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藝術火

    華人畫油畫或者西方人畫水墨都是沒有問題的,用水墨畫表現油畫的效果,或者用油畫表現水墨的感覺,也都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效果卻顯得不倫不類,或是無此必要,這不是技法和繪畫材料運用的問題,而是東西方文化審美差異的問題。

    東西方文化獨自發展了數千年,形成了各自獨有的價值體系和審美觀念。

    西方思維直率,崇尚寫實;中國婉轉謹慎,重在寫意。

    從老莊思想,到屈原時代的楚辭,從唐詩的豪放,到宋詞的瑰麗,無不借“形散而神不散”的姿態,婉轉反映對現實的態度,甚至連忠孝節義禮義廉恥這樣的思想觀念也比西方的“拳頭決定道理”顯得更為虛化寫意,更不要說中國的山水寫意了。

    當兩種文明硬性碰撞在一起,不得不見面的時候,人們本能的會想,能不能取長補短,將兩種優秀的文化結合一下,這樣可能會產生一種更高層次的視覺藝術,但是結果卻是非常的令人失望,這種藝術形態並沒有出現,或者確實出現了,但是效果讓人沉默。

    在上世紀初,中國新文化運動興起,西方繪畫進入中國,華人對素描和油畫技法的掌握已經日臻成熟,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西方印象派出現,似乎東西方都有可能殊途同歸,但是抽象並不代表寫意,油畫還是油畫,中國畫還是中國畫。

    一次小編遇到了一位頗具聲望的藝術家,他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也在巴黎美術學院深造多年,以博士身份畢業,他一直對將油畫明暗調子運用於中國山水畫中,具有極大的創作熱情,其作品如下最後3張圖,雖然表現技法是地道的水墨山水,但視覺效果與照片無異,這不禁讓人思考創作的價值何在?

    直接將光影與水墨結合,而沒有新的藝術樣態出現,這種細膩的畫面如同我們學生時代用手指塗抹素描線條,雖然畫面光潤卻失了質感和氣韻,油膩味過濃。

  • 2 # 李安平木雕藝人

    人活著為什麼要吃飯,誰來答題,騙人的答題能當飯吃嗎,就自己聰明,天天問別人,自己一點也不懂啊,種田人不喜歡聽,喜歡錢,還有糧食能活命,不好意思,低層人這會說這些,別生氣,說這玩,

  • 3 # 小胖的讀書筆記

    因為中西方風格確立的時候,畫家的身份已經完全不同。

    我們今天看到的中國畫,確切的說應該是文人畫。最早由宋末元初文化第一人趙孟頫創立,趙孟頫官居高位,根本就不用賣畫為生。

    趙孟頫畫畫:一是用繪畫修養身心,二是向元朝統治者表明,我沒有野心,我專注於書畫。和趙孟頫互相交流的,也大多數都是不得志的漢族官員,有些甚至是趙孟頫的親戚,例如元朝大畫家王蒙是趙孟頫的外孫。

    到了明朝,士大夫階層,認為元朝畫家這種風格,太符合表達士大夫階層的人生觀了。於是,元朝漢族官員的畫被追捧,不會鑑賞和模仿元朝畫家這種風格,會被認為是俗人。

    而且畫通常是不銷售的,是在官員之間,用來表明自己希望回到大莊園的志向。而西方那些大畫家,按元明清的文人看來,就是匠人,或者混的好點,就是包工頭。你能想象,一個明清的高官,穿著工匠的服裝,拎著顏料桶,爬上腳手架,給寺廟刷天頂,感覺到場面有些搞笑。

    但西方繪畫風格的創立者,那些文藝復興的大師們,卻以給教堂或皇宮做裝飾為榮,那都是大單子。不賣畫,搞笑,米開朗基羅連教皇這個天下第一甲方爸爸的債都敢追,教皇給不起,把修建教皇陵墓的大理石賣了抵債,這不是藝術家的作風,就是包工頭。

    所以,東方的高官畫家,主要用繪畫表現自己脫離俗世的願望,繪製想象中的山水,無論從繪畫題材還是繪製方法,都表現風輕雲淡的意境,內心的哲學思考。

    其實真山真水根本不是那個樣子,不信旅遊者可以在世界各地拍照,不標明地方,根本分不清拍的山水是哪一國的。

    而西方畫家,重點是給教堂或皇宮的天頂營造出一種幻覺,房頂是不存在在的,可以透過天頂看到天堂,不是天空,天空空蕩蕩的,有啥好描繪的。滿滿的畫上世間最豪華的宮殿,宮殿還建立在雲端之上,一群衣著華麗的天使和聖徒飛翔在天空,甲方爸爸不用真的建造出來,就能給天天欣賞這些空中樓閣,特別是透視法的應用,看起來彷彿是真實的。

    其實中國的寺院和皇宮的穹頂,倒真是和這些西方畫家的作品有異曲同工之妙,可那是工匠的作品。

    中國的官員畫家們,不可能向工匠學習。這兩種畫風,加上繪製工具的不同,讓東西方畫家,在清末有機會交流的時候,也井水不犯河水。

    而現代繪畫,已經談不上國家和文化的區別,所以題目說的東西方繪畫,我理解的就是人們印象中典型的東西方繪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孔雀魚是雌雄同體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