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月出海生明

    基層技術建設更重要,也是科技命脈。

    就像日本在晶片領域的晶片材料技術,光刻機中的光源。

    且科技底層技術的利潤非常可觀,其他廠商在此基礎上進行上層建築即可,但命脈是你在掌握,避免被打壓的被動。

  • 2 # 十萬個創業故事

    在美國的持續打壓下,這可能是華為或中國企業以後必要的轉型。

    經常有人問,為什麼日本有這麼多厲害的上游零部件,手機品牌卻這麼弱 。

    後來當我們看到了美國持續對華為的打壓,又瞭解到以前美國對日本也是用同樣的方法,打壓日本的東芝。

    可以預見,如果華為造整車,越往下有需要的零部件越多,美國遲早也會有一天對他的整車供應鏈進行打壓限制。

    1:避免被打壓,只做自己能控制的,把主動權核心的東西掌握在自己手上。

    2:上游做好了,利潤也足夠高。

    3:時機還未到,為將來自己造整車打基礎。

    4:為了鴻蒙系統能更好的推廣到其他車廠,如果華為自己造車,其他的車企是不敢用鴻蒙系統的。

  • 3 # 那兒有一束光

    首先,你要轉變觀念。未來的汽車不僅僅是一種交通工具,它更是一部移動的智慧手機。所以,電池、發動機、輪胎只是外殼而已,智慧汽車的核心是車載 CPU、車載作業系統和車聯網。

    接著,我們從中信證券的行業分析報告中摘幾張圖,來看看華為在智慧汽車領域的戰略野心。

    1 AI

    AI 能力是未來智慧汽車必備的一項能力,而它依賴強大的計算能力。華為推出的升騰系列 AI 晶片完全可以應付自動駕駛場景。

    2 車聯網

    車聯網是智慧交通的關鍵技術。所有高速行駛的汽車都要接入網路,必須滿足超低時延,海量連線,而 5g 提供了可能性。

    3 雲平臺

    汽車接入網路之後,勢必要上雲。雲平臺不僅提供了強大的計算能力,還能實時監控交通流量,是智慧城市的必然要求。

    4 合作

    華為已經和比亞迪、一汽、奧迪等合大車企展開了深度合作。

    可以想象,未來的智慧汽車,除了汽車外殼是汽車製造商的,其他軟體控制系統,車載作業系統,車聯網系統都是華為的。而這些不正是智慧汽車最值錢的部分嗎?

    只研發,不造車,並不能說明什麼。華為為車企提供解決方案,這本身就是一塊巨大的蛋糕。而且,避免了和車企直接展開競爭,這才使得合作變成可能。

    堅持研發投入,重視研發水平是華為能夠發展到今天的根本。

    最後,待華為的智慧汽車解決方案成熟後,翅膀硬了之後,不排除造整車。那時,恐怕又是一個千億級的 BG(參考華為消費者 BG)。

  • 4 # 百樂魚

    華為已經確認了,只做基礎的研發,並不會去造汽車,那麼華為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其實道理也是比較簡單的,那就是任何企業再強大,也不能把所有的行業都做了,那麼對於產業其實並不好,同時對於企業的發展也是不友好的,對於未來的戰略意義其實並不大。

    對於汽車產品也是這樣子的,汽車產品雖然它的大件就三大件,發動機,變速箱以及底盤,其實從細節上來講,汽車是相當複雜 的一個產品,特別是走向智慧發展方向的汽車產品,更多的需要技術方面的支承,並且不是簡單的硬體支援,很多需要軟體支援。所以說汽車產品可以說是變的更加有技術性了,而這些都讓汽車生產商來完成,是不可思議的,也不是很現實,而華為現在的軟體技術,智慧技術相當有功底了,將這些技術使用到汽車方面是非常方便的,對於華為來說,並不是更多的技術研發,是和智慧手機,智慧家居裝置相近的,所以華為只研發這些類同或是相近技術是非常不錯的,而真正的造車,還是給專業的汽車廠家會更好,華為並不會去參與造成品汽車的。

    同時,華為只處理和研發智慧相關技術,可以形成很好的產業,這樣即可以降低汽車生產商家的研發成本,又可以提升一個產業鏈,對於華為來說,也是提升業務能力的一環,多方受益,相互也可以形成互補的關係。所以華為的這種戰略是非常正確的,所以華為在智慧晶片,軟體技術方面會有更多的投入,在硬體方面的特別是汽車新領域,它並不會投入更多了。造汽車只會給自己帶來更多的競爭對手,而只做智慧軟硬體,反而可以給自己帶來更多的盟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車除味三大誤區,怎樣除甲醛最快最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