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潯陽鹹魚

    的確,個人說個人話,關於“貢獻最大的十個人”,完全是不可能有所謂“公論”、定論的,我就舉出我熟悉、尊敬的十位明代的名臣、名將(不列帝王)。

    徐達

    徐達是真正的“將將之才”(對應的是“將兵之才”,當然,不僅只有這兩個概念),作為明初統一戰爭中的主要統帥,他敗陳友諒、張士誠,北伐元朝,屢戰北元,可謂是開國第一功臣,《明史》編者便有感嘆道:“中山持重有謀,功高不伐,自古名世之佐無以過之。”

    【徐達】

    三楊

    三楊是明朝初期三位楊姓名臣的合稱,分別是“西楊”楊士奇、“東楊”楊榮、“南楊”楊溥,他們三人歷仕明初太祖、惠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六朝,自最早入閣的楊士奇算起,他們在內閣共有四十餘年(楊士奇年齡最長,入閣最早;楊榮其次;楊溥入閣最晚,資歷最輕),對於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的影響尤為巨大,開創了“仁宣之治”。史稱“自正統前,三楊碩賢,繼世迪德,海內晏安,人相忘於治平之間”(唐樞·《國琛集》)、“西楊有相才,東楊有相業,南楊有相度。故論我朝賢相,必曰三楊”(焦竑《玉堂叢語》),成為了明朝賢相的“代表人物”。

    【謝環《杏園雅集圖》,繪“三楊”等群臣】

    胡濙、魏驥

    胡濙堪稱是明初的傳奇人物:長在禮部為尚書(三十二年)、享壽極高(八十九歲)、家門和睦(到老仍是如此)。而他又是聯絡惠帝朱允玟和成祖朱棣的關鍵人物,正是他十數年的遍尋天下,才解開了朱棣的心結。

    魏驥之所以被我提到,不是因為“冷門”,也不是因為他的政績、高行,而是他的年齡,歷數明代諸多高官,年最長者,首推魏驥(九十七歲),即使放眼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帝國”,也少有大臣能望其項背(少數有高允、王恕等)。

    于謙

    于謙以幹吏、廉吏之名,早在“土木之變”前便已聲揚朝中。英宗被俘後,他又力撐危局,與群臣擁戴郕王朱祁鈺為帝,組織北京保衛戰,擊退瓦剌入侵。局勢稍定後,他又勸朱祁鈺迎回英宗。主政時,以身作則,廉潔奉公,拔擢人才,並創團營制度以影響有明一代之軍制。更重要的是,于謙作為一代忠烈之士的典範,上繼文天祥、餘闕、方孝孺等人(各有爭議,此處擱置),影響後世數百年,“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

    【于謙畫像】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一首《石灰吟》,便已能證明這位大臣對後輩的激勵作用了。

    楊廷和

    楊廷和作為早負“神童”之名的飽學之士,不僅沒有淪為方仲永之輩,反倒一躍而起,扶搖直上,官拜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成為內閣首輔。他是武宗末年及世宗初年的政壇中的核心人物,計除寵臣,總攬朝政三十七,興革百事,成就了帝位更迭中的平穩過渡,也為世宗朝的恢復作出了傑出貢獻。《明史》贊其“誅大奸,決大策,扶危定傾,功在社稷,即周勃、韓琦殆無以過”,確是蓋棺論定。

    【楊廷和像】

    王守仁

    王守仁作為一般人認為的“完美”人物,實現了稍微“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即使有再多的爭議,但仍不能否認王氏將心學一脈發揚光大,使其成為明代一支主流學說,影響了現在的華人地區及東亞日、韓各國。

    【王守仁半身像】

    在軍事上,王守仁平寧王宸濠之亂,定西南思田、諸瑤、斷藤峽叛亂,剿南贛盜賊,於當時明朝的穩定亦有重要貢獻。後人對他推崇者極多,有“陽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為三百年一人”、“王文成公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等諸多論贊。

    戚繼光

    戚繼光對於軍制改革的貢獻,一般人即使不瞭解,也能說上兩句。他一生戎馬,以世襲武將,南馳北征,先在東南抗倭十餘年,又於薊遼築邊十餘年,善於結交權臣,以貫徹自己的主張,改良軍陣、武器,加強邊防,可謂是古今以來將帥中的傑出者。正是因為他於戚家軍及前前後後的軍民的努力,東南沿海才免於崩潰,黎民得以安生,堪稱“千古不朽的豪傑”(黎東方語)。

    【戚繼光塑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機充電時發燙,充滿了以後還是熱的。請懂技術的行家給解釋一下!是否電池出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