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三人行a

    尊的是師德,重的是道義。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名者見名,利者見利。一樣米養百樣人,別從米上找問題,從人上找問題。

  • 2 # 楚河漢界124

    儒家思想是富貴人的調味品:對於勞苦大眾來說:沒時間去研讀:為了生計四處奔忙:而儒學雖然豐富卻無實用:何況它的本質是服務於富貴人的:能學習儒學的儒生即士人:他們衣食無憂:他們不求實用∴只求有臉靣有身價:而巳!

  • 3 # 我比懂王懂

    是這樣,要服從。就是太子不好好學,做老師一樣可以揍他。但是太子犯錯,老師是要受處罰的。

    尊師重道,國內外都一樣。形式不同,古代要跪拜恩師,這個老師有德有才,跪拜也是沒啥問題。

    現在己經取消這個跪拜禮,不能再跪了,比較忌諱。

  • 4 # 夕陽紅遊天下

    拿孔子和弟子們的關係來講,不存在這個問題。所謂子路凌暴孔子,那也是子路未為孔子弟子之前的事。孔子不記恨,而是設禮稍誘子路。子路儒後儒服委質,因門人請為弟子。你看儒服到委質的地步了,孔子教育弟子的方法好利害!(注:古者始仕,必先書其名於策,委死之質於君,然後為臣,示必死節於君也。)對宰予那樣刁,朽木不可雕的弟子也是耐心教育。歪理講不過宰予,也只是背後嘆之:予之不仁也!(嘆宰予視三年喪孝沒有必要)對身患惡疾的學生伯牛,孔子親自去看望,自牖執其手而安慰之。自己卻非常心痛伯牛。對於弟子的提問,每問必答,而且是因人而異。比如對弟子的問仁。顏回問仁,孔子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季康子問孔子日:冄求仁乎?日:千室之邑,百乘之家,求也可使治其賦。仁則吾不知也。復問:子路仁乎?孔子對日:如求。冄求何人也?見子華使齊,為了拍子華的馬屁而為子華的母親向孔子請慄。孔子

    原只答給六鬥四升,後答應給十六鬥,結果冄求私下給了八十鬥小米給子華的母親。而曾參當時也在魯國做小官,奉祿不過十二斗八升。可高興地說,可養老母親了。子路性鄙,亢直,片言可以折獄。對於這兩種德性的人,孔子認為稱不上仁。對於弟子子思的克伐怨欲不行為之仁,予以認可,高度評價。子牛多言而躁,問仁於孔子,孔子日:仁者其言也訒。日:其言也訒,斯可謂之仁乎?子日: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訒,難也。言仁難,言仁亦不得不訒也。)你看,孔子把仁細化到每個弟子的特性上去了。好耐心,好細心。孔子對於弟子的提問,是每問必答,每答必滿意。所以,所有的學生對孔子都非常尊敬和熱愛。故齊師欲伐魯了,弟子們都爭著去效力救孔子父母之國一魯國。孔子死的時候,弟子子夏為其哭之失明。孔子既沒,弟子思慕,有若狀似孔子,而且德性也很好。你看有若日: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親,亦可宗也。於是被弟子相譽共立為師,師之如夫子時也。可是有若的才學不如孔子,不拜為師了,弟子起日:有子避之,此非子之座也。你看,弟子對孔子的尊敬(可不是一般的尊重啊!)和熱愛及敬仰,不是要來的,而是表帥,師表作為贏來的。故上了神位,視為聖人。我又見斑說豹了。

  • 5 # 彭興文1949

    漢字有顯性內容和隱性內容,其中的顯性內容簡單明白、淺顯易懂,是少年學習和掌握的內容,古代稱少年叫小人,因此,漢字的顯性內容叫做小人文化,孔子以後,小人文化精英們肆無忌憚,把小人文化改稱儒家文化,這就是儒家文化的內容和來源。漢字的隱性內容博大精深,有些一個漢字就是一部終極哲學著作,例如:如果一個人讀懂一、二、三、四、文、乂、爻、子、華、止、中、道、仁、學、孝、河、曲、德……這些字中的任何一個字的隱性內容,那麼,這個人就是名符其實的君子。因此,就把漢字的隱性內容叫做君子文化。《論語》中就有一百零七個君子之詞。後來,小人文化精英們把君子文化改稱道家文化,造成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並駕齊驅的假象,這個假象矇蔽了幾乎所有的人。孔子殺掉的少正卯就是小人文化精英們的代表。因此,儒家文化實際上就是小人文化,這個小人文化已經發展成用仁智禮義包裝起的虛偽、自私、貪婪、懦弱、外強中乾的所謂儒家文化。表面要求別人″存天禮、滅人慾"暗中與兒媳偷情生子的朱熹就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今天落馬的高官都與朱熹相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幾類人不適合創業開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