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平北
-
2 # 李蘭頌
【傳媒影視類話題】
我一向反對主題先行,但題材決定論不得不承認一些文學藝術創作,對重大歷史事件的挖掘與揭示的嚴重欠缺。一次接待指揮家鄭小瑛,我就將她請到哈爾濱侵華日軍七三一部隊罪行陳列館參謁。我請鄭小瑛審閱哈爾濱日報社社歌,她哼唱著:“悽風苦雨中誕生⋯⋯”簽了她的名。
討論中國電視連續劇的什麼才能抓得住根本?不是數量而是質量,不是形式而是內容一一有文學和藝術素養準備不足的問題,更有對哲學和歷史敬畏不夠的問題。那樣多的古裝宮鬥劇以及抗戰神劇的出籠,肯定很少知道電影《朗讀者》和歌劇《拉貝日記》的原本背景並創作經驗。
作為一箇中國作家協會在京會員,曾經有兩件事會接到請柬去赴宴和赴會,一件事是春節團拜會,一件事是選作代會代表。兩件事經常給禮品一一會員的著譯。某次恰給到的幾本書裡有一本比中篇長、長篇短,語言極其質感平實、思想異常包容廣邃一一的長篇小說《朗讀者》。
我讀後就期待將《朗讀者》一書拍攝成電影,那一定比《音樂之聲》震撼人心。終於,作為劇情片《朗讀者》由美國韋恩斯坦國際影業公司出品,由史蒂芬·戴德利執導,凱特·溫絲萊特、大衛·克勞斯、拉爾夫·費因斯領銜主演。《朗讀者》於2008年12月10日在美國紐約首映。
朗讀者的原著作者是真正的思想者一一我極反感央視巧藉此書名而承辦的那個節目,無非由女主獲奧斯卡獎引起;我不喜歡這電影簡介:“《朗讀者》根據德國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20世紀50年代少年邁克和中年女子漢娜展開的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
檢視資料披露,劇情片《朗讀者》在2009年獲得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提名;女主角凱特·溫絲萊特憑藉該片獲得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第62屆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獎電影獎-最佳女主角獎、第66屆美國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女配角獎、第22屆歐洲電影獎-最佳女演員獎等。
著作家竟是一個德意志人。真正博學則有容乃大,真正的語言學和心理學的佳構,將人類戰爭史的災難終結語境一一感情移入給古老哲學和當代法學的暗自神傷,發動戰爭和反對戰爭的雙方人群中沉澱大比例有感而無知,連判決書上的字還都不認識的人,為戰爭罪犯揹負著刑期。
可喜可賀、可歌可泣的是一部原創歌劇《拉貝日記》的日記終於打破沉寂公開發布:2019年4月24日晚,由江蘇大劇院和江蘇省演藝集團聯合出品的、以1937年12月間日本侵略者實施滅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為背景的大型原創歌劇《拉貝日記》,亮相中國國家大劇院歌劇節主會場。
該歌劇馬不停蹄直抵拉貝先生故鄉,由此正式拉開歐洲巡演的序幕一一2019年7月3日,歌劇《拉貝日記》在德國柏林國家歌劇院上演;7月10日,歌劇《拉貝日記》在奧地利維也納完成第二場演出;7月11日,歌劇《拉貝日記》歐洲巡演又以第三場演出在奧地利維也納收官,贏得好評。
德華人約翰·拉貝曾任西門子公司駐南京首席代表。二戰期間,他不僅以日記形式記錄了日本侵略者攻佔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後,對中國平民的暴行,而且利用當時德國與日本的同盟關係,拯救了大批華人的生命。歌劇《拉貝日記》創作以中國故事為核心,展開對歷史負責的回溯。
該歌劇透過國際化的語言表達人類共同關注的主題。中國藝術家用歌劇形式再現拉貝等國際友人英勇感人的人道主義故事,表達了華人民對人道主義義舉的誠摯感恩。歌唱家化身為有“中國辛德勒”之稱的約翰·拉貝,一起集體演繹南京大屠殺中國際友人救助中國平民的真實故事。
這無疑表明,電影故事片和電視連續劇對於人物塑造的至關重要。因之,我的意見是,不以長短論英雄、英雄無須問出處,寫小說或劇本前,以寫真人真事的人物小傳練筆,哪怕人物通訊也好:速寫、素描、色彩,先寫實,後寫意,不主題先行,又解放天性,人物自會栩栩如生。
回覆列表
謝邀。電影《朗讀者》和歌劇《拉貝日記》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華人民抗日戰爭,在史學紀實、文學塑造、影視攝製、舞臺呈現諸多方面提供範例。二者都與德國西門子公司有關,後者還與日軍屠城南京有關,應該是中國影視人僅有可以達到向《辛德勒的名單》看齊的題材和選項,錯過也就失去絕佳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