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漢尼拔系列小說,對於正確的閱讀順序,有2種說法
第一種:
漢尼拔的崛起-第一部 沉默的羔羊-第二部 漢尼拔 -第三部 紅龍
第二種:
紅龍、沉默的羔羊、漢尼拔
其中爭議最大的,是漢尼拔的崛起,據說是毀系列的一本
其實,漢尼拔的名聲大噪,還是要歸功於電影的傳播
從電影的角度看,拍得最好的應該是《沉默的羔羊》,其次是《紅龍》,但是《紅龍》基本上和整個故事沒多大關係了,“牙仙”才是主人公。評價最糟糕的是《漢尼拔》,遭到了普遍的批評。但是如果站在小說的角度上看,我覺得《漢尼拔》是最重要而且也是最好的一部。
如果說沉默的羔羊是偏向科學推理,漢尼拔就是完全的心理懸疑。
看完後,理解為什麼電影會選擇讓克拉麗斯和漢尼拔對抗下去,而不是選擇私奔。
其實在小說裡,詳細描述了克拉麗斯在FBI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這是兩個小時多的電影無法完整交代的。克拉麗斯所面對的不公,是那麼地醜惡,克倫德勒那無理由的妒忌,複雜的辦公室鬥爭。即使是仍有人願意支援克拉麗斯,也是那些微不足道的力量,跟克拉麗斯一樣,年暮的傑克也一樣無法幫助她。
這時候,我不禁有些期待漢尼拔的到來,既然正義無法幫助我,不然乾脆與惡魔共舞。可是當漢尼拔見到克拉麗斯時,我又感到如此害怕。
“史達琳在明朗的Sunny下跑著……在她前面三頭鹿被驚了起來……它們輕輕地蹦著,叫人心跳地越過了小徑……史達琳高興了,也蹦跳了起來。”
這是漢尼拔眼中所見,史達琳就是讓他眼中開心的小鹿,迷途的羔羊。他樂於幫助她和操控他。早在之前我就看到類似評價:《漢尼拔》顯然誇大了催眠和藥物的作用。除了催眠梅森吃掉自己鼻子,也有漢尼拔利用催眠讓克拉麗斯坦然面對自己的黑暗。
最後幾章克拉麗斯被漢尼拔催眠的橋段,看得我是心驚膽顫。“惡魔”,這就是“惡魔”。復仇的快感都比不上對他的恐懼。而克拉麗斯能和這樣的惡魔並肩嗎,我覺得用“臣服”這個詞更為合理。
克拉麗斯之所以能在漢尼拔心中佔有那麼大的位置,有一部分是因為米莎。其實我很喜歡NBC版和安東尼的漢尼拔。他們沒有選擇對漢尼拔的過去有過多的描述。就像倉鼠太太在《老漢為什麼吃人》這篇文章所說的一句話“過去是漢尼拔成為食人魔的誘因,但不是原因”。我自己是喜歡倉鼠太太這個解說。畢竟,每個心理扭曲的人都是由悲慘的過去造成這個這種開脫之詞,更多是讓人覺得審美疲勞。
小說原文有一段描述-
“如今漢尼拔的迫切需要:在這個世界上給米莎尋求一席之地,也許那就是克拉麗斯所處的地方”
可見克拉麗斯算是和米莎形成一種程度上的融合,也奠定了米莎在漢尼拔心中重要的地位。
除此之外,電影之所以不敢拍私奔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之前所說的漢尼拔的“神化”。在義大利,帕奇追捕漢尼拔時僱傭了一個流浪占卜師,而占卜師看到漢尼拔就大驚失色,瘋狂地想要逃離。還有對帕奇之死的隱喻,義大利這個古老之城的渲染,這些細節甚至電視劇都沒做出來,也是難以做出來的,專屬文字的魅力。
“如果我能每天見到你,我將會永遠記住這個時刻。”
這句話是漢尼拔在餐前對克拉麗斯的讚美。那時,他們將共赴一場“人腦宴”,完成克拉麗斯的新生。富勒則將這段臺詞套用在漢尼拔和威爾在義大利的相聚,漢尼拔企圖和威爾融合(吃掉腦袋)的前夕。一種異曲同工之妙。
不同的是,克拉麗斯在藥物的反應下,誠實地說出了自己的黑暗和扭曲,威爾雖承認,可是並不願意和漢尼拔走。
果然比起臣服與被臣服的關係,還是對於黑暗的認同和掙扎比較符合我的胃口呢~
最後一個結論:喜歡電影的人不一定喜歡小說和電視劇,喜歡電視劇不代表會喜歡小說和電影,喜歡小說的也不一定喜歡電影和電視劇。它們所定義的漢尼拔,雖相似可不相同,核心也是截然不同。沒有優劣之分,只是看你喜歡哪一種而已。
關於漢尼拔系列小說,對於正確的閱讀順序,有2種說法
第一種:
漢尼拔的崛起-第一部 沉默的羔羊-第二部 漢尼拔 -第三部 紅龍
第二種:
紅龍、沉默的羔羊、漢尼拔
其中爭議最大的,是漢尼拔的崛起,據說是毀系列的一本
其實,漢尼拔的名聲大噪,還是要歸功於電影的傳播
從電影的角度看,拍得最好的應該是《沉默的羔羊》,其次是《紅龍》,但是《紅龍》基本上和整個故事沒多大關係了,“牙仙”才是主人公。評價最糟糕的是《漢尼拔》,遭到了普遍的批評。但是如果站在小說的角度上看,我覺得《漢尼拔》是最重要而且也是最好的一部。
如果說沉默的羔羊是偏向科學推理,漢尼拔就是完全的心理懸疑。
看完後,理解為什麼電影會選擇讓克拉麗斯和漢尼拔對抗下去,而不是選擇私奔。
其實在小說裡,詳細描述了克拉麗斯在FBI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這是兩個小時多的電影無法完整交代的。克拉麗斯所面對的不公,是那麼地醜惡,克倫德勒那無理由的妒忌,複雜的辦公室鬥爭。即使是仍有人願意支援克拉麗斯,也是那些微不足道的力量,跟克拉麗斯一樣,年暮的傑克也一樣無法幫助她。
這時候,我不禁有些期待漢尼拔的到來,既然正義無法幫助我,不然乾脆與惡魔共舞。可是當漢尼拔見到克拉麗斯時,我又感到如此害怕。
“史達琳在明朗的Sunny下跑著……在她前面三頭鹿被驚了起來……它們輕輕地蹦著,叫人心跳地越過了小徑……史達琳高興了,也蹦跳了起來。”
這是漢尼拔眼中所見,史達琳就是讓他眼中開心的小鹿,迷途的羔羊。他樂於幫助她和操控他。早在之前我就看到類似評價:《漢尼拔》顯然誇大了催眠和藥物的作用。除了催眠梅森吃掉自己鼻子,也有漢尼拔利用催眠讓克拉麗斯坦然面對自己的黑暗。
最後幾章克拉麗斯被漢尼拔催眠的橋段,看得我是心驚膽顫。“惡魔”,這就是“惡魔”。復仇的快感都比不上對他的恐懼。而克拉麗斯能和這樣的惡魔並肩嗎,我覺得用“臣服”這個詞更為合理。
克拉麗斯之所以能在漢尼拔心中佔有那麼大的位置,有一部分是因為米莎。其實我很喜歡NBC版和安東尼的漢尼拔。他們沒有選擇對漢尼拔的過去有過多的描述。就像倉鼠太太在《老漢為什麼吃人》這篇文章所說的一句話“過去是漢尼拔成為食人魔的誘因,但不是原因”。我自己是喜歡倉鼠太太這個解說。畢竟,每個心理扭曲的人都是由悲慘的過去造成這個這種開脫之詞,更多是讓人覺得審美疲勞。
小說原文有一段描述-
“如今漢尼拔的迫切需要:在這個世界上給米莎尋求一席之地,也許那就是克拉麗斯所處的地方”
可見克拉麗斯算是和米莎形成一種程度上的融合,也奠定了米莎在漢尼拔心中重要的地位。
除此之外,電影之所以不敢拍私奔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之前所說的漢尼拔的“神化”。在義大利,帕奇追捕漢尼拔時僱傭了一個流浪占卜師,而占卜師看到漢尼拔就大驚失色,瘋狂地想要逃離。還有對帕奇之死的隱喻,義大利這個古老之城的渲染,這些細節甚至電視劇都沒做出來,也是難以做出來的,專屬文字的魅力。
“如果我能每天見到你,我將會永遠記住這個時刻。”
這句話是漢尼拔在餐前對克拉麗斯的讚美。那時,他們將共赴一場“人腦宴”,完成克拉麗斯的新生。富勒則將這段臺詞套用在漢尼拔和威爾在義大利的相聚,漢尼拔企圖和威爾融合(吃掉腦袋)的前夕。一種異曲同工之妙。
不同的是,克拉麗斯在藥物的反應下,誠實地說出了自己的黑暗和扭曲,威爾雖承認,可是並不願意和漢尼拔走。
果然比起臣服與被臣服的關係,還是對於黑暗的認同和掙扎比較符合我的胃口呢~
最後一個結論:喜歡電影的人不一定喜歡小說和電視劇,喜歡電視劇不代表會喜歡小說和電影,喜歡小說的也不一定喜歡電影和電視劇。它們所定義的漢尼拔,雖相似可不相同,核心也是截然不同。沒有優劣之分,只是看你喜歡哪一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