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讓未來觸手可及
-
2 # 亦心630416
凡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生活中,人人都不完美,理應用寬容的心態去對待他人的缺點,用發現美的眼睛去發現別人的長處,眼裡容得下別人,才能讓別人容得下你,敬人者,人亦敬之,善待他人,尊重他人,才能和善祥和,更何況是生養自己的父母!
-
3 # 心鑰匙
重塑父母的人格是一種奢求。
很多人在遇到事情的時候,總是從對方身上找原因,希望改變別人。正因如此,我們很難轉換視角,從自身找問題。
父母身上確實有很多我們無法接受的特質,比如說:脾氣暴躁、愛指責、總是對你意志強加等等,不過你需要了解的是,父母對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他們童年時期的經歷所造就的,他們就是這樣成長的,你希望父母給予你好的那面,他們不是不想給,而是給不出,沒有能力給你。
如果你要求父母改變,成為你理想中的樣子,就是在和自己較勁,你只會更加痛苦。試想一下,假如父母讓你變成他們理想中的樣子,你什麼反應呢?
控制別人其實等於控制自己,你把自己陷入“改造他人”的牢籠裡,有朝一日,你會發現,你不但沒有改變他們,反而越來越像他們。
不要試圖去改變外部世界,學會接納,接納問題的存在,不與之對抗,讓你的生命之流順其自然地流淌。
學會觀照自己,瞭解自己,發現自己的問題,然後與自己和解,你會明白,所有你想改變的——是因為你從未接納過真實的自己。
以上。
-
4 # 雲靈空間
之所以問這個問題,並不是單純地想去改變父母,而是認為,只有改變了父母,我才能改變。題主是想透過重塑父母的人格,來達到重塑自己人格的目的。
知名博主渭水徐公說,每個人都是復讀機,只不過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復讀機。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的想法看似是我們的,實際上都是學習而來。
那為什麼會產生“只有改變了別人,才能改變自己”這樣的想法呢?
這個問題是原生家庭的問題,而關於原生家庭的主要心理學理論,有兩個。
一個是原因論,認為我之所以自閉自卑,是因為童年不幸,父母離婚,曾經遭受虐待,或被老師侮辱等等原因。
一個是目的論,認為我之所以自閉自卑,是因為這樣能讓我達到相應的目的,獲得相應的“好處”。
作為普通人,我們不去評價哪個理論如何,而是根據自身的不同情況,選擇當下對我們來說,更有幫助的理論,再者,成長有階段,沒有絕對的對錯。
一個認為,我有童年陰影,是別人導致的;一個認為,我有童年陰影,是自己創造的,為了相應的目的,比如為了得到關注和照料。
舉個例子,一個孩子,平時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和照料,有一次生病時,她發現所有的人都聚集在身邊照顧她,這種被關注被愛的感覺真的是太好了。
於是她把得到這種溫暖的原因,歸結於生病,認為只有我生病了他們才會愛我。於是這個孩子就透過體弱多病的形式去得到更多的愛。
小的時候用體弱多病,來得到父母的愛和關注,實際上就是用生病來改變父母。
但這個情有可原,因為小的時候太弱小了,如果失去了外界的支援和幫助,孩子就沒有辦法生存下來,所以,這是一種生存手段。
但18歲以後,你還透過生病的方式獲得愛和關注,這個就稱為情感勒索。
其他目的還包括:自閉就可以不用面對人際關係,因為處理人際關係太難了;裝可憐可以躲避危險;賣慘可以獲得額外的生存資源;沒有自我,可以讓別人為自己負責...
當小時候的生存手段在成年社會不再奏效,我們就需要改變策略。
目的論向我們展示,童年陰影由你創造,你可以透過改變自己,重塑自己的人生。
所以無論是重塑自己的人格,建立一個很好的人際關係,或是獲得一段美滿的愛情,幸福的婚姻,都可以透過自己經營得到。
所以改變自己,不需要去改變別人,只要行動,就OK了。
最後,推薦兩本自我重塑的“目的論”書籍給題主。《被討厭的勇氣》《自卑與超越》
記住,對你而言,有道理同時又有用的理論,才是你的真理。
回覆列表
以前也想過要改變父母,可是現在放棄了。因為改變一個人很難的,他自身都會抗拒你的改變,只有改變自己看起來可行。