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方煮史
-
2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在文字未發明以前,古人記載事情主要透過結繩,如中國古代典籍中有關結繩的記載,“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後來隨著文明的推進,結繩記事有點太簡略,時間長了有點敘述不清,之後隨著文字的誕生,古人開始透過文字來記述發生的事情。
文字記事現在大約可考的是從殷商時代,題主所問的幾百年前的事,自然也是透過文字記述無疑。文字記事又分為官史和野史,官史顧名思義就是官方記載的歷史,比如這一年發生了什麼大事,史官就會記錄下來,皇帝說了哪些重要的話等等都會有詳細的記載。
野史就是未經官方認證的事情,也許是真的也許是以訛傳訛,這個要想辨別真偽就需要透過多方比對和佐證了。
當然官史也不一定都是真的,也許史官會在帝王的壓迫之下,修改一些事實。等到這個朝代滅亡了,後面朝代修前朝歷史的時候,也會參考當時史官所記述的事情,然後再整理篩選。隨著時間的推移,後人瞭解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的時候,這些史書就是他們參考的重要依據了。
-
3 # 漢史風情
為什麼一個簡單的問題要寫的這麼複雜呢?古人怎麼記載幾百年前的事情,就和我們現在人瞭解清朝的故事一樣,無非是通過當時人的記載和現代人的總結。
大家都知道,司馬遷憑一己之力寫出《史記》,其實這是他父親的遺志,其父太史令司馬談從小就培養司馬遷,因為身為太史令的便利,有豐富的藏書供司馬遷閱讀,司馬遷也不負眾望,少時就展現出驚人的天賦,博覽全書。等到他成年,司馬談又讓他到處遊學考究歷史遺址、收集民間故事、整理遺散資料。司馬談臨終時,囑咐司馬遷一定要肩負司馬家族的使命,完成他的心願,寫出流傳千古的史書。乃至司馬遷遭受腐刑也要咬牙堅持下來,並非懦弱懼死,實則《史記》並未完成,忍辱負重。
從司馬遷寫史的過程我們可以知道,古人記錄幾百乃至上千年前的事情,大致是透過收集整理幾百年前當時人的記錄、走訪當地居民收集家族記載(要知道,古代交通不方便,和平年代古人往往很少遷移,往往歷史名人的家族就一直在當地延續)、還有就是史家的總結和分析了。
年代越是相近,歷史資料越是豐富,比如我們現在,百年前是清末民初,那是社會動盪、英才輩出,我們所知道的人物,張口就來,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我們所瞭解的資料多,他們的文章故事還在流傳。再往前些的清朝,大家也不陌生,為什麼呢?清代文人留下的資料浩瀚,當代也有很多人寫清史,寫清朝宮廷劇。不管是否是真實歷史,好歹我們知道了康熙之後是雍正,雍正之後是乾隆了吧,哈哈!
回覆列表
記載以往的事情,這就是歷史。
《說文解字》中曾說,“歷者,經歷也,史者,記錄也。”
那麼古人如何記載幾百年前的事情甚至幾千年前的事情,或者說我們可以從那些途徑去了解歷史呢?作為一名歷史老師來告訴你,其實方法很多。
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在很多神話傳說當中,其實隱藏了人們對於那個原始時代的故事描述,只是經過多次的藝術加工之後,這些傳說當中的人物開始走向神化。但這仍是古人把這些故事流傳下來的手段,也是我們瞭解歷史的手段之一。
名勝古蹟很多名勝古蹟正是那個時代的人們切切實實的活動產物,透過這些具體的物件,我們可以推測那個時期的物質經濟水平,甚至當時人們的思想文化活動。
正統史書和民間野史我們華人非常注重對於經驗和知識的積累,幾乎每朝每代都有專門的史官來記載發生過的事情,這也就是我們的二十四史。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民間野史甚至文學作品,譬如詩詞、戲劇、小說等等也都是古人來記載一件事情的方法之一,同樣也可作為我們瞭解的手段之一。
刻石這種方法如果沒有任何外力因素影響的話,這種記載方式是最為持久和直接的。在陝西西安的碑林那裡,還有很多各個朝代的碑刻存在,至今仍清晰可見。
古人記載故事的方法不單單以上這些手段,有時候還會以節日的形式來紀念人物和他的故事,比如端午節。有時候連小吃都能來記載一些故事,比如油炸鬼(油條),據說就是油炸秦檜夫婦。
所以古人記載歷史的手段多種多樣,我們瞭解自己民族精彩紛呈的過去,方法也不會是單調唯一的歷史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