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初心不忘自安然

    我兒子可以揍,班裡的熊孩子卻只能哄,連自己都噁心自己的,真tmd虛偽。有什麼辦法,校長、主任都知道他是個什麼貨色,還叫我慢慢講,不能來硬的。小刀都架到同學脖子上了,德育評定還讓我給“中”。孩子的爸都賭博賭到傾家蕩產,吸毒吸到牢裡了,生了幾個女兒,還要拼命生這麼個寶貝兒子,繼承衣缽嗎?

  • 2 # 何來遲

    自古嚴師出高徒,慈父無孝子。中國傳統三綱五常中:父為子綱。《三字經》裡: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首先生兒養子,父母是第一任老師,對子女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要給子女做好表率。

    曾子殺豬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汝還,顧反為汝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譯文: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孩子跟隨著她在她後面哭。他的母親說:“你先回去,等我回來後殺豬給你吃。”妻子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想抓只豬準備殺了它。他的妻子阻止他說:“我只不過是跟兒子開了個玩笑罷了。”曾子說:“你不可以與兒子開玩笑。兒子什麼都不懂,他只學習父母的,聽從父母的教導。如果你欺騙了他,這就是在教育他欺騙人。母親欺騙兒子,兒子於是不相信他的母親,這不是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於是曾子就煮豬給孩子吃了。

    還有反面例子:武姜縱子

    魯迅上學的時候遲到過一次,被老師用“戒尺”打了。從此在課桌上刻了個“早”字,從此再也沒遲到過。

    “戒尺”的存在,說明古代存在先生教訓學生的事實。不說古代,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老師批評學生,甚至動手打學生也是不爭的事實,那時候為啥可以坦然接受?而現在這些被打過的學生的子女卻不能被老師批評一下?是自己那時候受了委屈嗎,不想再讓女子“重蹈覆轍”?

    並不是這樣,從放開二胎時的一孩反應來看,很多孩子反對父母要二胎,甚至以死相逼。說明現在部分孩子太自私,心胸狹隘。其次,父母輩家庭條件不好,吃過苦,不想讓孩子再受苦,一味滿足孩子需求,寵愛過度,失了規矩。

    還有護子心切,包庇孩子的過錯,不予糾正,時間長了養成孩子的心性。老師一旦批評孩子,興師問罪,讓老師處在尷尬的境地,還有媒體的快速曝光,事態擴大化,讓學校教育處在風口浪尖上。

  • 3 # 鄉村樹

    應當有適度懲戒權。

    讓大家看兩個熊孩子。

    他,五年級時轉到我班,沒過多久變露出真相:別人稍微惹到他,輕則痛罵,重則打人。本人先是批評,後是教育,軟硬兼施,甚至適度懲戒。但仍是三天兩頭找事,無奈找家長,家長就揍,過後好兩天,又犯老毛病。搞得老師們都煩,後來家長也無可奈何,表示這孩子天生就是一個混球。到了暑假,與社會上賭博的人混在一起,大太陽下騎著摩托車到處晃悠。六年級第一學期沒上,我和老師們高興了一學期。到了第二學期,他爸又把他送來,千般懇求,非讓我接受,理由是再不上學要學壞,我推辭再三也推辭不了,無可奈何,與這熊孩子和家長三方定立協議,進班。可惜,沒過多久"舊病復發”,又進入找家長模式。後來甚至竟然還在班裡利用班班通看黃色錄影,學生們偷偷彙報後,我立即找到其家長,又是家長的一頓拳腳。

    又一屆又一熊孩子,上四年級時,在街上吃飯後偷偷溜走,同一家飯館竟然三次,飯館老闆注意防他,他還能溜走。當鄰居與我敘話漸漸弄明白是他後,我再到學校一問,果真有此事,我給他講道理,督促他儘快給人還錢,他滿口答應,可幾天後一問老闆,依然沒還。後來偶然見他爸爸(他家離學校很遠,他爸媽天天開車拉廢品,天天白天不見人。而且熊孩子還不告訴其父電話),我趕忙私下告知此事,他爸爸勃然大怒,嚴令還錢,這孩子才很快還了飯館錢。

    以上例子告訴我們,對於熊孩子必須懲戒,但真的需要適度。畢竟我們是教育工作者,以引導、教育為主,適度懲戒幫其改變。仍屢教不改時,那隻能讓家長加大懲戒力度了。我們如果懲戒過度,熊孩子還反感更不能改變他,家長也會有牴觸情緒,那我們工作就難做了,畢竟義烏教育階段又不準開除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選擇一支鋼筆作為最後的退坑日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