”,“想長大”的心理特點。家長可抓住他們的心理特點,請他們充當“家長”或“老師”的角色,家長自己當“孩子”,讓孩子主動教家長,體驗說話的樂趣。孩子當“家長”等支配型的角色,也是學習祈使句的最佳方法,更能調動孩子主動說話的積極性,從而達到主動與別人進行雙向言語交流的目的。

    五、多和孩子玩遊戲“愛玩”是每個孩子的天性,能利用遊戲來進行康復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想對孩子進行擬聲練習:“嗚——,火車開走了”,家長可讓孩子當“火車頭”,自己在孩子身後拉著他的衣服,模仿火車開動併發出“嗚——”的聲音。還可以進行比賽,看誰發 “嗚”的聲音響亮且長。家長要拋棄家長的角色,把自己變成“大孩子”,變成孩子的玩伴。作為孩子的第一個啟蒙學校,家庭教育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家長更是應該積極參與到其中,當發現自己的孩子慢慢會說話,跟正常人的交流變得越來越方便,我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我從網路遊戲中獲得的快樂不如在單機遊戲中獲得快樂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