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遙山書雁

    “大夫”這個稱呼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這時期的大夫是種官銜,也是指一種階級。

    在周代封建制度中,天子之下有卿士、諸侯、卿大夫及土大夫。官職分為三公、六卿、五官,至秦代演變成後來的三公九卿制。按官銜的等級來劃分,大夫列於三公和九卿之後,排在第三位。官階排在第一位的“三公”,分別是指“太師”(天子的師傅),“太傅”(天子的助手),“太保”(天子的保安)。位列第二的是“九卿”,“九唧”相當於朝廷中最高行政機構部門的主管。

    “大夫”的地位十分顯赫,僅次於三公、九卿之後。在封建時期,大夫能世襲爵位,還有自己的封地,戰國時期有一位著名的大夫,名叫伍子胥,他得到了封地“申”,因此人們稱呼他為“申胥。

    戰國時期還出現了“士大夫”和“大夫士”兩個看似相同的詞語,同樣的三個字,順序不一致,其表達的意思也大相徑庭。只有出身名門族的人,才可能當上“大夫士”;而平民百姓藉由求才招賢加官進爵取得官職的,則只能被稱為“大夫”。輔佐越王勾踐打敗吳王的一等功臣範螽,就是靠自己的奮鬥,官拜“上大夫”。

    到了秦朝時,中央政府還配置了御史大夫(負責監督百官的行為)、諫大夫(相當於諫官,在皇帝身邊提供建議)等∽其中御史大夫僅比左丶右宰相低一個級別。到了漢成帝時期,“御史大夫”已經位列“三公”,更名為“大司空由此可見,大夫的地位非常顯赫。

    那麼“大夫”這個詞語為什麼會演變成醫生的代稱的呢?

    唐末至五代十國的時候,買賣官職的現象屢見不鮮,只要有錢就可以當官,由於官銜氾濫,人們又互相以官名稱呼,導致很多人都成了“大夫”,有些醫生也被稱為“大夫”。後來,為了區別醫生和官員,人們就在稱呼醫生時,將“大”字讀成“戴”的發音。

    到了宋朝,宋徽宗覺得官銜太多,稱呼起來不方便,於是重新訂立了官階和職位,並在醫官中專門設立了“大夫”為最高職別,依下類推有“郎中”丶“醫效”等職位,從此,醫生就被稱為“大夫”,尤其是正規的部門的醫生,例如“太醫院”中的醫官一律稱為“大夫”,並且沿用至今!

  • 2 # 桃源天馬行空

    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後先秦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級。大夫世襲,有封地。後世遂以大夫為一般任官職之稱。秦漢以後,中央要職有御史大夫,備顧問者有諫議大夫、中大夫、光祿大夫等。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諫議大夫之官,至明清廢。又隋唐以後以大夫為高階官階之稱號。明清高階文職官階稱大夫,武職則稱將軍。

  • 3 # 言者青青

    在古代,“大夫”是官職名稱,不是醫生。“大夫”中的那個“大”字,唸(大)。

    《周禮》記載,周代國君以下,有卿、大夫、士san級之分大夫,是官職的名稱。這個官職名稱一直稱呼到清朝。

    秦朝和漢朝,叫“大夫”的官員逐漸增多。在朝中這個層位的要職,有御史大夫、諫議大夫、中大夫、官大夫,公大夫,五大夫,光祿大夫等。這些官員以議論政事為自己的職責,雖不專任行政事務,俸祿卻較為豐厚。

    隋朝和唐朝以後,又以“大夫”為高階別的稱號,而且名稱更為繁多。有光祿大夫、金紫光祿大夫、銀青光祿大夫、正議大夫、通議大夫、太中大夫等等。

    到了宋朝,醫事制度和醫學教育和發展迅速。負責管理醫事行政的官員不斷增多,“大夫”官員和醫生開始有了聯絡。

    自宋徽宗政和年間,在定官員階別時,醫官開始分別設定大夫以下官階。翰林醫官院的醫官就分為七級,官職有22種之多,如: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成全大夫、保安大夫等。

    自此,人們就開始稱呼醫生為“大夫”了,以區別醫官。如 《夷堅志》乙編卷七就有“張二大夫”的稱呼。 由於習俗的不同,南方慣稱醫生為lang中,北方則稱醫生為大夫了。

    以上是根據有關資料查證的。這些記載告訴了我們,在古代所稱的“大夫”指的是官職,一直延續到清朝。從宋朝開始稱醫生為“大夫”的了,以區別醫官這一官職。

    不過,這個稱醫生為“大夫”發音是(代夫),這個發音可能是為了區別官職那個“大夫”而設制的吧?

    總之,古代“大夫”官職名從周代一直延續到清朝。而醫生的“大夫”稱謂是從宋朝開始的,宋朝也是古代。在古代“大夫”既指官職又指醫生,兩者在“大夫”發音上不同,在意義上也不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時代背景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