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晉名人
荀況,即荀子,號卿。約生於公元前313年,死於公元前238年。戰國時趙國(在今安澤一帶)人。他是戰國末期儒家學派中的大師,是中國古代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象、教育家。李斯、韓非都是他的學生。荀況一生到過很多地方。曾在齊國遊學,在稷下(今山東臨淄北)學宮同各個學派的學者進行學術交流和討論,並二次擔任學宮祭酒(行禮時的首席)。後來又到過秦國、趙國。晚年在楚國任蘭陵(今山東蒼山縣蘭陵鎮)令,著書立說,直到逝世。
董狐,春秋晉國太史,亦稱史狐。周大史辛有的後裔,因董督典籍,故姓董氏。據說今翼城縣東50裡的良狐村,即其故里。董狐秉筆直書的事蹟,實開中國史學直筆傳統的先河。
法顯(334年——420年),東晉司州平陽郡武陽(今山西臨汾地區)人,一說是幷州上黨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他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傑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
慧遠(334年——416年),東晉時名僧,雁門樓煩(今山西寧武)人,他是繼著名高僧道安之後的佛教首領。
曇鸞,生於北魏孝文帝承明元年(476年)。雁門(今山西省代縣)人。圓寂於東魏孝靜帝興和四年(542年)。還有一說圓寂於北齊天保五年(554年)以後。曇鸞自號有魏玄簡大主,受到南北朝帝王和朝野僧俗的尊崇。魏孝靜帝稱他“神鸞”;梁武帝稱他“肉身菩薩”。他一生弘揚淨土思想,奠定了淨土宗立宗的理論基礎,是一位傑出的淨土宗大師。
薛道衡,生於東魏孝靜帝興和二年(540年),卒於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字玄卿,隋河東汾陰(今山西省萬榮縣)人。歷仕北齊、北周、隋王朝,與李德林、盧思道齊名,為當時文壇領袖。
王通,字仲淹,生幹隋文帝開皇四年(584年),卒於隋煬帝大業十三年(617年)。隋河東郡龍門縣通化鎮(今山西省萬榮縣通化鄉)人。是隋代山西的一位私人教育家,死後,門弟子私諡為“文中子”。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人,初唐四傑之一。王勃為隋末大儒王通的孫子,王通生二子,長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縣令、六合縣令、齊州長史等職。可知王勃生長於書香之家。
王翰(《舊唐書》作王瀚),唐幷州晉陽(今山西太原市)人,著名詩人。聞一多先生《唐詩大系》定工翰生卒年為公元687至726年,並未提出確切的材料依據。
王維,字摩詰,是盛唐詩壇上極負盛名的詩人,因官至尚書右丞,所以人稱王右丞。
關於王維的生年,至今尚是一個謎。兩《唐書》本傳都載王維享年61歲,《新唐書》雲上元初卒,《舊唐書》說他“上元二年(761年)七月卒”,《佛祖歷代通載》卷十三也說王維卒於上元二年,清代王維研究專家趙殿成《右丞年譜》即斷王維卒於上元二年七月。根據卒年61歲推算,則生於武后長安元年(701年),與大詩人李白同年生。但王縉為王維胞弟,官至宰相,兩《唐書·王縉傳》皆載王縉卒於建中二年(781年),年82歲,推之則生於武后久視元年(700年),弟弟倒比哥哥早生一年。今暫從趙殿成《右丞年譜》與陳鐵民《王維年譜》,定王維生於長安元年(701年),卒於上元二年(761年)。
王之渙,或作王之奐,字季凌,盛唐著名詩人,至今享有盛譽。如此名流,新舊《唐書》均無傳,《唐才子傳》所記也甚簡。幸唐人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縣太原王府君墓誌銘並序》的發現,提供了王之渙的一些情況。
吳昌齡大同人。元戲曲作家。所作雜劇今知有十二種,觀存《東坡夢》、《張天師》二種。
盧綸,唐大曆十才子之一,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濟縣)人。《舊唐書·盧簡辭傳》說盧簡辭(盧綸之子)原籍范陽,後來徙家於蒲,未可信。趙遴《因話錄》卷三記其侄趙櫓著《鄉籍》一書,大誇河中人物之盛,以趙家為最著,說盧綸為趙家的女婿,盧綸的妻子為趙櫓的姑姑,談到外家敬氏,說“先世亦出自河中”。據此可知,盧綸祖上也居河中,不會為范陽人。而很可能因為范陽盧家為名族,便妄指范陽為盧綸祖籍。
三晉名人
荀況,即荀子,號卿。約生於公元前313年,死於公元前238年。戰國時趙國(在今安澤一帶)人。他是戰國末期儒家學派中的大師,是中國古代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象、教育家。李斯、韓非都是他的學生。荀況一生到過很多地方。曾在齊國遊學,在稷下(今山東臨淄北)學宮同各個學派的學者進行學術交流和討論,並二次擔任學宮祭酒(行禮時的首席)。後來又到過秦國、趙國。晚年在楚國任蘭陵(今山東蒼山縣蘭陵鎮)令,著書立說,直到逝世。
董狐,春秋晉國太史,亦稱史狐。周大史辛有的後裔,因董督典籍,故姓董氏。據說今翼城縣東50裡的良狐村,即其故里。董狐秉筆直書的事蹟,實開中國史學直筆傳統的先河。
法顯(334年——420年),東晉司州平陽郡武陽(今山西臨汾地區)人,一說是幷州上黨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他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傑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
慧遠(334年——416年),東晉時名僧,雁門樓煩(今山西寧武)人,他是繼著名高僧道安之後的佛教首領。
曇鸞,生於北魏孝文帝承明元年(476年)。雁門(今山西省代縣)人。圓寂於東魏孝靜帝興和四年(542年)。還有一說圓寂於北齊天保五年(554年)以後。曇鸞自號有魏玄簡大主,受到南北朝帝王和朝野僧俗的尊崇。魏孝靜帝稱他“神鸞”;梁武帝稱他“肉身菩薩”。他一生弘揚淨土思想,奠定了淨土宗立宗的理論基礎,是一位傑出的淨土宗大師。
薛道衡,生於東魏孝靜帝興和二年(540年),卒於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字玄卿,隋河東汾陰(今山西省萬榮縣)人。歷仕北齊、北周、隋王朝,與李德林、盧思道齊名,為當時文壇領袖。
王通,字仲淹,生幹隋文帝開皇四年(584年),卒於隋煬帝大業十三年(617年)。隋河東郡龍門縣通化鎮(今山西省萬榮縣通化鄉)人。是隋代山西的一位私人教育家,死後,門弟子私諡為“文中子”。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人,初唐四傑之一。王勃為隋末大儒王通的孫子,王通生二子,長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縣令、六合縣令、齊州長史等職。可知王勃生長於書香之家。
王翰(《舊唐書》作王瀚),唐幷州晉陽(今山西太原市)人,著名詩人。聞一多先生《唐詩大系》定工翰生卒年為公元687至726年,並未提出確切的材料依據。
王維,字摩詰,是盛唐詩壇上極負盛名的詩人,因官至尚書右丞,所以人稱王右丞。
關於王維的生年,至今尚是一個謎。兩《唐書》本傳都載王維享年61歲,《新唐書》雲上元初卒,《舊唐書》說他“上元二年(761年)七月卒”,《佛祖歷代通載》卷十三也說王維卒於上元二年,清代王維研究專家趙殿成《右丞年譜》即斷王維卒於上元二年七月。根據卒年61歲推算,則生於武后長安元年(701年),與大詩人李白同年生。但王縉為王維胞弟,官至宰相,兩《唐書·王縉傳》皆載王縉卒於建中二年(781年),年82歲,推之則生於武后久視元年(700年),弟弟倒比哥哥早生一年。今暫從趙殿成《右丞年譜》與陳鐵民《王維年譜》,定王維生於長安元年(701年),卒於上元二年(761年)。
王之渙,或作王之奐,字季凌,盛唐著名詩人,至今享有盛譽。如此名流,新舊《唐書》均無傳,《唐才子傳》所記也甚簡。幸唐人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縣太原王府君墓誌銘並序》的發現,提供了王之渙的一些情況。
吳昌齡大同人。元戲曲作家。所作雜劇今知有十二種,觀存《東坡夢》、《張天師》二種。
盧綸,唐大曆十才子之一,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濟縣)人。《舊唐書·盧簡辭傳》說盧簡辭(盧綸之子)原籍范陽,後來徙家於蒲,未可信。趙遴《因話錄》卷三記其侄趙櫓著《鄉籍》一書,大誇河中人物之盛,以趙家為最著,說盧綸為趙家的女婿,盧綸的妻子為趙櫓的姑姑,談到外家敬氏,說“先世亦出自河中”。據此可知,盧綸祖上也居河中,不會為范陽人。而很可能因為范陽盧家為名族,便妄指范陽為盧綸祖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