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路朝西

    生前打壓防止篡位,死後扶持為了繼承血統。

    生前的打壓只是防止結黨,因為皇帝的兒子往往不是一個,如果放任結黨就會生亂,比如玄武門和乾隆的阿哥們。一般來說古代都有強烈的血統觀念,講名正言順。一旦被指定接班人,而且無爭議,基本就大局定了。當然,如果皇帝老兒不滿意還可以臨時更換。

    但死後最終確定的人選一般是順理成章,不存在什麼權威一說,除非是年紀太小,需要聶政。

  • 2 # 卷舒風雲潤天地

    古代年老的皇帝如何在生前打壓太子,而又保證其在自己死後有足夠的權利繼位?這個問題估計出自最近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片子裡聖人想安逸生活,又不肯交出權力,寧願類似君主立憲把朝政交給右相,也不想提前退位,把皇位交給太子。這是為什麼呢?

    先說年老的皇帝在年老時為什麼打壓太子

    一、覺得太子不如自己,太子結黨就是想篡權,必須打壓

    單論《長安十二時辰》中聖人的原型唐玄宗,這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一直活在自己年輕時的豐功偉績裡,覺得太子不如自己(事實也確實如此),處理不好朝政,必須自己坐鎮。有這樣想法的還有“十全老人”乾隆,雖然他沒立太子,但即使傳位給嘉慶了,還做了三年實權太上皇,直到自己嚥氣。

    二、太子有本事,成了自己最大的政敵,必須打壓

    一般有些權力或財富的人多少會有一些心病,有假想敵,如美國一貫把中國當假想的敵人,不論中國是否有意和它爭霸,它就按自己的想法這麼認為了。而富人也總是覺得靠近自己的人是為了自己的財產,是不是真的這樣不重要。

    太子的存在也是一樣,有本事的太子,又受到群臣追捧,一旦在朝政上的看法和皇帝本人相左,朝臣們會很自然的分成兩撥,一撥支援皇帝,一撥支援太子。發生這種情況的時候,父子親情就不是那麼重要了,有些皇帝下狠手,殺掉了太子,例如遼道宗耶律洪基、俄羅斯彼得大帝、北韓李朝英祖。鑑於會發生這樣父子相殘的事,皇帝們都不願意和自己的太子成為政敵,所以盡力打壓。

    三、太子不夠懂事,能力不足,打壓讓他在逆境中成長

    這個大家都能理解,一句話“恨鐵不成鋼”。早些年有一個片子叫《木魚石的傳說》,說的就是讓太子到民間歷練的故事。實際上這類事歷史上是有的,早在商朝,商王小乙就下放太子武丁到民間,武丁在田間結識了今後的股肱之才甘盤和傅說,他們一起開創了武丁盛世。

    康熙也想歷練太子,胤礽每天三四點鐘起床,讀書、習武,還要心驚膽戰的防備父親抽查。康熙本以為這樣能讓胤礽迅速成長成合格的接班人,但事與願違,過猶不及,胤礽逆反心理很重,康熙稍微忙不過來,他就放鬆,致使兩次被廢太子。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也是類似情況。

    再說說皇帝為什麼要保證太子在自己死後有足夠的權利繼位

    一、為了血脈傳承

    這個很好理解,在自己無法得到長生的情況下,擁有的財富和權力又不想丟棄,最好的辦法就是傳給自己的直系血脈,其中最有資格的就是太子。遼太祖皇后述律平為了能讓次子耶律德光順利即位,殺一百多功臣良將;朱元璋為了皇太孫朱允炆順利登基,剪除了基本所有功臣……

    二、為了政權穩定

    太子是國本,是儲君,就是將來的君王。如果太子無法順利繼位登基,那就意味著國本動搖,天下大亂,康熙晚年的九龍奪嫡就是最好的例子;李淵晚年,李世民過於強勢,李建成太子位不穩,終於爆發玄武門之變這兩例裡繼位的雍正和李世民都是有本事的,政局動盪過,但控制住了。歷史上還有不少弒君、兄弟爭位的事太多了,南北朝的南朝宋、齊的宗室就被殺四十六人之多。塞北三朝弒君也很多,李元昊被太子寧令哥削掉鼻子死亡,最主要原因也是太子位不穩,而威脅太子的是李元昊本人。

    從眾多的例子可以看出,太子無法正常登基,不光是血脈傳承出現了問題,還有可能對國家產生不良影響,政權受到巨大挑戰,這是任何一個皇帝都不願意看到的。

    正面論證的例子舉一個,朱元璋的太子朱標要是不早死,能正常接棒的話,功臣、藩王都不是問題,受皇帝喜愛、臣子擁護、弟弟們愛戴,這就是皇家之幸,國家之幸。後來的靖難之役只是因為朱標換成了朱允炆,除了朱元璋,其他人的心理都是一樣的——不服。

    綜上所述,我認為年老的皇帝生前打壓太子,有看不起太子、防備太子、磨鍊太子這幾種可能。他們又要保證太子能順利繼位,可以確定是為了血脈的傳承和政權的穩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米和華為的價格區間不一樣,為啥小米要和華為比。華為倒下,怎麼沒有國產佔領高階市場,都讓國外佔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