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程懷遠

    據史書記載,李贄是明末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號卓吾,又號宏甫,別號溫陵唐士。

    李贄初姓林,後改李,名贄,字宏甫,福建泉州晉江人。回族。做過雲南姚安知府。辭官後講學於胡北紅安、麻城,當時,從之者幾千、幾萬,影響很大。

    李贄幼年喪母,隨父讀書,學業進步神速。自幼倔強,善於獨立思考,不拘泥於自身的回教,也不受儒學傳統觀念束縛,具有強烈的反傳統理念。

    李贄以孔孟儒學的‘’異端‘’而自居,對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學、社會腐敗、貪官汙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張‘‘革故鼎新’’,反對思想禁錮。

    李贄身受‘‘陽明學’’之流‘‘泰州學派’’影響,是羅汝芳學生,把王陽明和羅汝芳的學說推向極端。

    在哲學思想上,他提出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的見解:

    李贄認為‘‘天下萬物皆生於兩,不生於一’’ ,這種說法對封建傳統教條和假道學進行了大膽的揭露。

    李贄認為《六經》並非萬世之至論。針對當時官學和知識階層獨奉儒家程朱理學為權威的情況,貶斥程朱理學為偽道學,反對鹹以孔子之是非為非。

    在文學上,李贄主張創作必須發抒己見,並重視小說、戲劇在問學上的地位,對《水滸傳》《西廂記》等給與很高評價。著作有《焚書》《續焚書》、《藏書》、《李溫陵集》等。

    李贄晚年好史學,除據歷代正史繤寫《藏書》,又廣泛收集明代資料撰寫《續藏書》,對傳統史學觀點有所突破。

    李贄承認個人私慾,‘‘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後其心乃見’’。

    ‘‘天盡世道以交’’,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換關係,商業交易合乎天理。

    一言以概之,李贄之思想,學說,觀念,超越時代,幾近現代,觸動了當時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為統治階層所不能容忍,以至於招來殺身之禍。

    李贄死於萬曆三十年(公元1602年)。當時,左都察院溫純及都察院禮科給事中張德允,上疏奏劾李贄,明神宗見疏即下詔,以‘‘敢倡亂道,惑世汙民’’之罪,逮捕李贄下獄,著作被通令燒燬。

    入獄以後,李贄聽說朝廷要押解他回原籍福建,感嘆道:‘‘我年七十有六,死而耳,何以歸為?’’又說:‘‘衰病老朽,死得甚奇,真得死所矣。如何不死?’’,又寫遺詩曰:‘‘壯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我今不死更何待?願早一命歸黃泉!’’。

    三月十五日,呼侍者剃髮,奪其剃刀割喉,氣不絕者兩日,三月十六(公曆5月7日)子時氣絕。享年76歲。葬於通州,墓今猶存,在北京通州區海子公園,燃燈塔西側。

    李贄自殺割喉而死,死時已多感慨,又有遺詩,表明心跡。

    今日我們回頭去看,用現代人的觀點,觀念去理解,雖說全面深刻了許多,總還是覺得不能盡釋古人心情之複雜和無奈。大家怎麼看呢?

  • 2 # 夜禮服的玫瑰

    李贄(1527~1602),漢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員、思想家、文學家,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

    李贄初姓林,名載贄,後改姓李,名贄,字宏甫,號卓吾,別號溫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舉人,應會試。歷共城教諭、國子監博士,萬曆中為姚安知府。旋棄官,寄寓黃安(今湖北省紅安縣)、湖北麻城芝佛院 。在麻城講學時,從者數千人,中間還有不少婦女。晚年往來南北兩京等地,最後被誣下獄,自刎死於獄中。

    李贄被誣陷下獄時的罪名是“敢倡亂道,惑世誣民”,之所以有這樣的罪名原因有

    1、公然招收女弟子。在封建社會男女授受不親,女子地位很低,少有受教育權。但李贄卻同情女子,開館講學接收閨閣小姐入學。

    2、剃了光頭。那時候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剃光頭視為“大不孝”。而李贄因為夏天太熱,頭皮出汗發癢,就將頭髮剪光。當被人斥責時,他居然一笑了之發話以後再也不續頭髮。

    3、駁斥“三綱五常”,提出物質生活決定社會倫理道德。其實從另外一個層面表達的就是,精神是建立在物質的基礎上。

    李贄是一個反封建的文人,其思想超前,勇於打破舊俗和腐朽的封建思想做抗爭。他是一個有個性、堅持自我、寧折不屈的人!

    在獄中,李贄失去了自由也不願向自己排斥的封建低頭,他選擇自殺可能是沒有更好的辦法時唯一可以保全自尊的方式了!

  • 3 # 開心饅頭

    李贄是晚明思想啟蒙運動的旗幟,一位以“奇談怪論”聞名天下的狂人和奇士。他崇尚真奇,鼓倡狂禪,揭露封建社會“無所不假”、“滿場是假”的虛偽現實,反對儒家的泛道德主義,建立了以“童心說”為核心的新思想體系。他的學說使他處於時代矛盾的焦點上,在朝野引起了激烈爭論,以致於理解他乃是理解晚明政治走向、社會風尚和思潮變遷的一大關鍵。

    李贄在獄中,要侍者為他剃頭,等侍者離開的間隙,李贄用剃刀割開了咽喉,但並沒有嚥氣,留下了一段對話。侍者問:和尚痛否?答:不痛。問:和尚何自割。答:七十老翁何所求!而據袁中郎記載,李贄在自刎後兩天,才始得死去。

    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的最後一章專論李贄說:“李贄的悲劇不僅屬於個人,也屬於他所生活的時代。傳統的政治已經凝固 ,類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藝復興的新生命無法在這樣的環境中孕育。社會環境把個人理智上的自由壓縮在極小的限度之內,人的廉潔和誠信,也只能長為灌木,不能形成叢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阿聯酋首個火星探測器「希望」號於7月20日發射升空,本次任務意義何在,會產生哪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