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史劉磚家

    季札,春秋末期吳國公子,吳王壽夢的第四個兒子,也是最小的兒子。在《左傳》和《史記》中,他是品德高尚和忠信賢能的化身,有讓國、贈劍、赴魯觀樂的美傳。季札贈劍的故事在《史記》中有如下記錄:

    季札之初使,北過徐君。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從者曰:“徐君已死,尚誰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吾心哉!”

    季札原本奉命北上出使晉國,路過徐國,進見徐君。透過接觸,季札發現徐君對他的寶劍情有獨鍾,甚是喜愛。這一國之君雖然很喜歡寶劍劍,但是不好意思明說。季札當然一眼就看出了徐君的想法,把這事放在心上,當場沒給。因為考慮到他還要到晉國去,所以此時給不合適,他就想等他出使完晉國在返回途中給徐君。可誰知道,等他返回路過徐國想信守當時心裡暗自許下的承諾時,徐君已逝,但季札並不甘心,於是找到徐君的墳頭,把那隻寶劍解下掛在墳頭的樹上,以表示信守承諾。

    所以,透過這事可以看出來,季札是信守承諾,有成人之美的人。這樣一個品德高尚,德才兼備的貴族公子哥歷史上有四讓王位的美傳。

    一讓大哥諸樊

    吳王壽夢撒手西歸,留下四個兒子。不像春秋時期其他國家君主的兒子,這四個人沒有因為王位繼承的問題發生糾紛鬥爭,反而謙虛讓國,老大覺得老小賢能,能堪擔大任,主動讓位給季札。原因推測可能吳王壽夢提前有交代,在不同場合都表達過要立季札為王的想法,所以才會有主動讓賢的做法。可是,季札推辭不可,沒有繼位,大哥諸樊登上王位。

    二十五年,王壽夢卒。壽夢有子四人,長曰諸樊,次曰餘祭,次曰餘眛,次曰季札。季札賢,而壽夢欲立之,季札讓不可,於是乃立長子諸樊,攝行事當國。

    二讓大哥諸樊

    等到諸樊做了一段吳王,又打算把王位傳給季札,這回不但不要,反而逃離王室,歸隱田園,以表不受之心。這次,他借春秋時期曹國公子子臧為成全太子保持名節而讓國的故事表達自己不繼位的想法,說明自己也想效仿子臧,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成全哥哥做吳王。

    王諸樊元年,……吳人固立季札,季札棄其室而耕,乃舍之。

    三讓二哥餘祭

    老大做了十三年吳王,又撒手歸西,在王位繼承上,剩下的三兄弟為了踐行父親的旨意,決議把王位讓給老小季札,季札還是不接受,所以就把延陵這個地方封給他,讓他去治理,打算等到老二退位的時候再把王位給季札。看到這裡,我們就能發現,原來吳王打算讓他的四個兒子都輪流作一遍吳王,先老大,再老二,一直到老小季札。要說這個想法還不錯,對四個兒子都公平。所以,季札讓位可能是因為吳王生前有交代先讓哥哥作吳王,依次傳到自己,不能違背父親意思,提前越位。

    十三年,王諸樊卒。有命授弟餘祭,欲傳以次,必致國於季札而止,以稱先王壽夢之意,且嘉季札之義,兄弟皆欲致國,令以漸至焉。季札封於延陵,故號曰延陵季子。

    四讓侄子吳王僚

    眼看著老大、老二、老三都撒手西歸,離吳王退位已經三十七年了,吳華人還沒放棄要立季札做吳王的想法,這回季札還是不接受,直接來了個桃之夭夭。最終立三哥的兒子僚做了吳王。到這裡,我們算算已經過去三十七年了,估計季札也老了,但是他在吳國的名望沒有減退,不繼位的原因可能是年齡太大,身體原因,人到暮年估計也沒啥動力和能力了,還不如給年輕人去折騰;再者,從前面的幾次辭王位不受的過程中他都表露了自己願意成全哥哥,保住名節。都讓了三次了,也不差一次,善始善終,落個名垂青史。

    四年,王餘眛卒,欲授弟季札。季札讓,逃去。……乃立王餘眛之子僚為王。

    所以,總結起來,原因有三:

    一是嫡長子繼承王位的方式已經深入人心,還是當時君王繼位的主流方式,佔有正統地位,具備法理優勢。

    二是吳王壽夢臨終前有交代,讓他的四個兒子輪流做吳王,作為老小的他雖然賢能,但是也不敢違背父親意思,提前越位。

    三是透過季札贈劍、赴魯觀禮等這些事情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品德高尚,信守承諾的人,可以推斷他在面對王權君位這麼大的利益誘惑不爭不搶,主動讓位也是情理之中,再說他也想效仿子臧,成全他人,留名青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典舞身韻訓練的首要階段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