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索隆的江湖傳說

    想太多了,歷史那有那麼容易改變,古中國發展到宋朝有它自己的選擇,現在也一樣。

    水滸不過是一本小說而已,一切都在作者的掌控之中,水滸一百零八好漢必須有個結局,最後作者選擇了方臘,那就讓方臘終結。不過是找一個終結者而已。

  • 2 # 多寶笑談

    首先回答題主的問題,不論是在“正史”中還是《水滸傳》的小說中,宋江和方臘都不會有聯手的可能。

    正史中的宋江與方臘

    正史中確實是有宋江和方臘的,但是兩人不論是在起義地點、攻佔地區、起義實力等各方面均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因此兩人無聯手可能。

    正史中的宋江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聚眾36人在梁山泊(梁山濼)起義,率眾攻打河朔、京東東路(今山東青州),轉戰青州、齊州(今山東濟南)至濮州(今山東鄄城北)間,攻陷十餘州縣城池。十二月,徽宗納亳州知州侯蒙建議,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征討。宋江從青州南下沂州(今山東臨沂)。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攻取淮陽軍(今江蘇睢寧),從沭陽乘船到達海州(今江蘇連雲港)。五月,宋江率眾登岸後,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船隻被焚,宋江戰敗被俘,起義失敗

    從正史上看,梁山泊實力遠沒有《水滸傳》中描寫的那麼強大,起義之初也僅有36人,活動範圍也僅限於山東地區,和江蘇北部地區,雖起義之事也驚動了朝廷,但也只是星星之火,起義規模較小,最終被地方的張知州所滅,也並非《水滸傳》中描述的,全殲朝廷10萬大軍的雄偉壯舉。而相反方臘起義則是勢力滔天。

    正史中的方臘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秋,方臘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際”(過去、現在、未來)之說,組織群眾,在睦州幫源發動起義。自號“聖公”,年號“永樂”,設定官吏將帥,建立政權。周邊各地紛起響應,人數擴大到幾十萬,連續攻下杭州、歙州等六州五十二縣(包括今浙江省全境及安徽、江蘇南部、江西東北部的廣大地區),東南震動。起義軍計劃劃江而守,漸圖進取,十年內推翻宋王朝。宋徽宗命童貫為宣撫使率軍十五萬鎮壓,起義軍戰鬥失利。宣和三年(1121年)夏,方臘率餘部退守睦州青溪幫源洞和梓桐洞,後被叛徒告密,受傷被俘,同年秋被殺。

    從正史上看,方臘起義極具規模,不論起義方式(假鬼神之說,與太平天國類似)、組織結構、軍隊規模、勢力範圍等方面,均完勝宋江起義,這也迫使朝廷命童貫率軍十五萬鎮壓,最終方臘起義失敗。

    綜上所屬,從正史角度,方臘實力明顯強於宋江,根本無需和宋江聯手。另外,從地理位置上講,方臘的勢力範圍位於長江以南,宋江位於長江以北,因此雙方更無聯手可能。

    《水滸傳》中的宋江和方臘

    《水滸傳》中的宋江,被施耐庵塑造成為,仗義疏財、扶危救困、忠君愛國的英雄形象,而方臘則是犯上作亂、禍國殃民的反賊,兩人一個是標準的主角光環加身的正面人物,一個是主角墊腳石的反面人物,兩人根本不會聯手。除此之外,在《水滸傳》中對此也埋了很多伏筆,使得宋江沒得選擇,只能消滅方臘。

    1、梁山失去大本營

    梁山泊全夥詔安,朝廷使了一個陽謀,就是必須拆除巢穴,進京面聖,也就是說宋江等人必須離開苦心經營的八百里水泊,我們都知道,梁山之所以可以打敗朝廷十萬大軍,主要依靠的就是地理優勢,一旦失去巢穴,宋江等人就是散兵遊勇,成不了氣候,這就是所謂的陽謀,不中招都不行,宋江等人失去了大本營,就已經沒有了選擇,只能任朝廷擺佈。因此,方臘是必須消滅的,不然滅亡的就是梁山自己。

    2、政治訴求不同

    宋江的政治訴求是洗刷帶罪之身,入朝為官,光宗耀祖,而方臘的政治訴求是自立為王,劃江而治,兩者有著根本的不同,因此,梁山征討方臘時曾經想要詔安方臘,沒想到方臘直接看破了宋江的想法,將派去送書信張順直接射殺,兩大勢力徹底不死不休!

    其實,題主的這個問題,我第一次看水滸傳的時候也這麼想過,我相信很多網友也有過同樣的想法,之所以會這麼想,那是因為我們也同樣痛恨當時奸臣當道,民不聊生的社會環境,我想大家想看到的結局應該是宋江和方臘惺惺相惜,強強聯手共同滅掉蔡京、高俅這幫奸臣,推翻朝廷吧!不過,這樣的結局只會在網路上的YY爽文中才會出現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六車,想選個配置高的SUV,新遠景SUV和哈弗M6誰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