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思睿萬相皆數
-
2 # 老小魚
郭嘉。他是曹操早期最信任的謀士之一,後來病死在了徵烏桓的路上。他死後,曹操放聲大哭,表示對他的懷念之情。後來,曹操敗於赤壁。他更是說了,如果郭嘉活著,孤決不能遭此之敗這樣的話,可見郭嘉的能力之強,以及曹操對他的依賴。
畢竟歷史沒有那麼多如果,任何一種情形都會改變歷史的走向。不過我們可以假象一下,郭嘉不死的話可能三國統一的更早一些,郭嘉的實力不比臥龍鳳雛差,那麼赤壁之戰鐵索連環陣是不可能出現的,如果郭嘉有更好的辦法那麼本身就巨無霸的魏國一舉南下,可能吳蜀就被滅了,最後可能也沒司馬懿什麼事了。
-
3 # 靜逸堂堂主
如果論軍事策略和功績,三國時期確實是郭嘉最厲害。如果郭嘉不死,劉備可能就難以奪取荊州多郡了,三國的歷史肯定會有所不同。
三國中力量最強的就是曹魏,而曹魏的核心區域,都是在郭嘉的策劃下取得的,而且郭嘉料事如神,算無遺策,說郭嘉是三國第一謀士是有道理的。
郭嘉在曹操最困擾的時候,勸諫曹操,以“公有十勝,紹有十敗”論,打消了曹操對袁紹的擔心,放心的去討伐呂布。
郭嘉隨曹操攻打呂布,“三戰破之”。呂布退守下邳堅守了半年之久,曹軍疲敝,曹操想要撤軍的時候,郭嘉說現在就應該加緊攻擊呂布,必然可破。果然如郭嘉所料,呂布被擒殺,曹操順利取得了徐州區域。
郭嘉曾勸曹操不要放走劉備,結果劉備趁截擊袁術之機,領了數萬兵馬出走,並且奪取了曹操剛得到不久的下邳。郭嘉建議曹操,袁紹寡斷,可以先攻打立足未穩的劉備。曹操依策行事,果然大破劉備,迫使劉備逃奔袁紹,還生擒了關羽和劉備的兩位夫人,重新奪回了徐州。
郭嘉在官渡之戰後,成功的預見了孫策必然死於刺客之手,這可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神機妙算。
郭嘉在袁紹死後,勸曹操可以先佯裝攻取荊州,等袁紹的兒子們反目,再攻打袁譚、袁尚。果然不出郭嘉所料,袁氏兄弟反目,曹操趁機攻佔了青、冀、幽、並四州。
之後,郭嘉又建議曹操可以安心的去攻打遠逃烏桓的袁尚、袁熙兄弟,荊州劉表和劉備互相併不信任,不足為懼。
只是在這次遠征烏桓的途中,郭嘉不幸病故。但這一戰,郭嘉還是獻了另外一個奇謀,“兵貴神速,出奇制勝”。
郭嘉一生的謀略可以說是算無遺策,諸葛亮都比不了,而且幫曹操奪取了最核心最富庶的區域,為曹魏基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被史書稱為“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是恰如其分。
曹操在赤壁之戰後,曾經嘆息,如果郭嘉還在,就不會有次慘敗。
如果赤壁之戰曹操打贏了,那麼劉備只能繼續流亡了,而孫權也不得不流亡,或者向曹操稱臣,那麼三國的歷史,真的會改變。
回覆列表
首先,歷史是任何人都不能改變的。
郭嘉是曹操帳下一位足智多謀的謀士。但歷史的發展和改變,有其自身的潮流和規律。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潮流面前,任何個人都是渺小的,只有順應潮流,才能取得成就。逆流而動,基本不會成功,或者取得短暫的“成功”,而帶給社會和人民更大更多的災難。
比如,袁世凱在立下了和平清退清室,建立共和國的功勳之後,錯誤的以為自己的威望和實力可以當皇帝,於是自立為帝。
沒想到人民反對,老部下也不支援,最後袁世凱在眾叛親離中死去。
近年來對於袁世凱的稱帝又有不同看法,認為他想建立的是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帝國,而不是單純的又一個袁家王朝。但不管怎麼說,在民主制度深入人心的情況下開倒車,復辟帝制,是不得人心的,即使實力強大如袁世凱也不行。
回到本題,題主認為的改變歷史是什麼?曹操統一全國,最後稱帝?
統一全國需要首先要有足夠的實力,我們看當時曹操的實力很強,但孫權、劉備的實力也不差。曹操不具備壓倒性的實力。統一還需要正確的時機,當曹操剛剛收服張魯的時候四川很亂,劉備還沒有完全控制。這時如果曹操乘虛而入,是有可能拿下四川的,但是曹操猶豫了,等他下定決心,劉備已經完全掌控了四川,曹操失去了最有力的時機。
如果曹操直接稱帝?首先全國沒有統一,缺乏稱帝的基礎。其次,“奉天子以令不臣”是柄雙刃劍,曹操打著這個旗號消滅別人,自己也得忠於漢室,不然在下屬面前就沒有威信了。所以終其一生,曹操也不敢稱帝,只是默默為兒子稱帝鋪路。
所以,即使郭嘉在世,一不能使曹操統一全國;二不能讓曹操稱帝,改變不了歷史。
再鄭重說一遍,歷史是任何人都不能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