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662297337979

      證名。因胃氣虛、胃陰虛所出現的病證。《脈經》卷二:“胃虛……病苦脛寒不得臥,惡寒淅淅,目急,腹中痛,虛鳴,……時寒時熱,唇口乾,面目浮腫。”參見胃病、胃氣不足、胃陽虛等條。

      胃虛由 胃氣、胃陽或胃陰虛損不足,致使胃生理功能減弱而表現出的證。常見於胃痛、呃逆、噎嗝、消渴、嘔吐,以及西醫的急慢性胃炎、 小兒厭食證、 消化功能紊亂、潰瘍病等。

      歷代醫家十分注重保養胃氣,勿令胃虛。如漢代張仲景創甘草瀉心湯治“胃中虛”,並反覆告誡“無犯胃氣”。金元時期李東垣的《脾胃論》提出“胃虛臟腑經絡皆無所受氣而懼病”、“胃虛元氣不足諸病所生”等理論,使胃虛的理論方藥趨於完備。

      胃虛證以胃受納腐熟水谷的功能減弱為其基本病理變化。根據體質、病因病機和見症的不同,胃虛證可分為胃陽虛、胃陰虛和胃氣虛三種。

      胃陽虛 多因素體陽虛,過食生冷或胃部受寒,以及過服苦寒藥物損傷胃陽而成。以胃病常見症狀與陽虛證共見為辨證要點。臨床以胃脘部隱痛,每遇寒冷而發,喜溫喜按,飲食減少且喜進熱食,口淡不渴,舌淡苔白滑,脈沉遲無力為主症。伴有神疲乏力,肢冷喜暖,腹脹便溏,甚或完谷不化,嘔吐清涎等症。胃陽不足,腐熟功能減弱,故飲食減少;胃陽不足,胃腑失於溫養,遇寒則胃絡收引,故胃脘隱痛;寒凝於胃,胃陽無力溫化,故喜溫喜按以助胃陽;陽虛則陰寒內生,陰不耗津故口淡不渴;腐熟無權,氣血化源不足,故神疲乏力;胃陽無力溫煦肢體,故肢冷喜暖。胃病及脾,脾失運化,可見腹脹,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舌淡苔白滑,脈沉遲無力為胃陽不足之徵。胃陽虛,治療以溫陽建中為法,常用理中湯、附子理中湯之類。

      胃陰虛 多因素體陰虛,肝火犯胃或胃熱熾盛,以及過服燥熱藥物等耗傷胃陰而成。以胃病常見症狀與陰虛證共見為辨證要點。臨床以飢不欲食,胃脘隱痛,口燥咽乾,大便乾結,舌紅少津,脈細數為主症。可伴有脘痞不舒,或乾嘔呃逆等症。胃陰不足,則虛熱內生,熱擾胃中,胃氣不和,故飢不欲食,胃脘隱痛;胃陰虧虛,上不能滋潤咽喉,故口燥咽乾,下不能濡潤大腸,則大便乾結;胃氣不和,升降不利,則脘痞不舒;虛熱內擾,胃氣上逆,則乾嘔呃逆;舌紅少津,脈細數為陰虛內熱之象。胃陰虛證,治療以滋養胃陰為法,常用益胃湯、麥門冬湯之類。

      胃氣虛 多因飲食不節,或服藥不當,或他髒有病損傷胃氣而成。以胃氣虛弱,受納無權,腐熟無力為其基本病理變化。以常見胃病症狀與氣虛證共見為辨證要點。臨床以食少納呆,胃脘不舒,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弱無力為主症。伴有面色無華,氣短懶言,肢體倦怠,或噁心反胃,或脘腹隱痛等。胃氣虛則受納無權,故食少納呆;胃氣虛弱,胃失和降,故胃脘不舒;胃氣上逆,則噁心反胃;胃失和降則氣機不利,故脘腹隱痛。胃虛日久則損傷脾氣,脾虛失運,則大便溏薄;氣血化源不足,則面白無華;脾胃氣虛則氣短懶言,肢體倦怠;舌淡苔白,脈弱無力為脾胃氣虛、氣血不足之象。胃氣虛證,治療以益氣養胃為法,常用四君子湯、香砂養胃丸之類。

      三者關係 胃氣虛、胃陽虛與胃陰虛可互相轉化又可同時並存。胃氣虛日久失治可發展為胃陽虛;胃陽虛又常兼胃氣虛;胃氣虛過用溫燥藥物,可損傷胃陰而轉化為胃陰虛;胃陽虛、胃陰虛經過治療,在胃陽、胃陰漸復的過程中,也可表現為胃氣虛。所以在治療過程中,宜陽中求陰、陰中求陽,還應在藥物治療的同時,注意飲食調養,方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異地的女朋友沒有親密的感覺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